〔文氏(彦博)节要本草图〕佚自序曰。余尝以近世医工。虽处方有据。而用药不精。以至疗发寡效。盖古医药。率多自采。故桐君着采药录。备花叶形色。别其是非真假。用之决无乖误。服之感得痊愈。而又择郡国地产之良。及春秋秀实之候。今则不然。药肆不能尽识。但凭采送之人。医工鲜通本草。莫辨良苦之难。加之赝伪。遂以合和。以兹疗治。宜其寡效。唐室之盛。置药园生本草图。欲悉知其形色气味。用药之精。其慎如此。嘉初。余在政府。建言重定本草图经。凡数年而成。例蒙赐本。然药品繁伙。尽形绘事。卷帙颇多。披阅匪易。因录其常用要切者。若干种。别为图策。以便披检。简则易辨。人得有之。按图而验误真。用之于医。所益多矣。潞国公宽夫记。(文集)朱子曰。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人。中进士第。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位至丞相。除太尉。以太师致位。(名臣言行录)〔庞氏(安时)本草补遗〕佚宋志本传曰。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庄氏(季裕)本草节要〕书录解题三卷佚陈振孙曰。清源庄季裕撰。 〔崔氏(源)辨误〕艺文略一卷佚玉海曰。熙宁中。崔源撰辨误一卷。 〔寇氏(宗)本草衍义〕(读书后志作广义)艺文略二十卷(书录解题作十卷)存自序曰。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发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于此。夫草木无知。独假灌溉。矧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具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忘情去智。恬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则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精之真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肯行。 如此虽有长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故假以保救之术。辅以蠲之药。俾有识无识。咸臻寿域。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重定本草。别为图经。至于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之类。粲然列于书府。今复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兹盖全圣至德之君。 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浓生。大赉天下。故野无遗逸之药。世无不识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间不得无惑。今则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隐避不断者。伸之以见其情。(如水自菊下。过而水香。鼹鼠溺精。坠地而生子。)文简脱误者。证之以明其义。(如玉泉石蜜之类。)避讳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本朝讳。及唐避代宗讳。)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检用之际。晓然无惑。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余年。采拾众善。诊疗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尽。矧疾为圣人所谨。无常不可以为医。岂容易言哉。宗常谓。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苟知病之虚实。方之可否。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曷由去道人陈宿之蛊。 生张果骈洁之齿。此书之意。于是乎作。今则编次成书。谨根据二经类例。分门条析。仍衍序例为三卷。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其神农本经。名医别录。唐本先附今附。新补新定之目。缘本经已着。目录内更不声说。依旧作二十卷。及目录一卷。目之曰本草衍义。若博爱卫生之士。志意或同。则更为诠修。以称圣朝好生之德。时政和六年丙申岁记。 赵希弁曰。本草广义二十卷。上皇朝寇宗编。以本草二部。着撰之人。或执用己私。失于商榷。并考诸家之说。参之事实。核其情理。证其脱误。以成其书。 陈振孙曰。本草衍义十卷。通直郎寇宗撰。援引辨证。颇可观采。 李时珍曰。本草衍义。宋政和中。医官通直郎寇宗撰。以补注及图经二书。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尊信之。但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是其误也。书凡三卷。平阳张魏卿以其说。分附各条之下。合为一书。 〔朱氏(震亨)本草衍义补遗〕一卷存方广曰。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虽另成一书。然陕板蜀板闽板丹溪心法咸载之。程用光重订丹溪心法。而徽板乃削去之。反不为美。今仍取载书首。使人获见丹溪用药之旨也。(心法附余)李时珍曰。此书盖因寇氏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所发明。但兰草之为兰花。胡粉之为锡粉。未免泥于旧说。而以诸药分发五行。失之牵强耳。 〔郑氏(樵)本草成书〕二十四卷佚郑樵曰。仲尼之道。传之者不得其传。而最能惑人者。莫甚于春秋诗耳。故欲传诗。以诗之难。可以意度明者。在于鸟兽草木之名也。故先撰本草成书。