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婴儿门上] 虚羸
    小儿虚羸。因脾胃不和。不能乳食。使肌肤瘦弱。或大病后脾气尚弱。不能传化谷气所致。
    若冷者。时时下利。唇口清白。热者。身温壮热。肌体微黄。更当审形色。察见证。如面赤多啼。
    心之虚羸也。面青目札。肝之虚羸也。耳前后或耳下结核。肝经虚火也。颈间肉里结核。食积虚热也。面黄痞满。脾之虚羸也。面白气喘。肺之虚羸也。目睛多白。肾之虚羸也。仍参相胜治之。
    

[卷十一\婴儿门上] 五迟五硬五软
    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发者肾之荣。若齿久不生。
    生而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若长不可立。立而骨软。大不能行。行则筋软。皆肝肾气血不充。筋骨痿弱之故。有肝血虚而筋不荣膝。膝盖不成。手足拳挛者。有胃气虚而髓不温骨。骨不能用。而足胫无力者。并用地黄丸为主。齿迟。加骨碎补、补骨脂。发迟。加龟版、鹿茸、何首乌。立迟。加鹿茸、桂、附。行迟。
    加牛膝、鹿茸、五加皮。语迟之因不一。有因妊母卒然惊动。邪乘儿心不能言者。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邪乘儿心。菖蒲丸。肾气不足。地黄丸加远志。闭塞气道。加味逍遥散。津液内亡。七味白术散。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若病久或五疳所致者。但调补脾胃为主。五硬者。
    仰头哽气。手脚心坚。口紧肉硬。此阳气不荣于四末。独阳无阴之候。若腹筋青急者。木乘土位也。六味丸加麦冬、五味。若系风邪。小续命去附子。五软者。头项手足口肉皆软。胎禀脾肾气弱也。若口软不能啮物。肉软不能辅骨。必先用补中益气以补中州。若项软天柱不正。手软持物无力。足软不能立地。皆当六味丸加鹿茸、五味。兼补中益气。二药久服。仍令壮年乳母乳哺。为第一义。
    

[卷十一\婴儿门上] 失音
    舌者音声之机也。喉者音声之关也。小儿卒然无音者。乃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开阖不致。故无音也。若咽喉声音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言语。则为舌喑。此乃风冷之邪客于脾络。或中舌下廉泉穴所致。若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中声嘶者。则为喉喑。此亦风痰阻塞。
    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大抵此证多有禀赋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遗儿。熏闭清道。不能言者。有惊风中风不能言者。若遗热与津液耗者。七味白术散。清气不升者。
    补中益气汤。禀赋不足与虚火伤肺者。地黄丸。若仰首咳嗽。肢体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囟呵欠切牙等证。悉属肾虚。非地黄丸加鹿茸、远志不能治也。若吐泻后。或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乃胃气不能上升。地黄丸与补中益气汤兼服。
    

[卷十一\婴儿门上] 切牙
    小儿寤寐。不时切牙及啮乳者。虽多属惊。然所致各有不同。惟啮乳惊搐者。抱龙丸。若发热饮水。叫哭而搐者。心经实热也。泻心汤。睡困惊悸。合目而卧者。心经虚热也。导赤散。面青目札。呵欠项强烦闷者。肝经实热也。柴胡清肝散。手循衣领。及乱捻物者。肝经虚热也。发搐目青面赤。肝经风热也。并宜六味丸。
    

[卷十一\婴儿门上] 夜啼惊啼
    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得灯火。其啼便止。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亦曰胎寒。益黄散加钩藤。若见灯愈啼者。心热也。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导赤散加黄连、麦冬。若面色白而黑睛少。属肾气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宜用六味丸。因惊者。参客忤惊啼治之。惊啼者。邪气乘心也。哭而多泪。是惊也。啼而无泪。是痛也。若因心火不足而惊啼者。秘旨安神丸。心火炽盛。导赤散。木火相搏。加柴胡、栀子。肝血不足。六味丸。
    

