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一首集次王适斋等脉诀)人身元气由太极动静阴阳一如式。阴血静兮阳气动。血逐气行无暂息。周流身体似循环。荣养百骸由此力。五行五脏布其中。妙合乾坤纤芥悉。上中下体号三焦。在诊排名寸关尺。寸为阳分尺为阴。关者阴阳界限位。天真始注手太阴。百脉周流所朝会。右为气口左人迎。腑脏脉宗荣见尔。脉行三寸呼吸中。呼吸定息行六寸。十二时周数几何。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脉循五十度周身。复还会于手太阴。此是平人形之道。度合阴阳昼夜停。不大不小脉曰平。呼吸来停至脉匀。数迟数至违呼吸。损曰离经与夺精。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三迟二败冷所谓。六数七极热之多。八脱九死十命尽。十一十二魂入墓。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寒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意见九难。
    寸关尺内十二经。脏腑阴阳合五行。唯有君火更相火。母子相通真气生。
    意见十八难。
    失正邪干乃相克。各有刚柔位相逢。
    意见十难。
    阴阳变病脉危殆。关格覆溢与相乘。
    意见三难。后有图。
    太过不及分轻重。诊后先须部分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即心主包络也。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言男子面南受气。则两寸居前亦阳。脉之三阳从上走下。女人面北受气。则两尺居前亦阴。
    脉从下走上。经所谓男子阳生。脉在关上。寸脉常盛女阴生。脉在关下。尺脉常盛。是其常也。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并。肾居尺脉合膀胱。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寸。
    脾胃脉从关里认。三焦心包络脉同。尺中仔细须寻趁。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上部头。候听会。迎香。人迎之动脉也。以察头面之疾。中部手。候合谷。神门。经渠之动脉也。以察头下至脐上之疾。下部足。候太溪。冲阳。
    太冲之动脉也。以察脐下至足之疾。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三焦无状空有名。
    寄在胸中膈相应。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关后为阴乃是尺。
    关前为阳名寸口。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
    阴滑食注脾家咎。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经云。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之谓也。
    病脉传见举要中。脉经素难尤宜究。
    见后方脉举要。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九道脉名长短是。虚促结代劳动细。在意专心察脉理。二十四种真玄微。互须脉证参虚实。勿失于邪病脉机。
    \r脉所当然之图\ps16a1.bmp\r凡在左者皆克诸右。凡在右者皆受左克。此脏腑五行自相克制。脉所当然也。至如太过不及。当视本位及邪干自异尔。
    \r五行子母相生之图\ps16a2.bmp\r两手交义。则六脉五行。子母毒相生养。本心包络与三焦二脉。皆系右尺。今脉诀以两肾分两尺。则遗失心心包络一经矣。
    右手太阴阳明金。生左尺足太阳少阴水。太阳少阴水。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厥阴少阳木。
    生左寸手太阳少阴火。太阳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少阳火。生右关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阳明土。复生右寸手太阴阳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卷之二\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左手头指火之子。五行造化岂虚偏若将两肾脉分二。何独三焦经独专。水火相生滋养处。土金涵育委和全。自然神气存斯理。不识天真道不传。素问脉类五十余种。后世类为二十四种。至如拒格者。素问谓阴胜格阳。阳胜拒阴。非死脉也。皆宜详审。
    

[卷之二\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脉是人身造化机。要须指下识其微。浮洪动滑弦如紧。微涩濡虚缓类迟。覆溢代牢诚莫疗。细芤实弱可扶持。短长促结沉伏别。寒热参差必误医。
    \r脏腑阴阳寒热图\ps16a3.bmp\r\r关格覆溢脉例图\ps16a4.bmp\r

[卷之二\脉诀第二] 二十四种脉体
    浮脉不足举有余。芤脉中空两畔居。滑体如珠中有力。实形与长俱。弦如始按弓弦状。
    紧若牵绳转索初。洪举按之皆极大。此名七表不同途。浮为中风芤失血。滑吐实下分明别。
    弦为拘急紧为疼。洪大从来偏生热。
    浮为在表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
    为内结。为满不食。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
    浮滑为饮为走刺。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紧。为百合病。浮数。(大便坚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
    芤为血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血。
    滑为吐为满。为咳。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经闭。为鬼疰。为血气俱实。滑散为瘫缓。滑数为结热。滑实为胃热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利。滑而和为妊娠。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则阴中痛。大便亦然。
    实为热为呕。为痛。为气塞。为喘咳。为大便不禁。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
    为腰痛弦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为中虚。为厥逆。为拘急。为寒癖。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双弦胁急痛。弦为钩。为胁下刺痛。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紧为寒为痛。为嗽。为喘。为满。浮紧为肺有水。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
    紧急为遁尸。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为满。为疮。为热。
    为烦。洪实为癫。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微来如有又如。无沉举都无按有余。迟缓息间三度至。(诀云。缓脉一息四至。迟脉。
    一息三至也。)濡来散止细仍虚。伏须切骨沉相类。弱脉沉微指下图。(诊而细。沉按之乃得。举之若无为弱。)涩脉如刀轻刮竹。分明八里坦如途。(脉涩体细而迟。往来难而散。)迟寒缓结微为痞。涩因血少沉气滞。伏为物聚濡气虚。弱则筋痿须审记。
    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为瘕。沉弱为寒热。沉滑为风水。
    为下重。沉细为少气。臂不能举。沉紧为上热下冷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沉重而中散。为寒食成瘕。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沉紧为悬饮。沉迟为痼冷。沉重为伤暑发热缓为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为虚。为气不足。为眩晕。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血为亡汗。热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恶寒。为心痛。涩而紧为痹。
    为寒湿。涩细大寒。
    迟为寒为痛迟而涩。为瘕咽酸。迟而滑为胀。迟而缓为寒。
    伏为霍乱为疝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痰。为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贯肌濡为虚为痹。为自汗。为气弱。为下重。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便难弱为虚为风热。为自汗。
    长脉流利通三部。短脉本部不及须。虚脉迟大而兼软。促脉来数急促欤结脉时止而迟缓。代脉不还真可吁。(结脉与代脉相类。但代脉不能自还。)牢脉如弦而更实。冲脉鼓动无定居。
    细脉虽有但如线。九道之形乃自殊。
    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忧伤过度。为腹满。通刺痛。细而紧。而瘕积聚。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动为痛为惊。为挛。为泄。为恐。
    虚为寒为虚。为脚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促脉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脏热则脉数。以气血痰饮留滞不行则止促。非恶脉也。
    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
    长为热为痫。长而缓。病在下。脉经有散脉而无长脉。陈氏释曰六腑气绝于外。主手足寒而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不禁。甚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短为气病短而急病在上。脉经有数脉。而无短脉。陈氏释曰。数为热。为虚。为烦渴。为烦满。
    牢(脉经作革)为满。
    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三因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皆危脉也。
    代为一脏气绝。
    


前一页 ◇ 用药法象(一首)
后一页 ◇ 怪脉(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