其曰成书者。为自旧注外陶弘景名医别录。而附成之。乃为之注释。 最为明白。自景以来。诸家补注。纷然无纪。樵于是集二十家本草。及诸方书所补治之功。及诸物名之所言。 异名同状,同名异状之实。乃一一纂附。其经文为之注释。凡草经诸儒异录。备于一家书。故曰成书。曰经有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以法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星经纬。以成一岁也。弘景以为未备。乃取名医别录。以应岁之数而两之。樵又别扩诸家。以应成岁而三之。自纂成书外。其隐微之物。留之不足取。去之犹可惜也。纂三百八十八种。曰外类。(夹遗稿寄方礼部书)又曰。本草成书。五策。计二十四卷。外类一策。五卷。 宋史本传略曰。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好着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居夹山。谢绝人事。 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赵鼎张浚而下皆器之。初为经旨。礼乐。文本。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辨。绍兴十九年上之。诏藏秘府。樵归益励所学。从者二百余人。以侍讲王纶贺允中荐。 得召对。因言班固以来历代为史之非。帝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授右功郎。 礼兵部架阁。以御史叶义问劾之。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抄所着通志书成,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寻兼摄检诸房文本。请修金正隆官制。比附中国秩序。因求入秘书省。翻阅书籍。未几。又坐言者寝其事。金人之犯边也。樵言岁星分在宋。金主将自毙。后果然。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会病卒。年五十九。学人称夹先生。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成书虽多。大抵博学而寡要。平生甘枯淡。乐施与。独切切于仕进。识者以是少之。 〔本草外类〕五卷佚〔刘氏(信甫)新编类要图注本草〕四十二卷存题词曰。本草之书。最为备急。世不可阙。旧有神农图经证类。板皆漫灭。大则浩博而难阂,小则疏略而不备。图相雕刻而不真,舛误者多,今将是书。鼎新刊行。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附入衍义。草木虫鱼。图相真楷。药性畏恶。炮炙制度。标列纲领。了然在目。易于检阅。色色详具。三复参校。并无毫发之差。庶用户无疑。岂曰小补哉。伏幸详鉴。 按刘信甫着有活人事证方。盖嘉定中人也。信甫编是书后。就证类本草中。附以寇氏衍义者。有金平水张存惠魏卿所刊政和本草。每卷题标下。有己酉添加衍义六字。己酉为宋理宗淳九年。金亡已十有六年。然存惠之书。于政和原文。无所节略。信甫之书,则颇加芟汰。二书体裁自异。又有元山医普明真济大师赐紫僧惠昌校正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其卷数板式。一与信甫之书相同。故张本序跋。则既录出于前卷中。慧昌之本。仅附记其目于此。朱锡鬯曝书亭集。有大观证类本草跋。称以寇氏衍义。附于各条之下。虽于义无损。然非唐氏之旧。毋亦类于睹皋禽而续凫之颈者欤。 〔宝庆本草〕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完全。(竹堂书目作六卷)未见〔陈氏(衍)宝庆本草折衷〕内阁书目五册不全未见张萱等曰。宋绍定间陈衍着。 〔许氏(国祯)至元增修本草〕未见王圻曰。至元增修本草。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命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 元史本传曰。许国祯。字进之。绛州曲沃人也。祖济金绛州节度使。父日严荣州节度判官。皆业医。国祯博通经史。尤精医术。金乱。避地嵩州永军县。河南平。归寓太原。世祖在潜邸。国祯以医征。至翰海留守。掌医药。庄圣太后有疾。国祯治之。刻期而愈。乃张宴赐坐。太后时年五十三。遂以白金铤如年数赐之。伯撒王妃病目。治者针误损其明。世祖怒。欲坐以死罪。国祯从容谏曰。罪固当死。然原其情。乃恐怖失次所致。即诛之。 后谁敢复进。世祖意解。且奖之曰。国祯之直。可作谏官。宗王昔班屡请以国祯隶帐下。世祖重韪其请。将遣之。 辞曰。国祯蒙恩拔擢。誓尽心以报。不敢易所事。乃不果遣。世祖过饮马潼。得足疾。国祯进药。味苦却不服。 国祯曰。古人有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已而足疾再作。召国祯入视。世祖曰。不听汝言。果因斯疾。对曰。良药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愿留意焉。世祖大悦。以七宝马鞍赐之。宪宗三年癸丑。从征云南。机密皆得参与。朝夕未曾离左右。或在告。帝辄为之不悦。九年己未。世祖帅师围鄂州。宋人数百族。诸将欲坑之。国祯力请止。诛其凶暴。余皆获免。及师还。招降民数十万口。疲饥颠仆者满道。国祯白。发蔡州军储粮赈之。全活甚众。世祖即位。录前劳。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赐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迁礼部尚书。国祯尝上疏言。慎财赋。禁服色。 明法律。严武备。设谏官。均卫兵。建学校。立朝仪。事多施行。凡所荐引。皆知名士。士亦归重之。帝与近臣言及勋旧大臣。因谓国祯曰。朕昔出征。同履艰难者。但卿数人在尔。遂拜集贤大学士。高级光禄大夫。每进见。 帝呼为许光禄而不名。由是内外诸王大臣。皆以许光禄呼之。升翰林集贤大学士。卒。年七十六。 〔李氏(时珍)本草纲目〕国史经籍志五十二卷存李时珍曰。本草纲目。