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茯苓渗湿汤
    治黄胆寒热呕吐。
    茯苓泽泻茵陈猪苓黄芩山栀黄连防己白术苍术陈皮青皮枳壳水煎服。
    《千金翼》治黄黑疸。
    当归(三钱)桂心(六钱)干枣(十七枚,去核)麦冬(一合)大黄(一钱)茵陈黄芩干姜茯苓芍药黄连石膏人参甘草(各二钱)一方有黄。水煎作四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赤茯苓散
    治黑疸。
    赤小豆(三十粒)茯苓女萎(各六铢)雄黄(一铢)瓜丁(四铢)甘草(一铢)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余四味为散,和服,令吐黄水。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小温中丸
    治疸。又能去积食。
    苍术中川芎中香附上神曲下针砂(醋炒红)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黄散
    治黄汗。
    黄(蜜炙)赤芍药茵陈(各二两)石膏(四两)麦冬(去心)豆豉(各一两)每服四钱,姜水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葛根汤
    治酒疸。
    枳实(麸炒)栀子仁豆豉(各一两)甘草(炒,五钱)葛根(二两)每服四钱,水煎,食远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脉位法天论
    夫色以候天,脉以候地,故脉形者,可以候天地阴阳也。圣人以左寸为心,左关为肝,左尺为肾,右寸为肺,右关为脾,右尺为命门者,法乎天也。盖天之北为坎,南为离,东为巽,西为兑,包乎外者为干,居乎中者为坤,人生与天地相似,左手天之东也,巽位在焉。巽为木,故肝水居乎左关。左关之前为心者,法南之离也。左关之后为肾者,法北之坎也。右手天之西也。兑位在焉。兑为金,金者肺,《易》曰∶干为天,为金,是肺为金,而有干象,故居右手,而位乎高。右关为脾者,脾为坤土,奠位乎中,以之而承乎肺下,此天高地下之义,乾坤象也。右手为命门,命门者,火也,以水位而位火,此一阳生于二阴之义,正所以成坎也。
    夫胃纳谷气,脾乃化之,其精微之气,先出于中焦,升则行于上焦,由肺而行五脏六腑,所以灌溉五脏也。其降则中焦行于下焦而营气生,其升则下焦至于上焦而卫气生,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即宗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上焦,(即胸中,又名膻中),命曰气海,(主气海),主出于胸,循咽喉而出入之。鼻中出气为呼,则气从是出,入气为吸,则气从是入,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积至一昼一夜,计有一万三千五百息,则脉之一十六丈二尺者,亦积行八百十丈矣。但谷化之精气,呼则出之,天地之精气,吸则入之,其大数谷化之精气,出之者三分,则天地之精气,入之者三分,惟其出多入少,故入半日不再用谷,则谷化之精气衰,至一日则气少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脉论
    夫脉禀二五之精以为体,藉水谷之所输而为用,所以符阖辟之机,动息而有准,显逆顺之理,断吉凶而有灵。其源也,由乎脐下肾间之动气,如橐龠鼓之于下。其流也,得乎胃饮食之精气,协呼吸应之于上,是以呼出心与肺,脉动二至,吸入肾与肝,脉亦二至,一呼一吸为一息,脉动四至。夫脾胃属土,万类资生,饮食入胃,谷气沸腾,上冲膈间,清者化荣血,浊者为卫气,肺先受之,循经出于两寸口,涌跃顺循,而济诸经,土性和顺,故脉本缓,则参于四藏之中,故无专名,以为中和之主宰,则四脏四时,有不致独见之偏也。故人以胃气为本,然脉之动形,即系气血营运涌跃之状。《经》曰∶血无气则滞而不行,气无血则散而无根据,气如橐龠,血如波澜,风行水动,气行血流,故脉皆此气此血而神之者也。血气生于脾胃饮食之多少,胃气根乎元气之盛衰,饮食之延纳,赖乎肺与大肠之传送,即十二经皆有动脉者,莫不宗此胃气也。谷气冲上,肺先承受,形如华盖,空而舍气,盖十二经脉皆叙于斯,为百脉之宗。所以饮食入胃,其气血即乘胃气,通贯于十二经之脉,如潮涌注百浦,其清者为荣血也。心主之,则先出于左手寸口人迎,而下三部也。其浊者为卫气也,肺主之,即充于右手寸口、气口而下三部也。《经》曰∶脉会于太渊。太渊者,肺之穴名,在两手寸口之位也。然十二经皆有脉动,如大肠脉,动于结傍之人迎,胃脉动于冲阳,脾脉动于箕门,心脉动于神门,小肠脉动于听宫,膀胱脉动于委中,肾脉在于太溪,心包脉在于天池、劳宫,三焦脉在于禾,胆脉在于听会,肝脉在于太冲,此十二经皆有动脉也。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者,以其众脉皆会于手太阴之经,而为脉之大会也。然脏气不能自致手太阴,必因胃气以致于手太阴。又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以此观之,则肺为气之主,脉为气之体,胃为脉之用,肾为气之根也。
    《灵枢》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肺脉动之不休者,以营气随宗气而行诸经,其诸经之脉朝于肺也。胃脉动之不休者,以卫气出于胃,而行之不已也。肾脉动之不休者,以冲脉与肾脉并行,而行之不已也。此其所以异于诸经也欤!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肝胆之位,以候六淫所伤,(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凡脉紧盛者,伤于寒,皆为外感有余之证。
    右肺、大肠、脾胃、命门、三焦,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脾胃之位,以候七情所伤,(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惊恐。)及房劳动作勤苦,与饮食无节。凡脉紧盛者,伤于食,皆为内伤不足之证。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七诊之法
    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无思虑也。三均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间,取其胃气)中也。六(沉指于骨之上,以取其脏脉)沉也。七察病患脉息来数也。
    浮法天象,于皮肤间,候太过。
    中法人象,于肌肉间,候胃气。
    沉法地象,于筋骨间,候不及。
    浮太过,为大、为长、为实、为紧、为弦、为浮、为芤、为滑。
    中胃气,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忻忻,难以名状者,胃气也。
    沉不及,为细、为短、为虚、为濡、为弱、为沉、为涩、为伏。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诊五脏动数止脉
    诊心部脉∶一动心,二动脾,三动肺,四动肾,五动肝。
    诊肝部脉∶一动肝,二动心,三动脾,四动肺,五动肾。
    诊肾部脉∶一动肾,二动肝,三动心,四动脾,五动肺。
    诊肺部脉∶一动肺,二动肾,三动肝,四动心,五动脾。
    诊脾部脉∶一动脾,二动肺,三动肾,四动肝,五动心。
    以上不过明其生生循环不息之义,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而无间断一息不运也。
    六动七动八动九动十动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以上各就本经等起动脉循环于五脏之中,周而复始,循遇何脏而得止脉,则以止脉之脏而断其吉凶。如四十五动之中,而无止脉见者,则是无病也。
    


前一页 ◇ 三黄散
后一页 ◇ 论脉紧要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