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头面部] 振梃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1]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
       [2]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   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3]用法释义:   <1>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
       <2>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梃轻   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   呃,而心神安矣。
       <3>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拽锯,身体僵硬   ,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胸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胸背部[1]胸骨,即□骭骨,乃胸胁骨之统名也:   <1>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
       <2>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3>胁下小肋骨曰季胁,俗名软肋。
       <4>肋者,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胠。
       [2]凡胸骨被物从前面撞打跌仆者重,从后面撞仆者轻。
       <1>轻者先按证用手法治之   <2>再内服正骨紫金丹   <3>外用面麸和定痛散灸熨之   <4>或以海桐皮汤洗之,贴万灵膏即能获效。
       [3]若内血瘀聚肿痛,伛偻难仰者:   <1>早晨以清上瘀血汤、消下破血汤,分上膈、下膈以治之。
       <2>晚服疏血丸。
       [4]有受伤日久,胸骨高起,肌肉削瘦,内有邪热瘀血,痞气膨闷,睛蓝   体倦,痰喘咳嗽者,宜加减紫金丹,以消热化痰,理气健脾,润肌定   喘。
       [5]若伤重者,内干胸中,必通心、肺两脏,其人气乱昏迷,闭目,呕吐   血水,呃逆战栗者,则危在旦夕,不可医治矣。
       [6]若两侧撅肋诸骨被伤者:   <1>则相其轻重以分别治之   <2>凡胸胁诸伤轻者,如黎桐丸、三黄宝蜡丸等药,皆所必需,宜酌用   之。
    按、方剂:[1]清上瘀血汤     治上膈被伤者     羌活 独活 连翘 桔梗 枳壳 赤芍 当归(酒洗) 山栀子      黄芩 甘草 川芎 桃仁 红花 苏木 川大黄 生地黄     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2]消下破血汤     治下膈被伤者。
         柴胡 川芎 川大黄 赤芍药 当归 栀子 五灵脂 木通      枳实(炒) 红花 赤牛膝 泽兰叶 苏木 生地黄 黄芩 桃仁     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3]加减紫金丹     白茯苓 苍术(米泔浸,炒)各二两 当归 熟地黄 白芍药(炒)     陈皮各四两 肉苁蓉(酒洗去鳞甲)一两 丁香一钱 红花五钱      瓜儿血竭三钱 乳香(去油)三钱 没药(去油)三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用黄酒送下。
         [4]黎桐丸     治跌打损伤,瘀血奔心,昏晕不省,及一切无名肿毒,昏困欲死等证     京牛黄 冰片 麝香各二钱五 阿魏 雄黄各一两 川大黄 儿茶      天竺黄 三七 瓜儿血竭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二两      藤黄(隔汤煮十数次,去浮沫,用山羊血五钱拌晒。如无山羊血,以     子羊血代之)二两     以上十三味,共为细末,将藤黄化开为丸,如芡实大,若干,稍加白     蜜,外用蜡皮封固。内服用无灰酒送下,外敷用茶卤磨涂,忌一切生     冷发物。
         [5]三黄宝蜡丸     专治一切跌打损伤及破伤风,并伤力成痨,女人产后恶露不尽,致生     怪证,瘀血奔心,痰迷心窍,危在旦夕。重者一钱,轻者三分,用无     灰酒送下,立刻全生。如被鸟枪打伤,铅子在内,危在倾刻,服一钱     ,吃酒数杯,睡一时,汗出即愈。如外敷,将香油热化少许,鸡翎扫     患处。服药后忌凉水、生冷、烧酒三日,如不忌此酒,则药无功。
         天竺黄三两 雄黄二两 刘寄奴 红芽大戟(去骨) 骐驎竭各三两     归尾一两五钱 朱砂儿茶各一两 净乳香(去油)三钱 琥珀      轻粉 水银(同轻粉研不见星) 麝香各三钱     以上各称足分两,各研为细末,如无真天竺黄,以真胆星三两代之,     再用好黄蜡二十四两,炼净,滚汤坐定,将药投入,不住手搅匀,取     出装磁罐内备用。
         [6]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     [7]万灵膏、定痛散:俱见囟骨伤     [8]疏血丸:见凌云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胸腹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灵枢经骨度尺寸[1]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处。)   [2]缺盆以下,□骭之中,长九寸。
       [3]胸围四尺五寸。
       [4]两乳之间,广九寸半。(当折八寸为当。)   [5]□肝中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足阳明穴名,在脐旁,此指平脐   而言。)   [6]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横长六寸半。(毛际下骨曰横骨。)按、方剂:[1]此古数,以今用上下穴法参较,多有未合,宜从后胸腹折法为当。
         [2]两□之间,广六寸半。此当两股之中,横骨两头之处,俗名髀缝。
         [3]胸腹折法:     <1>直寸以中行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际上中庭穴止,折作     八寸四分。
         <2>自□骭上岐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
         <3>脐心下至毛际曲骨穴,折作五寸。
         <4>横寸以两乳相去,折作八寸。
         <5>胸腹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胯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四肢部[1]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
       [2]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   <1>筋短者,脚尖着地。
       <2>骨错者,臀努斜行。
       [3]宜手法推按胯骨复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其患乃除。
       宜服加味健步虎潜丸,熏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
    按、方剂:[1]加味健步虎潜丸     专治跌打损伤,气血虚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软无力,步     履艰难。服此药至一百日,舒筋此痛,活血补气,健旺精神。
         龟胶(蛤粉炒成珠) 鹿角胶(蛤粉炒成珠) 虎胫骨(酥油炙)何首乌     (黑豆拌,蒸晒各九次) 川牛膝(酒洗晒干) 杜仲(姜汁炒断丝)锁阳      当归(酒洗炒干)各二两威灵仙(酒洗)黄柏(酒洗晒干,小盐少许酒炒)      人参(去芦) 羌活 干姜 白芍药(微炒) 云白术(土炒)各一两      熟地黄三两 大川附子(童便盐水各一碗,生姜二两切片同煮一整日,     令极熟,水干再添,盐水煮毕取出,剥皮切薄片,又换净水,入川黄连     五钱,甘草五钱,同煮长香三炷,取出晒干,如琥珀明亮色方用)一两     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冬日淡黄酒送下。
         [2]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3]定痛散:见囟骨伤注:%


前一页 ◇ 唇口
后一页 ◇ 骨伤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