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头面部] □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四肢部[1]□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胫骨者也。
       [2]其骨二根   <1>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
       <2>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又俗名劳堂骨。
       [3]若被跌打损伤,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不止,疼痛呻吟声细,饮   食少进,若其人更气血素弱,必致危亡。
       [4]宜用手法,按筋正骨,令复其位,贴万灵膏,以竹帘裹住,再以白缠   之,先服正骨紫金丹,继服健步虎潜丸。
    按、方剂:[1]万灵膏:见囟骨伤     [2]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3]健步虎潜丸:见胯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恶血已留复因怒伤肝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经义『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堕地,恶血在内,有所大怒,气上   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按、方剂:注:[1]人因堕坠,血已留内,若复因大怒伤肝,其气上而不下,则留内之血  ,两相凝滞,积于胁下,而肝伤矣。
      [2]法当先导怒气,勿积于肝,则肝可以无伤,然后饮以利药,以破恶血  ,则胁下无留血矣。
    %

[外科卷下\头面部] 提法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手法释义[1]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   <1>有用两手提者。
       <2>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
       <3>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
       [2]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   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发热
    篇名:下编内治杂证法分类:发热伤损之证发热者:   [1]若因出血过多,脉洪大而虚,重按之全无者,此血虚发热也,用   当归补血汤。
       [2]脉若沉微,按之软弱者,此阴盛发热也,宜用四君子汤加炮姜、   附子。
       [3]若发热烦躁,肉□筋惕者,此亡血也,宜用圣愈汤。
       [4]如发热汗出不止者,此血脱也,宜用独参汤。
       [5]血脱之证,其脉实者难治,细小者易治。
    按、方剂:[1]当归补血汤     黄耆(炙)一两 当归三钱水煎服。
         [2]圣愈汤     人参 川芎 当归 熟地黄 生地 黄耆(炙)各等分水煎服。
         [3]四君子汤,独参汤:俱见伤损出血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腕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四肢部[1]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
       [2]其骨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3]其上并接臂、辅两骨之端,其外侧之骨名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   ,俗名龙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
       [4]若坠车马,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上者,   则腕缝必分开。
       [5]伤腕者,壅肿疼痛,法以两手揉摩其腕,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   膏。
       [6]若手背向后,翻贴于臂者,以两手捉其手背,轻轻回翻之,令其复位   ,仍按摩其筋,必令调顺,内服人参紫金丹,外敷混元膏。
    按、方剂:[1]正骨紫金丹、万灵膏、混元膏:见颠顶骨伤     [2]人参紫金丹:见山角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跗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四肢部[1]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跌,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
       [2]其受伤之因不一,或从陨坠,或被重物击压,或被车马踹砑。
       [3]若仅伤筋肉,尚属易治;若骨体受伤,每多难治。
       <1>先以手法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   <2>洗以海桐皮、八仙逍遥等汤,   <3>贴以万灵膏   <4>内服舒筋定痛之剂,及健步虎潜丸、补筋丸。
    按、方剂:[1]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2]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3]健步虎潜丸:见髋骨伤     [4]补筋丸:见□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腰柱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1]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肩担形,宽一寸,厚五分,长短以患处为   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
       [2]用法释义:   <1>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
       <2>若腰节骨被伤错□,膂肉破裂,筋斜伛偻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   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骨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薄   褥覆于柱上,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   药饵,调治自愈。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腰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胸背部[1]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间骨也。
       [2]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   难忍,腰筋僵硬。
       [3]宜用手法,将两旁脊筋,向内归附膂骨,治者立于高处,将病人两手   高举,则脊筋全舒,再令病人仰面昂胸,则膂骨正而患除矣。
       内服补筋丸,外贴万灵膏,灸熨止痛散。
    按、方剂:[1]止痛散     止痛消肿,活血通经,避风驱寒。
         防风 荆芥 当归 蕲艾 牡丹皮 鹤虱 升麻各一钱 苦参      铁线透骨草 赤芍药各二钱 川椒三钱 甘草八分     共享末,装白布袋内,扎口煎滚熏洗。
         [2]补筋丸:见□骨伤     [3]万灵膏:见囟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跟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四肢部[1]跟骨者,足后跟骨也。
       [2]上承□、辅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脚挛筋,其筋从跟骨过踝骨   ,至腿肚里,上至腘中,过臀抵腰脊,至顶,自脑后向前至目眦,皆   此筋之所达也。
       [3]若落马坠蹬等伤,以致跟骨拧转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   缝隙分离,自足至腰脊诸筋,皆失其常度,拳挛疼痛,宜拨转如旧,   药饵调治,皆同前法。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混元膏、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万灵膏诸药,皆内庭常用     经验之方,故以上诸证,多引用之。其或跌打损伤证中,而又兼他病者,     则不止此数药也,故采前人旧载诸方,集于末卷,以示证治之法,有不可     狭隘者焉。
    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凫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胸背部[1]凫骨者,即胸下之边肋也。
       [2]上下二条,易被损伤,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护之,难以着伤   。在下近腹者,用手提之易治,盖其肋近边,可以着手,则断肋能复   其位也。
       [3]其人必低头伛腰,痛苦呻吟,惟侧卧不能仰卧,若立起,五内皆痛,   或头迷神昏,饮食少进:   <1>宜内服正骨紫金丹。
       <2>洗以八仙逍遥汤。
       <3>贴万灵膏及散瘀等药可愈。
       [4]若在上之第二肋,或有断裂垫伤,塌陷不起,因位居膈上,难以入手   ,虽强为之,亦难完好。其所伤之血留于膈上,若不随药性开行,必   结成包囊,其包轻者系黄水,硬者系血块,则成痼疾矣。
          按、方剂:[1]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2]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     [3]万灵膏:见囟骨伤注:%


前一页 ◇ □骨
后一页 ◇ 方法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