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东璧撰。搜辑百氏。访采四方。始于嘉靖壬子。终于万历戊寅。稿凡三易。分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 增药三百七十四种。方八千一百六十。 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曰。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李建元谨奉为遵奉明例访书。进献本草。以备采择事。臣伏读礼部仪制司勘合一款。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着述。有关国家典章。及纪君臣事迹。他如天文乐律。医术方伎诸书。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于方来者。即访求解送。以备采入艺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进献者听。奉此。臣故父时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臣窃思之。父有遗命。 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遗书。而子不献。何以应朝命。矧今修史之时。又值书之会。臣不揣谫陋。不避斧钺。谨述故父遗表。臣父时珍幼多羸疾。长成钝稚。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考古证今。奋发缩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误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雠。历岁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芥。尚欲献之天子。微臣采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皇辨百谷尝百草。而分别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经络之本标。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艺文录为医家一经。及汉末而李当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注释。古药三百六十五种。以应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重修。长史苏恭表请。伏定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宋太祖命医官刘翰详校。宋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种。蜀医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众本草五百种,自是人皆指为全书。医则目为奥典。夷考其间。瑕不少。有当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萎二物。而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 而分为二种。生姜薯蓣。菜也。而列草品。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种类。 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别其名称。黑豆赤菽。大小同条。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 此寇氏衍义之舛谬。谓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别录之差讹。欧浆若胆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审。天花栝蒌。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五倍子。耩虫窠也。而认为木实。大草。田字草也。而指为浮萍。似兹之类。不可枚陈。略摘一二。以见错误。若不类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锁阳、山柰、土伏苓、番木鳖、金枯、樟脑、蝎虎、狗蝇、白蜡、水蛇、狗宝、秋虫之类。并今方所用。而古本则无。三七、地罗、九师子、蜘蛛香、猪腰子、勾金皮之类。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载。今增新药凡三百七十四种。类析旧本分为一十六部。虽非集成。实亦粗备。有数名或散见各部。总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我太祖高皇帝。 首设医院。重置医学。沛仁心仁术于九有之中。世宗肃皇帝既刻医方撰要。又刻卫生易简。蔼仁政仁声于率土之远。伏愿皇帝陛下。体道守成。遵祖继志。当离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权。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书。特诏良臣。 着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臣不与草木同朽。臣不胜冀望屏营之至。臣建元为此一得之愚。上于九重之览。或准行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医院重修。父子衔恩。存殁以戴。臣无任瞻天仰圣之至。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进呈。明史稿本传曰。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读书不治经生业。