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病机第四] 阴虚本病(一首集见格致余论)
    夫天地物。各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惟人得备。形气所受。天地气生。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
    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气正而通。气交之中。随天地气。升降浮沉。
    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虚盈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
    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
    阳无所附。遂致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阴虚热。热乃火动。有君相别。
    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
    配于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
    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冲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独盛。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阴虚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
    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腑脏经络。偏实偏虚。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虚邪外入。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司泻。肾主藏闭。肝为相火。有泻无补。
    有补无泻。肾为真水。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已阴虚。水少火多。阳实阴虚。
    虚甚伤暑。冬月阴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虚甚伤寒。病未传变。初治责虚。
    伤寒助阳。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除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阴静。五行之几。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济养。是谓和平。
    生化不已。交互克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病虽为邪。造化之道。
    在其中矣。
    

[卷之五\治法第五] 五郁一首(集见内经至元正纪大论)
    木郁达之谓吐越。火郁发之乃汗泄。夺土下利令无壅。金泄渗利解表同。水郁折其充逆尔。治之大体须明此。
    

[卷之五\治法第五] 三法一首(集见内经至真大论篇)
    法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备三法焉。国中与末。乃更变权。初治之道。
    猛峻可先。缘病新感。大剂急蠲。中治之道。宽猛济兼。缘病少久。得中药然。去邪养正。
    罔或不痊。未治之道。药必宽缓。性味平善。广服必安。此其大法。所用之体。制君臣佐。
    各使其宜。主病为君。佐君为臣。应臣为使。适大小制。各安其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之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其病之气。惟标与本。先受为本。次者为标。或为兼证。知逆与从。正行无问。
    知标本者。万举万全。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六气为本。三阴三阳。经病为标。病气为本。
    受病经络。脏腑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神亡命失。
    

[卷之五\治法第五] 五治一首(集见此事难知)
    夫抑火升水。养阴退阳。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渍形为汗。润肠为下。温经散寒。补中益气。调经破血。痛随利减。风从汗出。发表攻里。敛表渗泄。双解独攻。应变从权。治由有五。其细味之。和取从折。属其备兮。如假小热。以凉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之。为热势大。寒药以取。取之不已。更用从之。因热既甚。从以温药。从之不已。以法折之。为恐冲逆。味随所为。寒因热用。或更发之。折之不已。求属衰之。求属之法。同气同声。法制之体。五治所因。经言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此之谓也。
    

[卷之五\治法第五] 七方一首(集见儒门事亲本内经至真大论篇)
    七方之法为绳墨。大小缓急奇偶复。小方剂少饮须徐。大方剂兼宜顿服。恋膈味薄自缓迟。
    攻下气浓乃峻促。奇谓单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复重并制三四方。病谓寒温反佐术。
    剂和六合实类聚。各据方隅更审悉。大抵处方要在合宜而用。不可务取品味。数多过制。越此反不为效矣。本草云。三百六十五种内。相须者止二十种。其单行者七十一。相使者九十。畏者七十八。相恶者六十。相反者十八。相杀者二十六。是以丹溪先生曰。余以某药治某病。某药监某药。某药为引经。其意则得之矣。
    

[卷之五\治法第五] 十剂一首(集见儒门事亲)
    十剂补泻宣与通。滑涩燥湿重轻伦。泻为泄实治闭满。补即能调虚损人。宣非泻剂乃越吐。
    通因开流轻义匀。滑知养窍濡结燥。涩以酸同收敛因。燥攻水液寒清冷。湿润干枯涸揭皴。
    重当镇坠抑而减。轻为熏扬泄汗陈。十剂由来三法中。发汗燥涩轻可。下本重湿通滑泻。
    吐唯宣剂旨须论。三法用之犹有补。驱邪扶正益天真。
    

[卷之五\治法第五] 望闻审切例一首(出脉诀)
    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转旋。望闻审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备全。第一看他神气色。
    润枯肥瘦起和眠。活润死枯肥是实。瘦为虚弱古今传。谦体即知腰内苦。攒眉头痛与头眩。
    手不举兮肩背痛。步行艰苦脚间疼。叉手按胸胸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但起不眠痰夹热。
    贪眠虚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应声清与浊。鉴他真语及狂言。声浊即知痰壅滞。声清寒内是其源。言语真诚非实热。
    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屋。胸膈停痰证号癫。更有病因循日久。音声遽失命归泉。
    三问病因经几日。日间便利几番行。饮食少多宜冷热。更兼多少不同论。饮食稍通容易治。
    不进之时疗必难。喜冷定知心内热。好温乃属脏中寒。尿色赤黄真内热。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脉是居为四末。浮沉迟数病之端。四事略陈通梗概。举隅善反一同看。
    

[卷之五\治法第五] 察病轻重一首(出图经本草)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真脉。其孰能知。
    未病之病。
    

[卷之五\治法第五]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匮密钥)
    肝胆由来从火治。三焦包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肠。
    寒热临时旋商议。恶寒表热小膀温。发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
    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里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
    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火热寒。寒热中停直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承乃制。
    别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求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治湿无过似决川。此个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奈醯鸡笑天小。
    


前一页 ◇ 伤寒证候(一首集次见伤寒百证歌)
后一页 ◇ 三阴三阳标本分治一首(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