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痘中杂证] 倦怠 |
倦怠多因气虚弱,或缘滞热困儿脾,虚而无热补中治,食滞伤脾保元医。 [注]痘中倦怠,固属中气不足,服补中益气汤最为妥协,然亦有神气本弱,或为食热所困,其现证虽与不足等,但不可专以虚治,当于补剂中佐以清热之品,如保元汤加味用之可也。 (补中益气汤)方见痘顶塌陷。 (加味保元汤)人参黄耆生甘草炙栀子炒黄芩酒炒麦门冬去心山查神面炒陈皮麦芽炒引用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加味保元食热虚,参耆甘草补厥脾,栀芩麦冬清心热,查麴陈麦消滞宜。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痘后浮肿 |
表虚风邪乘间入,遍身面目虚肿浮,五皮桂枝微汗后,面消身肿胃苓投。 [注]小儿痘后表气虚弱,见风太早,风邪乘虚而入,致使面目虚浮,遍身皆肿者,初宜五皮汤微汗之,服后面目不浮,惟遍身犹肿者,胃苓汤主之。 (五皮汤)地骨皮五加皮桑皮蜜炙桂枝姜皮大腹皮洗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痘后浮肿五皮汤,地骨五加蜜炙桑,桂枝姜皮合大腹,引用灯心水煎尝。 (胃苓汤)方见泻证。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痘后痈毒 |
余毒未尽痘毒生,轻则疮疖重为痈,内用解毒汤俱可,外敷红玉膏有功。 [注]凡痘后余毒,皆因灌浆之时,毒气太盛,未得尽化,留藏于经络,聚而不散,轻则发为疮疖,重即成痈,或在肌肉之虚处,或发于关节摇动之际,皆不论已溃未溃,均以解毒内托汤主之,外用红玉膏摊贴患处。 (解毒内托汤)生黄耆荆芥防风连翘去心当归赤芍药金银花甘草节木通水煎服。 (方歌)解毒内托汤最灵,黄耆荆芥共防风,连翘当归赤芍药,银花甘草与木通。 (红玉膏)紫草一两红花一两当归二两黄蜡三两用香油半筋,先将药炸焦去渣,后下黄蜡,令匀,以冷为度,摊贴患处。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目病 |
目病之由风热成,痘毒火郁上攻睛,赤肿涩痛洗肝散,翳膜遮睛龙胆从。 [注]目病固多由风热而起也,夫痘蕴非常之热,自里达外,气血弱,则不能逐主降外出,火郁上攻,目斯病矣,如赤肿疼痛,瘾涩流泪,不能开者,以洗肝散主之,翳膜遮睛,隐涩羞明者,加味龙胆汤主之。 (洗肝散)羌活归尾防风山栀仁谷精草薄荷生甘草川芎水煎食后服。 (方歌)洗肝散治目痛疼,羌活归尾及防风,山栀仁同谷精草,药荷甘草配川芎。 (龙胆汤)防风木贼草密蒙花蝉蜕蔓荆子龙胆草菊花黄连白芷蒺藜水煎。 (方歌)翳遮龙胆汤堪夸,防风木贼密蒙花,蝉蜕蔓荆龙胆菊,黄连白芷蒺藜佳。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唇 |
脾经脉络绕唇口,出痘始终贵润红,紫裂焦黑急宜治,葛根解毒二方从。 [注]脾经之脉,络绕于唇口,故经曰:六府之华在唇。 必津液充足,气血和畅,唇口方能红润,故出痘之始终以此为贵,不然一为毒火所制,则毒乘于中,热炽于外,不惟不能红润,且或赤紫,或焦裂者,治皆不可缓也,初宜加味升麻葛根汤,起胀后,则以黄连解毒汤治之。 (加味升麻葛根汤)赤芍栀子藿香升麻葛根生甘草防风石膏水煎服。 (方歌)加味升麻葛根汤,赤芍栀子与藿香,升麻葛根生甘草,防风石膏共煎尝。 (黄连解毒汤)方见结痂落痂证治。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痘后牙疳 |
