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黍穣煮汁,数服之解。
    【注】『风俗通』云:烧穣可以杀瓠。又云:种瓜之家不烧漆,物性相畏有如是也。人过食苦瓠,吐利不止者,以黍穣汁解之,本诸此。
    @@@扁豆,寒热者,不可食之。
    【注】扁豆性滞而补,如患寒热者忌之。
    @@@久食小豆,令人枯燥。
    【注】小豆即赤豆也,性主利水,久食令肌肤枯燥。
    @@@食大豆屑,忌啖猪肉。
    【注】大豆即黄豆也,若同猪肉食之,则闭气,故忌之,小儿尤当忌之。
    @@@大麦久食,令人作□。
    【集注】李□曰:□疥同。盖麦入心,久食则心气盛而内热。『内经』曰:诸疮疡皆属心火。
    故作□。
    @@@白黍米不可同饴蜜食,亦不可合葵食之。
    【注】黍米多热,多食心烦。饴蜜味甘,多食中满。『食疗』云:黍米同葵食成痼疾。物性相反如此。
    @@@荍收麦面多食之,令人发落。
    【按】此义未详。
    @@@盐多食伤人肺。
    【注】盐味咸,过食伤肺,发嗽哮喘。
    @@@食冷物冰人齿。
    食热物勿饮冷水。
    【注】寒热相搏,脾胃乃伤。
    @@@饮酒食生苍耳,令人心痛。
    【注】酒性纯阳,苍耳味苦有毒,苦先入心,饮酒以行其毒,故心痛。
    @@@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身,及使扇,即成病。
    【注】夏月饮酒汗流,则腠理开,若浴水及使扇,寒风相搏,或即成黄汗,或即成漏风,戒之慎之!@@@饮酒大醉,灸腹背,令人肠结。
    【注】灸家云:毋灸大醉人。即此义也。
    @@@醉后勿饱食,发寒热。
    【注】醉则肝、胆之气肆行,木来侮土,故曰:勿饱食,发寒热。
    @@@饮酒食猪肉,卧秫稻穣中,则发黄。
    【注】酒性多湿多热,饮酒食肉,则湿热交蒸于中宫,卧秫稻穣中,则湿热困于外,故发黄也。
    @@@食饴多,饮酒大忌。
    【按】谚云:酒家忌甘,此义未详。
    @@@凡酒及水,照见人影动者,不可饮之。
    【注】见此影动者,乃怪异也,切不可饮之。
    @@@醋合酪食之,令人血瘕。
    【注】酪性粘滞,醋性酸收,故令成血瘕。
    @@@食白米粥,勿食生苍耳,成走注。
    【注】白米粥、苍耳子同食,成走注病,必然性味不合也。
    @@@食甜粥已,食盐即吐。
    【注】粥甘盐咸,先食甜已,复过食盐即吐,理必然也。
    @@@犀角筋搅饮食沫出,及浇地坟起者,食之杀人。
    【注】『抱朴子』云:犀食百草及众木之棘。故知饮食之毒,若搅饮食沫出者,必有毒也,浇地坟起者,此怪异也,故食之杀人。
    @@@

[卷三\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
    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右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
    【方解】苦参味苦,苦酒味酸,酸苦涌泄而去其毒,烦满自除。
    又方犀角汤亦佳。
    【注】中毒烦满,毒在胃中,犀角解胃中毒。
    @@@

[卷三\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
    盐一升水三升右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差。
    【方解】盐咸能软坚,又能涌泄,坚满自除。
    @@@矾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
    【注】矾性酸涩,无故用之,伤心肝,矾得水则化,物性相畏,故亦禁水。
    @@@商陆以水服,杀人。
    【注】商陆大毒,能行水而忌水服,物性相恶而然。
    @@@葶苈子傅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注】葶苈大寒,虽能敷疮杀虫,然药气善能下行,则疮毒亦内攻入脑矣,故杀人。
    @@@水银入人耳及六畜等皆死,以金银着耳边,水银则吐。
    【注】水银大毒,入耳则沉经坠络,皆能死人。以金银着耳门,引之则吐出,此物性感召之理,犹磁石之引针也。
    @@@苦楝无子者,杀人。
    【注】苦楝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可入药用。
    @@@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时,宜煮荠苨、甘草汁饮之,通除诸毒药。
    【注】凡诸毒多借饮食以投毒,而服毒之人,原自不知,若觉之,则时时煮甘草、荠苨汤饮之,以二物能解草石百毒也。
    

[卷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
    『金匮要略』一书,其世远而就阙误也,与『伤寒论』等。如□饦之「□」字,与缓中补虚用大黄□虫圆主之之类,俱不可以为法。爰加斟酌其改移删补诸式,与夫存疑之二十八条,悉仿『伤寒论』叙次云。
    ┌───────────────────────────────────┐│补注:正误各条置于引号内者为改正正确者,置于中括弧内者为应删错误原文。│└───────────────────────────────────┘

[卷三]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谙谙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腹」〔头〕中病。
    【按】头中病之「头」字,当是「腹」字,经中从无头中病之文,且文义不属,当改之。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远」〔促〕;在下焦者,其吸「促」〔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按】吸促之「促」字,当是「远」字,吸远之「远」字,当是「促」字;方合病义,当移之。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按】「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顺,衍文也,当删之。血气入藏之「血」字,当是「厥」字,始与卒厥相合,当改之。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漀」〔□〕饦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字典无「□」字,当是「漀」字,漀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门,□气之「□」字,亦误。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按】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故不复释。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小便不利」,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按】如渴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必是遗失,当补之。
    

[卷三\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痉湿暍第二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按】「痉病也」之下诸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条之为欲解脉如故诸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寒者,名曰刚痉。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宜删之。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暴腹胀大者」五字,衍文也,当删之。
    


前一页 ◇ 食躁式躁方
后一页 ◇ 疟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