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头面部] 歧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胸背部[1]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
       [2]内近心君,最忌触犯。或打扑,或马撞,则血必壅瘀而多疼痛:   <1>轻者只在于膈上   <2>重者必入心脏,致神昏目闭,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喘鼻扇,久   而不醒,醒而神乱,此血瘀而坚凝不行者也,难以回生。
       <3>如神不昏乱,仅瘀痛不止,胸满气促,默默不语,醒时犹能稍进饮   食者,宜早晨服加减苏子桃仁汤加枳壳,晚服疏血丸,外贴万灵膏   ,再以炒热定痛散熨之,庶可愈也。
       [3]又凡周身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学者宜知之。
          按、方剂:[1]加减苏子桃仁汤:见颠顶骨伤     [2]疏血丸:见凌云骨伤     [3]万灵膏、定痛散:俱见囟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后山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头面部[1]后山即头后枕骨也。
       [2]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   ,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3]凡有伤损,其人头昏目眩,耳鸣有声,项强咽直,饮食难进,坐卧不   安,四肢无力   <1>内服正骨紫金丹   <2>外敷乌龙膏   <3>洗以海桐皮汤,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4]如误从高处坠下,后山骨伤太重,筋翻气促,痰响如拽锯之声,垂头   目闭,有喘声者,此风热所乘,至危之证,不能治也,遗尿者必亡。
       [5]惟月芽形者,更易受伤。
       [6]如被坠堕打伤,震动盖顶骨缝,以致脑筋转拧疼痛,昏迷不省人事,   少时或明者,其人可治。
       <1>急以凉水蘸发,启开牙关,以酒调八厘散灌之,服后目开,痛苦有   声,二目流泪,愈见可治之兆,服正骨紫金丹,炒米粥调养可愈。
    按、方剂:[1]正骨紫金丹:见颠顶伤     [2]乌龙膏:见凌云骨伤     [3]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     [4]八厘散:见颠顶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按摩法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手法释义[1]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
       [2]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
       <1>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
       <2>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   ,其患可愈。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背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胸背部[1]背骨,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2]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
       [3]其形一条居中,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脏腑,其   两旁诸骨,附接横叠,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
       [4]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   伛偻之形。
       <1>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
       <2>内服正骨紫金丹。
       <3>再敷定痛散,以烧红铁器烙之,觉热去敷药,再贴混元膏。
    按、方剂:[1]正骨紫金丹、混元膏:俱见颠顶伤。
         [2]定痛散:见囟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背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灵枢经骨度尺寸[1]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   ,人之所以能负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   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   [2]腰围四尺二寸。
    按、方剂:背部折法:     [1]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
         [2]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3]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4]第十四节与脐平。
         [5]下七节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6]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
         [7]直寸根据此,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8]脊骨内阔一寸。
         [9]凡云第二行侠脊一寸半,三行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净以寸半     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
    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凌云骨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头面部[1]凌云骨,在前发际下,即正中额骨。
       [2]其两眉上之骨,即俗名左天贤骨,右天贵骨,两额角也。
       [3]跌打损伤,皮破,二目及面浮虚肿   <1>若内损瘀血,上呕吐衄,气虚昏沉,不省人事,身软,面色干黄,   遍身虚浮,躁烦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开,饮食少进。
       <2>先服疏血丸,再以五加皮汤熏洗患处,敷乌龙膏,定痛消肿。
    按、方剂:[1]疏血丸     此药止血开胃。
         百草霜三钱 好阿胶(蛤粉炒成珠) 藕节 侧柏叶 茅根      当归(酒洗)各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早晚老酒送下。
         [2]五加皮汤     此汤舒筋和血,定痛消瘀。
         当归(酒洗) 没药 五加皮 皮硝 青皮 川椒 香附子各三钱      丁香一钱 麝香一分 老葱三根 地骨皮一两 丹皮二钱     水煎滚,熏洗患处。
         [3]乌龙膏     此膏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肿硬青紫。
         百草霜三钱 白芨五钱 白敛三钱 百合五钱 百部三钱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麝香一分 糯米(炒)一两 陈粉子(隔年者佳,炒)四两     共为细末,醋熬为膏。
    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唇口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头面部[1]唇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2]如跌破击打上唇而拔缺者,用绢片一小条,从脑后扎向前来缚合,先   用桑白皮捻线缝定,次以封口药涂敷,次敷截血膏盖住封口药,不令   开落,仍忌言语。
       [3]如整下唇伤而拔缺者,以绢片从下颏兜缚,治同前法。
    按、方剂:[1]截血膏     治跌打砍磕诸证,能化血破瘀,退肿止痛。
         天花粉三两 片子姜黄 赤芍药 白芷各一两     以上共为细末,茶调匀,敷疮口四围。
         若头面伤,其血不止者,急用此药调涂颈上周围。
         若手伤,则涂臂周围。
         若伤足,则涂腿上。
         若伤各处,则涂疮口周围,使截住其血不来潮作。
         若疮口肉硬不消者,此被风袭也,可加独活,用热酒调敷。
         如又不消,则风毒已深,肌肉结实,加紫荆皮末和敷,有必消之理。
         [2]封口药:见鼻柱骨伤注:%

[外科卷下\头面部] 振梃
    篇名:上编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1]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
       [2]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   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3]用法释义:   <1>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
       <2>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梃轻   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   呃,而心神安矣。
       <3>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拽锯,身体僵硬   ,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按、方剂:注:%


前一页 ◇ 抱膝
后一页 ◇ 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