痘后牙疳毒热攻,口臭龈肿多疼痛,内服清毒凉血饮,外敷中白散极灵。 [注]痘后生牙疳者,乃余毒未解,上攻牙齿而然也,初起口臭龈肿,牙缝出血,尚觉疼痛,甚则色黑腐烂,牙齿脱落,穿腮破颊,蚀透鼻唇,多至不救,见之须急急调治,内服清毒凉血饮,外敷人中白散。 (清毒凉血饮)知母石膏生地黄连当归赤芍大黄山栀子丹皮 荆芥穗连翘去心水煎服。 (方歌)清毒凉血治牙疳,知母石膏生地连,归芍大黄山栀子,丹皮荆穗连翘煎。 (人中白散)人中白二钱煆雄黄八分冰片四分硼砂青黛儿茶各一钱共为细末,擦敷患处。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舌 |
舌乃心苗五内通,毒火一犯先见形,赤紫黑肿并舒弄,总以清热犀角平。 [注]舌为心苗,内通五脏,毒热举发,舌先受之,或赤或紫,或黑或肿,舒舌弄舌,种种不一,要皆热留于心而使然也,治宜清热为主,以加味犀角汤治之。 (加味犀角汤)荆芥防风牛蒡子炒生甘草桔梗升麻犀角麦冬去心栀子 黄连石膏煆水煎服。 (方歌)加味犀角能散热,荆防牛蒡同甘桔,升麻犀角麦门冬,栀子黄连石膏捷。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咽喉 |
咽喉之地司出入,毒火冲炽痛难堪,内用甘桔利咽剂,外吹牛黄散即安。 [注]咽者饮食之道,喉者呼吸之门,乃最紧要之处,若痘毒不能发越于外,火热壅塞膈间,上冲咽喉,则或肿痛,或哑呛,甚而不能呼吸,饮食难入,速用加味甘桔汤治之,或用加减利咽解毒汤,外用牛黄散吹入肿处。 (加味甘桔汤)方见失音。 (利咽解毒汤)防风山豆根麦冬去心牛蒡子炒黑参苦桔梗生甘草菉豆水煎服(方歌)利咽偋毒用防风,山豆根与麦门冬,牛蒡黑参昔桔梗,甘草菉豆共煎浓。 (牛黄散)川黄连生黄蘖生薄荷各八分雄黄火硝青黛各一分半牛黄冰片硼砂朱砂各一分共为细末,每用少许,吹患处。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夹疹 |
痘中夹疹因时气,毒火触动发其机,临期休将痘疮治,速将升葛透疹宜。 [注]痘已见形,其中又有颗粒细密如麻子者,此夹疹也,因出痘时恰遇天行时疫,感受其气,一时并发,不须治痘,当先治疹,以升麻葛根汤,加荆芥,防风,蝉蜕,牛蒡,犀角,疹散而痘自起矣。 (升麻葛根汤)方见发热证治。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夹疲□ |
片片结就如云头,毒伤阴血浮火游,表散荆防败毒剂,清热黄连解毒投。 [注]□乃血之余也,因毒火郁遏伤于阴血,血热相搏,故浮游之火散布皮肤之间,与痘相夹而出,片片如云头突起,谓之夹□,以荆防败毒散主之,七日后见此,谓之发□,乃血热不解故也,以黄连解毒汤主之。 (荆防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荆芥防风生甘草川芎枳壳麸炒桔梗赤茯苓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夹□宜用疏解剂,荆防败毒进莫迟,羌独柴前荆防草,川芎枳桔赤苓宜。 (黄连解毒汤)方见结痂落痂证治。 %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夹痧 |
痧形发时粟一般,颗□形圆顶又尖,粒中含水清浆样,败毒调治自然安。 [注]痧亦疹类,但形如粟米,尖圆白□,内含清水为异,此亦热毒所发,往往夹痘而出,宜于疏散,以荆防败毒散主之。 (荆防败毒散)方见夹□%痘中杂证 |
[卷五\痘中杂证] 水痘 |
水痘皆因湿热成,外证多与大痘同,形圆顶尖含清水,易胀易靥不装脓,初起荆防败毒散,加味导赤继相从。 [注]水痘发于脾肺二经,由湿热而成也,初起与大痘相似,面赤唇红,眼光如水,咳嗽喷嚏,唾涕稠粘,身热二三日而始出,其形尖圆而大,内含清水,易胀易靥,不作脓浆,初起荆防败毒散主之,继以加味导赤散治之。 (荆防败毒散)方见夹□(加味导赤散)生地木通生甘草连翘黄连滑石赤芩麦令去心引用灯心水煎服(方歌)加味导赤除湿热,生地木通甘草协,翘连滑石苓麦冬,引加灯心称妙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