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头面部] 接法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手法释义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
       [1]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傍   突。
       [2]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   。
       [3]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   达也。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推拿法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手法释义[1]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   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
       [2]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   <1>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
       <2>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
       <3>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
       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   ,以通经络气血也。
       [3]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   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4]已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   明之,存乎其人矣。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旋台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头面部[1]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一名天柱骨。
       [2]此骨被伤,共分四证:   <1>一曰从高坠下,致颈骨插入腔内,而左右尚活动者,用提项法治之   <2>一曰打伤,头低不起,用端法治之。
       <3>一曰坠伤,左右歪斜,用整法治之。
       <4>一曰仆伤,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骨随头低   ,用推、端、续、整四法治之。
       [3]凡治者,临证时:   <1>问其或坠车马踒伤,或高处坠下折伤,或打重跌倒。
       <2>再问其或思饮食,或不思饮食,或四肢无伤,而精神不减,或精神   短少。
       <3>或能坐起行走,或昏睡不语,或疼痛不止,瘀聚凝结,肿硬筋胀。
       <4>皆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敷万灵膏,并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
       外按手法治之,手法详首卷。
    按、方剂:[1]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2]万灵膏:见囟骨伤     [3]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4]定痛散:见囟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通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用杉木宽三寸,厚二寸,其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外面平整,向脊背   之内面刻凹形,务与脊骨膂肉吻合,约以五分(分去声)度之。
       [1]第一分自左侧面斜钻二孔,右侧面斜钻二孔,越第二分至第三分、四   分、五分,俱自左右侧面各斜钻一孔,用宽带一条,自第一分上左孔   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腋下绕背后,穿于第一分右次孔内   ;再用一带自第一分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绕   背后,穿入第一分左次孔入,两带头俱折转紧扎木上。
       [2]第三分、四分亦以带穿之,自软肋横绕腹前,复向后穿入原孔内,紧   扎木上。
       [3]第五分以带穿入孔内,平绕前腹,复向后紧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动,   始于患处有益。
       [4]凡用此木,先以绵絮、软帛贴身垫之,免致疼痛。
       [5]用法释义:   <1>凡脊背跌打损伤,膂骨开裂高起者,其人必伛偻难仰,法当令病者   俯卧,再着一人以两足踏其两肩,医者相彼开裂高起之处,宜轻宜   重,或按或揉,令其缝合,然后用木根据前法逼之,或端或拿。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阴囊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胸背部[1]凡阴囊被人扯破者:   <1>用鸡子黄油,并金毛狗脊毛,薄摊涂油于上。
       <2>次敷封口药;又用截血膏敷贴,或乌龙膏敷贴亦可。
       <3>内服加减紫金丹。
       <4>洗用紫苏叶煎水洗之。
       [2]凡阴囊有青黑紫色肿者:   <1>用定痛膏加赤芍、草乌、良姜、肉桂各少许打和。
       <2>用韭叶捣烂同贴,如无韭叶,用葱叶亦可。
       <3>仍服利小水之药。
    按、方剂:[1]定痛膏     治打扑伤损,动筋折骨,跌磕木石压伤肿痛。
         芙蓉叶二两 紫荆皮 独活 南星(生) 白芷各五钱     以上共为末,加马齿苋一两,捣极烂,和末一处,用生葱汁、老酒和     炒暖敷。
         [2]封口药:见鼻梁骨伤     [3]截血膏:见唇口伤     [4]乌龙膏:见凌云骨伤     [5]加减紫金丹:见胸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寿台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头面部[1]寿台骨,即完骨,在耳后接于耳之玉楼骨者也。
       [2]若跌打损伤,其耳上下俱肿起,耳内之禁骨有伤,则见血脓水,耳外   瘀聚,凝结疼痛,筋结不能舒通,以致头晕眼迷,两太阳扶桑骨胀痛   ,颈项筋强,虚浮红紫,精神短少,四肢无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   。
       [3]以乌龙膏敷耳伤处,用丝棉裹导气通瘀锭塞耳内;内服人参紫金丹,   通瘀散肿;外再以八仙逍遥汤熏洗,消散虚浮肿痛。忌食热物发物。
       [4]如血流不止,三日不饮食,必动脑髓,不宜治之。
    按、方剂:[1]乌龙膏:见凌云骨伤     [2]导气通瘀锭:见颠顶骨伤     [3]人参紫金丹:见囟骨伤     [4]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摸法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手法释义[1]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   <1>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
       <2>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   。
       <3>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2]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端法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手法释义[1]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   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
       [2]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   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裹廉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裹廉,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
       其长短阔狭,量病势用之。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鼻梁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头面部[1]鼻孔之界骨,名曰鼻梁骨,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2]凡鼻两孔伤凹者可治,血出无妨。
       [3]若鼻梁骨凹陷者,用当归膏敷贴。
       [4]若两孔跌磕伤开孔窍,或金刃伤开孔窍,用封口药敷伤处,外以   消毒定痛散贴之退肿。
       [5]若鼻被伤落者,用缀法。
    按、方剂:[1]封口药     治跌打损伤,皮开肉破,及金刃伤割喉断耳,缺唇伤破肚皮,跌破阴     囊皮等证大效。
         明净乳香 没药 儿茶 当归 杉皮炭各一钱 麝香五厘 片脑一分     猪□聍叶(如无此叶,用葛叶毛藤子叶亦可)一钱     以上各另碾细末,称合和匀,入麝碾细,次入片脑研匀,磁罐收贮听     用。
         [2]消毒定痛散     治跌扑损伤,肿硬疼痛。
         无名异(炒) 川大黄各五钱 木耳(炒)     共为末,蜜水调涂。如内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处,更用当归膏敷     之尤妙。
         [3]神效当归膏     此膏敛口生肌,拔毒止痛,并诸疮毒气壅盛,腐化成脓。
         当归 黄蜡各一两 麻油四两     以上将当归入油,煎令焦黑,去滓,次入黄蜡,急搅化,放冷,以磁     器收贮,用时以旧绢布摊贴。一方用白蜡。
         [4]缀法     耳伤落者同此。
         用人发,入阳城罐,以盐泥固济,□过为末药。急以所伤耳鼻,蘸药     安缀故处,以软绢缚定效。昔江怀禅师被驴咬落其鼻,一僧用此缀之     如旧。
    注:%


前一页 ◇ 侧部
后一页 ◇ 膝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