[卷十一\婴儿门上] 喜笑不休
    经曰。神有余则笑不休。又曰。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又火太过为赫曦。赫曦之纪。其病笑谑狂妄。又云。少阴所主为喜笑。又云。精气并于心则喜。此数者皆言属心火也。先用泻心汤治其心火。次与六味丸滋其肾水。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肾水亏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寻作不安之态者。六味地黄丸。
    肝木过盛。上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柴胡清肝散。余兼别证各从其类而参治之。
    

[卷十一\婴儿门上] 循衣撮空
    循衣撮空。皆由肝热筋脉血枯而风引之。故手指为之撮敛也。宜确服六味丸。间有回生之功。
    亦有脾虚肝乘者。六君子加钩藤、蝎梢。若肝经实热。泻青丸。盖循衣撮空。皆病之败证。求其实热。十无一二。许叔微云。循衣撮空。皆神虚无主。非大剂独参、保元。不能挽回。虚寒。则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大建中温补之。然亦有心包热极所致者。王海藏治血脱。循衣撮空摸床。
    扬手摇头。错语失神。脉弦浮而虚。血脱内燥。热之极也。气粗鼻干。此为难治。生地黄黄连汤。
    

[卷十一\婴儿门上] 寿夭
    孙真人曰。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啼声散。不成人。啼声深。
    不成人。脐中无血者好。脐小者。不成人。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寿。鲜白长大者寿。生下目自开者。不成人。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汗血者。多危不寿。汗不流。不成人。小便凝如脂膏。
    不成人。头四破。不成人。常摇手足者。不成人。额上有旋毛者早贵。妨父母。儿生枕骨不成者。
    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踞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匐匍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身不收者死。鱼目者死。股间无生肉者死。颐下破者死。阴不起者死。阴囊下白者死。赤者死。卵缝通达黑者寿。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大则项橐颜回之流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琢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夭。大则杨修孔融之徒也。
    张介宾曰。小儿之寿夭。其因有二。一则由于禀赋。一则由于抚养。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也。抚养为居处寒温。饮食饥饱之得失者也。凡少年之子多有羸弱。欲勤精薄也。
    老年之子多强壮者。欲少精全也。多饮者子多不育。盖以酒湿乱精。则精半非真而湿热胜也。多欲者子多不育。以孕后不节。则泄母阴。
    夺养胎之气也。此外如饥饱劳逸。五情六气。无不各有所关。是皆所谓禀赋也。至于抚养之法。
    则俗传有云。若要儿安。须带饥寒。此言殊为未审。夫欲其带饥者。恐饮食之过耳。过则伤脾而病生。宁使略饥。其犹庶几。至若寒之一字。则大有关系。小儿以未成之血气。嫩薄之肌肤。较之大人。相去百倍。顾可令其带寒耶。尝见新产之儿。多生惊搐。此为稳婆不慎。则风寒袭之。
    多致不救者此也。及其稍长。每多发热。轻则为鼻塞咳嗽。重则为小儿伤寒。幼科不识。一概呼为变蒸。投药致毙者此也。或寒气伤脏。则为吐泻。或因寒生热。则为惊为疳。种种变生。多由外感。虽禀体强盛不畏风寒者。亦所常有。但强者三之一。弱者三之二。伤热者十之三。伤寒者十之七。况膏粱贫贱。气质本是不同。医家不能察。但知见热攻热。婴儿不能言。病家不能辨。
    徒付之命。诚可叹也。又有谓小儿纯阳之体。故多宜清凉治之。此说尤为误人。而王节斋又曰。
    小儿无补肾。谓男至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无可补。禀之原足。又何待补。呜呼。此何说耶。夫小儿谓纯阳者。以其阴气未成。即肾虚也。或父母多欲而所禀水亏。亦肾虚也。阴既不足。而不知补之。阴绝则孤阳亦绝矣。何谓无可补耶。殊不知钱氏六味地黄丸。专治小儿肾虚解颅。以其纯阳无阴。故取崔氏八味丸。裁去桂、附。以独补肾水也。此义惟薛立斋得之。惜乎世医。多所未悟也。
    


前一页 ◇ 龟胸背
后一页 ◇ 婴儿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