独好医书。 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数亦如之。唐苏敬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一书。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形色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书成将上之朝。而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文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始称集大成。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四库全书提要曰。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官楚王府奉祠正。事迹具明史方伎传。是编取神农以下诸家本草。荟粹成书。复者芟之。阙者补之。讹者纠之。凡一十六部。六十二类。一千八百八十二种。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其分部之例。首水火。次土。次金石。次草谷菜果木。次器服。次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前有图三卷。又序例二卷。百病主治药二卷。 于阴阳标本。君臣佐使之论。最为详析。考诸家本草。旧有者一千五百一十八种。时珍所补者。又三百七十四种。 搜罗群籍。贯串百氏。自谓岁历三十。书采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然后告成者。非虚语也。其书初刻于万历间。 王世贞为之序。其子建元又献之于朝。有进疏一篇。冠于卷首。至国朝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技传极称之。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 〔徐氏(升泰)本草正讹补遗〕未见会稽县志曰。徐升泰字世平。理卿初之四世孙也。学醇数奇。屡困棘闱。一旦兴范公不能作相愿为良医之志。 由是博究金匮兰室之秘。及百家活人诸书。而于马莳素问发微。尤相深契。刀圭绪泽。起人所不能起。全越方赖。 视垣有年。升泰乃自谓手拯之及无几。曷若辑书寿世。施济大且远也。遂托言衰迈。坚辞诊视之召。梓逊言遍告。 唯一意着述不朽业。今正讹补遗一书。补纲目本草所未备。其久大之学术。虽列方技。不愧儒林。 〔吴氏(毓昌)重订本草纲目〕二十卷未见杭州府志曰。吴毓昌字玉涵。以太学生。为内阁中书。重然诺。急友人难。兼善岐黄术。 〔何氏(镇)本草纲目必读类纂〕十二卷存自序曰。上古圣人。取草木疗民疾苦。辨其品类性味。传及后世。即炎帝尝草遇毒之遗编也。以所采多草根木皮。故定名曰本草。其编在书契未备之先。而奕祀之立方济世者,实无不准乎此。若是乎本草既具。而详论以济生者之不可无也。愚每究观本草。凡生植飞走。金石虫鱼。以及水火土灰。品汇万殊。无一不可以疗疾。则前贤已定之药品。必当按其寒暖刚柔。审夫君臣佐使。斯无不立起沉。奏效寿世矣。但学人苦其繁多。难以精悉。 兹特宗诸纲目。取主治与本草。删订而发明之。复将品物之殊类。区分而序列之。如草木之益人也多。故列之编首。余则五谷菜蔬。为人生日用之需。亦可治病。以次及之。再则人为万物之灵。古人惟采剩余。他置勿用。兹亦凛遵遗意。止列河车乳汁数种。又次及之。若禽兽鳞介。金石鱼虫诸类。各能奏功。又次第及之。既不欲繁。 又不敢略。编订成帙。题曰纲目类纂。后即附以济生邃论。家传效方。阐明圣贤之秘旨。备述前人之验方。体用具备。纲举目张。简阅良便。僭名必读。不过欲为医学之一助。以共跻斯世于仁寿也云尔。知我罪我。亦乌敢置喙云。康熙十一年。岁次壬子。嘉平月天腊节前一日。京江何镇培元氏题。 〔浦氏(士贞)夕庵读本草快编〕六卷存凡例曰。蕲水李氏父子。搜赜索隐。三易稿而始成。分类别部。皆有微意。首列水火土者。水火乃天地之先。土为万物之母。次金石者。从土也。次草谷菜果木者。从微及巨也。次服器者。从草木也。次虫鱼介禽。终以人者。从贱及贵也。予不敢紊。悉遵其旧。题曰读者。明非自撰之书。盖读纲目得其快。而拈出之者也。一诸家所着。繁简不一。重复舛误。至纲目出。而析条有望洋之叹。难作枕中之宝。予因撮其要搅其华。删繁就约。 使览者若执烛之明。读者无鲁鱼之误矣。一品类既多。分用不少。若一物别为数条。则愈滋其冗。今以本名。 统其同类。庶一目了然。如阿胶之统于驴。轻粉之统于汞。郁金之统于茂。海马之统于虾。更有同类而气味稍殊。 功用相仿者。则合为总论。如瓜、如蛇、如苔、如饭之类。盖取其简而可考。备而不琐也。 〔赵氏(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十卷未见(按上见于汇刻书目。)〔缪氏(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明史二十卷(医藏目录。作十二卷。按明史二字当作三字。)存自序曰。神农本草经者。古三坟之一也。其成于黄帝之世乎。观其尝药别味。对病主治。施之百世。无可逾越。其为开天大圣。悯生民疾苦。于饮食衣服之外。复设针石药物。用拯夭札。俾得尽其天年。是已。原夫药之生也。气禀于天。味成于地。性在其间。气为阳。味为阴。五味四气。各归其类。斯亲上亲下之义也。既述之以本性。又制之以君臣,合之以佐使。以成其攻邪已疾之能。遂使无情之用。同诸有识。自非生而神灵。冥契万物者。其孰能与于斯乎。去古滋远。民性滋漓。心识粗浮。莫能研精殚思。深入玄要。 而不察乎。即象即理。物物昭然。弭疾延年。功用自着。正以三坟之书。言大道也。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 言亦象也。予因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而复详列病忌药忌。以别其微。条析诸药。应病分门。以究其用。刊定七方十剂。以定其法。阐发五脏苦欲补泻。以畅其神。着论三十余首。以通古今之变。始悉一经之趣。命之曰神农本草经疏。