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杂门] 不得卧(多卧嗜卧)
    灵枢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当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
    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失其常则不得静而藏魂。所以目不得瞑也。)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
    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素问云。阴虚故目不暝。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不寐有二。有病后虚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人不寐。虚者。
    六君子加枣仁。痰者。灵枢半夏汤。虚劳烦热不得眠。酸枣汤。或酸枣仁一两炒研。水煎绞取汁。
    下米二合煮糜。以生地五钱捣汁入。更煮过。时时服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竹叶石膏汤。水停心下不得眠。茯苓甘草汤。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从郁结痰火治。大抵胆气宜静。浊气痰火扰之则不眠。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三钱。炒枣仁一钱五分。立效。盖惊悸健忘失志心风不寐。皆是痰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凉心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惟以理痰顺气为第一义。导痰汤加石菖蒲。有寐中觉魂魄飞荡惊悸。通夕不得安眠。是肝虚受邪也。其人易怒。
    魂不归肝。是以飞扬。独活汤、珍珠母丸。次第服之。喘不得卧。以喘法治之。苏子、橘红、甘草、桔梗、竹茹。厥不得卧。以香港脚法治之。牛膝、丹皮、木通、沉香、观桂。虚劳咳嗽。形脱不得卧。不可治。烦不得卧。诸药不效者。栀子豉汤下朱砂安神丸。不应。用益元散加牛黄。更不应。虚火用事也。补中益气汤下朱砂安神丸。间进六味丸。恒服方效。有病久余热不止。久不得卧者。六味丸滋其真阴。自然热止安卧矣。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
    则卧不安也。心下硬闷。属宿滞。半夏、白术、茯苓、川连、枳实。病后。及汗下后。与溃疡不得眠。属胆虚。人参、茯苓、炒枣仁、陈皮、麦冬、圆眼肉为主。有火。脉数口干。加知母、川连、竹茹。心烦。用炒黑山栀。
    石顽曰。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是以举世用补心安神药。鲜克有效。曷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聚饮。饮聚于胆。则胆寒肝热。故魂不归肝而不得卧。是以内经用半夏汤涤其痰饮。则阴阳自通。其卧立至。一少年因恐虑两月不卧。服安神补心药无算。余与温胆汤倍半夏、柴胡。一剂顿卧两昼夜。竟尔霍然。复有一人遗精烦扰不得卧。与六味丸料加枣仁。数服而安寝如常。更有一人。溃疡久不收敛而不得卧。疡医不能疗。令用大剂十全大补而安。大抵因病不得卧。当详所因。亦不专主胆病也。
    多卧经云。卒然多卧者。邪气客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胆虚不眠。寒也。酸枣仁一两炒为末。醇酒调服。胆实多卧。热也。酸枣仁一两生为末。茶清调服。
    嗜卧东垣云。脉缓怠惰。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胃苓汤。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虚也。
    六君子加曲、、山楂。时值秋燥。怠惰嗜卧。兼见肺病。洒淅恶寒。不嗜食者。此阳气不伸也。升阳益胃汤。
    

[卷九\杂门] 不能食(恶食、饥不能食)
    经云。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东垣云。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胃无气。故恶食臭也。胃中元气虚。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故不能食。皆作虚论。若伤食恶食。自有本门。不在此例。病患脉缓。怠惰。四肢重着。或大便泄泻不食。此湿胜也。胃苓汤。病患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不食。皮毛枯槁发脱。黄建中汤加减。病患脉滑。气口盛于人迎。或涩滞不调。其人痞满。呕逆不食。此有宿食。保和丸、枳术丸消导之。病患脉虚气弱。脾胃不和。或兼恶心不食。六君子、枳实理中选用。有痰。用导痰汤。
    虚而有痰。用人参四两。半夏一两。姜汁浸一宿。晒为末。面糊丸。食后生姜汤下。
    许学士云。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效。授以二神丸服之。顿能进食。五更肾泻尤宜。
    此病不可全作脾气治。盖肾气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釜底无薪。水谷不能腐化也。
    恶食恶食有虚实之分。实则心下闷痛。恶心口苦。二陈加黄连、枳、术。虚则倦怠。色痿黄。心下软。异功散加砂仁、木香。有痰恶心。六君子加香、砂。
    饥不能食此证有二。一属胃中虚热。六君子加姜汁炒川连。一属阴火乘胃。六味丸加赤桂、五味。又热病后余热未尽。脉虚洪不实者。人参白虎汤。
    石顽曰。胃主出纳。脾司运化。故不食皆为中土受病。然胃之土。体阳而用阴。脾之土。体阴而用阳。胃实则痞满气胀。胃虚则饮食不甘。胃热则饥不能食。胃寒则胀满不食。胃津不布。
    则口淡无味。胃中火盛。则消渴易饥。有痰则恶心呕涎。脾虚则食后反饱。脾津不藏。则口甘畏食。脾挟肝热。则吞酸吐酸。此皆中土受病也。至于肾脏阳虚。不能腐熟水谷。又当归重于命门。
    火为土母故也。
    喻嘉言治一人。病后胃中隐隐作痛。有时得食则已。有时得食转加。大便甚难。小水不畅。
    盖因脾中津液。为邪火所烁。津液未充。火势内蕴。易于上燎。所以得食以压其火则安。若食饮稍过。则气不能转运其食。而痛亦增。是火不除。则气不复。气不复。则胃中清浊混乱。不肯下行。而痛终不免也。于是为订降火生津。下气止痛方。为常用之药。务先收摄肾气不使外出。然后浊气之源清。而膀胱得吸引。上中二焦之气以下行矣。
    石顽治孝廉徐俟斋尊阃。不得寐。不能食。心神恍惚。四肢微寒。手心热汗。至晚则喉间热结有痰。两耳时如充塞。遍服安神清火药罔效。邀石顽诊之。六脉萦萦如蜘蛛丝。而微显弦数之象。此中气久郁不舒。虚火上炎之候也。
    盖缘俟斋索居涧上。自鼎革三十年来。茧足杜门。粥不继。乃阃克相夫志。力竭神劳所致。
    本当用归脾汤以补心脾之虚。奈素有虚痰阴火。不胜、圆之滞。木香之燥。遂以五味异功。略加归、芍。肉桂以和其阴。导其火。不数服而食进寝宁。诸证释然矣。
    

[卷九\杂门] 不能语
    人有一生不能言者。此肺窍窒塞。肾气不能上通于咽。如管钥之固闭其窍。不能通呼吸之气也。若因病而不能语者。惟中风伤寒暴病有之。近有顾允祥之妇。暴怒伤食。喘胀呕逆不止。医者误认风邪。而与表药。遂昏愦目瞪不语。呼之不省。乃求救于石顽。其脉六部涩伏。知为痰因气闭所致。本当因势利导。探吐以通其窍。缘病家畏其吐剧。遂与导痰汤加菖蒲、远志。一啜便能语言。更与前药加槟榔、铁落。得下而安。门人问曰。此病既当探吐。何下之亦能取效。因谓之曰。治病贵乎圆活。但得开通经络。管钥自空。设用橘皮浓煎。亦可探吐。参芦浓煎。亦可灌吐。姜汁、竹沥。亦可取吐。在丰稔之家。局方至宝丹、牛黄丸、苏合香丸。皆可取用。奚必拘于何药方为合剂耶。
    


前一页 ◇
后一页 ◇ 消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