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脾经歌 |
【方歌】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臑循行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斜行九肋季胁止,【注】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由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过内踝之前,自里中廉上膝;由大腿内廉入腹里,至乳上旁开四寸五分,至胸中行旁开六寸许,是其部也;向外行至九肋间,季胁之端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心经歌 |
【方歌】少阴心经腋筋间,臑后肘臂内后廉,由内后廉至锐骨,小指内侧爪甲端。 【注】手少阴心经,起于臂内腋下筋间,循臂臑之外后廉,至肘内廉,循臂内后廉,下抵掌后锐骨之中,行于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小肠经歌 |
【方歌】太阳小肠小指端,循手外廉踝骨前,从手踝骨出肘外,上循臑外出后廉,上过肩解绕肩胛,交肩贯颈曲颊边,面鸠骨下陷中取,耳中珠子经穴全。 【注】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手外侧至手踝骨之前,行肘外后廉,上循臑外过肩后廉,而上行肩;自肩贯颈,过曲颊斜上颧骨,至耳前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膀胱经歌 |
【方歌】太阳膀胱起内眦,上额交颠耳后寻,下项循肩肩膊内,侠脊抵腰下贯臀。贯臀斜入委中穴,与支下合腘中存,贯踹内出外踝后,小指外侧终至阴。 【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颠至耳上角后行,下项循肩膊内,有二道:一道侠脊旁开寸半,抵腰中,腰中有四空,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一边又从膊内左右分,下贯胛,侠脊内,旁开三寸,下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至阴穴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肾经歌 |
【方歌】少阴肾经起足心,上内踝骨足后跟,上〔月专〕出腘入股内,行至胸中部位分。 【注】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陷中,循内踝入足后跟,中内联踝之上,上〔月专〕分中,出腘内廉后股内,上行至合缝;自合缝上行,去腹中行旁开一寸至脐;从脐旁上行,复上去中行旁开一寸五分;从腹上行至胸中,旁开二寸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心包络经歌 |
【方歌】厥阴心包腋下起,腋下乳外臑内行,入肘下行两筋间,入掌中指之端止。 【注】手厥阴心包络经,起于腋下三寸,乳外侧一寸许,从腋下向外上转,循臂内入肘内,下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三焦经歌 |
【方歌】少阳三焦四指端,手腕臂外两骨间,贯肘上肩项耳后,上绕耳前动脉间。 【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小指次指岐骨之间,上行手腕臂外两骨中间,贯肘上肩;由肩上项至耳后,上绕耳上角,下循耳前动脉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胆经歌 |
【方歌】少阳胆经起外眦,绕耳前后上额颅,巅后颈肩腋季胁,跨膝踝跗小指出。 【注】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斜贯耳前,循行耳后,上抵额颅,至巅后行颈侧,过肩下腋,走身侧之季胁,下腿跨,行膝之外,至外踝之前,内行足跗,至足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肝经歌 |
【方歌】厥阴肝经起聚毛,循行足跗内踝间,上腘环阴器季胁,上行乳下二肋端。 【注】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指后,去爪甲韭叶聚毛虚,循行足跗上面,走内踝,上行腘〔月专〕过膝,直上环阴器,向外湾行至季肋内,斜上行直乳下二肋端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任脉歌 |
【方歌】任脉起于两阴中,上行毛际腹中行,颈下结喉中央上,唇棱下陷承浆名。 【注】任脉起于前阴、后阴之中间,前行横骨,上行毛际,由毛际直上腹之中行,上行颈下结喉上之中央,由结喉上行至下唇棱下陷中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督脉歌 |
【方歌】督脉起于尻骨端,后行脊背腰脑巅,前行鼻柱皆中道,唇内齿上龈缝间。 【注】督脉起于尻骨之端,由尻骨后行脊背之中行,上行至巅顶之中,前行至鼻下人中,至唇内门牙之中缝而终。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脉部位歌 |
【方歌】脉为血脉百骸通,大会之地寸口宗,掌后高骨名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 【注】脉者血之府也。周身血脉,运行贯通,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者,盖以其经每至寅时,各经之气皆上朝而大会于肺,故曰寸口宗也。掌后有高骨隆起,界于尺脉、寸脉之间,名曰关部。关前之位,其名曰寸;关后之位,其名曰尺。尺、寸者,谓从关上至鱼际长一寸,从关下至尺泽长一尺,故名之也。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脉分主歌 |
【方歌】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注】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沈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沈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膀胱、小肠,沈以候肾。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沈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沈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沈亦候肾。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浮沈脉歌 |
【方歌】浮沈从内上下行,皮浮属肺血心经,筋沈属肝骨沈肾,肌肉为脾候在中。 【注】脉从内上行者,谓之浮;脉从内下行者,谓之沈。然心、肺俱浮,于皮毛取之而得者,肺之浮也;于血脉取之而得者,心之浮也。故曰皮浮属肺血心经也。肺肾俱沈,以筋平取之而得者,肝之沈也;至骨取之而得者,肾之沈也。故曰筋沈属肝骨沈肾也。肌肉在浮沈之间,属脾。其候在中,故曰候在中也。凡脉以部位而得名者,皆统于浮沈,故以浮沈为提纲,以统濡、弱、芤、伏、牢、革、虚、实、微、散诸脉也。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 |
【方歌】浮沈无力曰濡弱,中取无力芤脉看,沈极筋骨为伏脉,浮沈极力革牢参。 【注】浮而无力谓之濡脉,沈而无力谓之弱脉,浮沈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脉。沈极推至筋骨,按之而始得者,谓之伏脉。浮而极有力者,谓之革脉。沈而极有力者,谓之牢脉。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虚实微散诸脉歌 |
【方歌】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注】浮、中、沈三部俱有力,谓之实脉。浮、中、沈三部俱无力,谓之虚脉。浮、中、沈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谓之微脉。浮、中、沈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谓之散脉。 |
[外科卷上\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 |
【方歌】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缓止为结数止促,动止难还代脉识。 【注】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三至,谓之迟脉。一息四至,谓之缓脉。一息六至,谓之数脉。一息七至,谓之疾脉。缓脉动时一止,谓之结脉。数脉动时一止,谓之促脉。结促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谓之代脉。凡脉以至数而得名者,皆统于迟数。故以迟数为提纲,以统缓、疾、结、促、代五脉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