读之者。宜因疏以通经。因经以契往。俾炎黄之旨。晦而复明。 药物之生。利而罔害。乃余述疏意也。余生也晚。亲年已衰。得于禀者固薄。故少善病。长嗜方技,僻耽药妙。 顾念自昔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药道。以济群生。加之友生协赞。后先不一。驯届耳顺。良友凋丧。百念灰冷。惟兹一事。尚用婴怀。手所论着。裒然成帙。倘典则可师。幽隐可显。试用于世。有广来学。固所愿也。不敢必也。 采真同好。其相证诸。苏州府志曰。缪希雍字仲醇。常熟人。精医术。医经方书。靡不讨论。尤精本草之学。谓古三坟之书。未经秦火者。独此而已。神农本经朱字。譬之六经也。名医增删别录。朱墨错互。譬之注疏也。 本经以经之。别录以纬之。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抉摘岐轩未发之秘。为人电目戟髯。如遇羽人剑客。好谈古今事成败。诚奇士也。 顾澄先题词曰。先生殚一生精力。发神圣千古之奥,以利万世。门人李季虬氏几经参录。悉以付新安吴康虞氏。刻之金陵,未竟而遗焉。流传于知交者。西吴朱氏集而刻之。不及其半。然且序次弗伦。考核未审也。先生以医为司命。一字有讹。遗祸无极。遂命澄先检其存稿若干卷。按部选类。汇得全帙。细复检阅。以为定本。凡续序例二卷。药四百九十味。用识年月。书此凡例云,天启五年。岁在乙丑。六月十有一日。松陵顾澄先谨识。 浦士贞曰。本草经疏。万历时虞山儒医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撰。以一经附一疏。文本条达。然卓识者少。故不见重于世。(读本草快编)四库全书提要曰。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明缪希雍撰。明史方技传。载希雍尝谓本草出于神农。譬之五经。 其后又复增补别录。譬之注疏。惜朱墨错互。乃沉研剖析。以本草为经。别录为纬。第本草单方一书行于世。而不及此书。未审即是书否也。其书分本草为十部。首玉石。次草。次木。次人。次兽。次禽。次虫。次鱼。次果。 次米谷。次菜。皆以神农本经为主。而发明之。附以名家主治。药味禁忌。次序悉根据宋大观证类本草。部分混杂者。为之移正。首为序例二卷。论三十余首。备列七方十剂。及古人用药之要。自序云。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是也。考王懋白田杂着。有用石膏辨一篇。篇末附记。极论是书多用石膏之非。其说良是。至云缪仲淳以医名于近世。而其为经疏。议论甚多纰缪。前辈云。经疏出而本草亡。非过论也。是则已甚之词矣。 〔徐氏(大椿)神农本草百种录〕一卷存自序曰。百物与人殊体。而人借以养生却病者。何也。盖天地亦物耳。惟其形体至大。则不能无生。其生人也得其纯。其生动物也得其杂。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顾人之所谓纯者。其初生之理然耳。及其感风寒暑湿之邪。 喜怒忧思之扰。而纯者遂漓。漓则气伤。气伤则形败。而物之杂者偏者。反能以其所得之性。补之救之。圣人知其然也。思救人必先知物。盖气不能违理。形不能违气。视色别味。察声辨臭。权轻重。度长短。审形之事也。测时令。详嗜好。 分盛衰。别土宜。求气之术也。形气得而性以得。往者物所生之理也。由是而立本草。制汤剂。以之治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从者反治。逆者正治。或以类从。或以畏忌。各矫其弊。以复于平。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夫天地生之。圣人保之。造化之能。圣人半之。天地不能专也。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 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已鲜。沿及宋元。 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 间有效验。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余窃悲焉。欲详为阐述。其如耳目所及无多。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且近世医人所不常用之药。无识别而收采者。更有殊能异性。义在隐微。一时难以推测。若必尽全经。不免昧心诬圣。是以但择耳目所习见不疑。而理有可测者。共得百种。为之探本溯源。发其所以然之义。使古圣立方治病之方。灼然可见。而其他则阙焉。后之君子。或可因之而悟其全。虽荒陋可嗤。而敬慎足矜也。乾隆元年,岁在柔兆执徐。余月上弦。松陵徐大椿题于扬子江舟次。 四库全书提要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国朝徐大椿撰。大椿字灵胎。号洄溪。吴江人。世传神农本草经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今单行之本不传。惟见于唐慎微本草所载。其刊本以阴文书者。皆其原文也。大椿以旧注但言其当然。不言其所以然。因于三品之中。 采掇一百种。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常用之药。而反不收入者。其凡例谓。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 非备品以使查阅也。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然本草虽称神农。而所云出产之地。乃时有后汉之郡县。则后人附益者多。如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率方士之说。不足尽信。大椿尊崇太过。亦一一究其所以然。殊为附会。又大椿所作药性专长论曰。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最为圆通,则是书所论。犹属筌蹄之末。要于诸家本草中。为有启发之功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