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一、瘿候 |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初作与瘿核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宽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气结成瘿者,但垂核捶捶,无脉也;饮沙水成瘿者,有核无根,浮动在皮中。 又云有三种瘿∶有血瘿,可破之;有肉瘿,可割之;有气瘿,可具针之。 《养生方》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二、瘤候 |
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不治,乃至大,则不复消,不能杀人,亦慎不可辄破。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三、脑湿候 |
脑湿,谓头上忽生肉如角,谓之脑湿。言脑湿气蕴蒸,冲击所生也。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四、黑痣候 |
黑痣者,风邪搏于血气,变化所生也。夫人血气充盛,则皮肤润悦,不生疵瘕,若虚损,则黑痣变生。然黑痣者,是风邪变其血气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非药可治。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痣,亦云黑子。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五、赤疵候 |
面及身体皮肉变赤,与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钱大,亦不痒痛,谓之赤疵。此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六、白癜候 |
白癜者,面用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七、疡候 |
疡者,人有颈边、胸前、掖下自然斑剥,点相连,色微白而圆,亦有乌色者,亦无痛痒,谓之疡风。此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八、疣目候 |
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此亦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九、鼠乳候 |
鼠乳者,身面忽生肉如鼠乳之状,谓之鼠乳。此亦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十、多忘候 |
多忘者,心虚也。心主血脉而藏于神,若风邪乘于血气,使阴阳不和,时相并隔,乍虚乍实,血气相乱,致心神虚损而多忘。 《养生方》云∶丈夫头勿北首卧,神魂不安,多愁忘。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十一、嗜眠候 |
嗜眠者,由人有肠胃大,皮肤涩者,则令分肉不开解,其气行则于阴而迟留,其阳气不精神明爽,错塞,故令嗜眠。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踞,交两手内屈脚中入,且两手急引之,愈久寐,精气不明。交脚踞。凡故言踞,以两手从内屈脚中入,左手从右趺腕上入左足,随孔下;右手从左足腕上入右足,随孔下;出抱两脚,急把两手极引二通。愈久寐,精神不明。久行则不睡,长精明。 又云∶一手拓颏,向上极势;一手向后长舒急努,四方显手掌,一时俱极势四七。左右换手皆然。拓颏手两向共头,欹侧转身二七。去臂膊风,眠睡。寻用,永吉日康。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十二、鼾眠候 |
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浓,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十三、体臭候 |
人有体气不和,使精液杂秽,故令身体臭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养生方》云∶以手掩口鼻,临日微气,久许时,手中生液,速以手摩面目。常行之,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十四、狐臭候 |
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诏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故气臭。 |
[卷之三十一\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十五、漏腋候 |
腋下常湿,仍臭生疮,谓之漏腋。此亦是气血不和,为风邪所搏,津液蕴瘀,故令湿臭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一、丹候 |
丹者,人身体忽然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去脓血数升。若发于节间,便断人四肢;毒入腹,则杀人。小儿得之最忌。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二、白丹候 |
白丹者,初发痒痛,微虚肿,如吹,轸起不痛不赤面白色。由挟风冷,故使色白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三、黑丹候 |
黑丹者,初发亦痒痛,或肿起,微黑色,由挟风冷,故色黑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四、赤丹候 |
赤丹者,初发轸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栗如鸡冠肌理。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五、丹轸候 |
丹轸者,肉色不变,又不热,但起隐轸,相连而微痒,故谓之丹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六、室火丹候 |
室火丹,初发时必在腓肠,如指大,长三二寸,皮色赤而热是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七、天灶火丹候 |
天灶火丹,发时必在于两股里,渐引至阴头而赤肿是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八、废灶火丹候 |
废灶火丹,发时必于足趺上,而皮色赤者是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九、尿灶火丹候 |
尿灶火丹,发于胸腹,及脐,连阴头皆赤是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十、火丹候 |
火丹者,发于背,亦在于臂,皮色赤是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十一、火丹候 |
火丹者,发于髀,而散走无常处,着皮赤是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十二、萤火丹候 |
萤火丹者,发于膊,至胁,皮赤是也。 |
[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十三、石火丹候 |
石火丹者,丹发通身,似缬,目突如粟是也。皮色青黑。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一、诸肿候 |
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瓦斯,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其风邪所作者,肿无头无根,浮在皮上,如吹之状也。不赤不痛,或肿或散,不常肿。其寒气与血相搏作者,有头有根,色赤肿痛。其热毒作者,亦无正头,但急肿,久不消,热气结盛,壅则为脓。其候非一,故谓之诸肿。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二、风肿候 |
凡人忽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或着头项,水牢如畔大,虚肿回回,如吹之状,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欲不遂,令人烦满短气,身体常冷。皆由冬月遇湿,风入人肌里,至春复适大寒,风不得出,气壅肌间,不自觉;至夏取风凉,湿气聚不散而成肿,久不瘥,气结盛生热,乃化为脓血,并皆烂败,则杀人。 右手关上脉浮而虚者,病肿。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三、卒风肿候 |
人卒有肿,不痛不赤,移无常处而兼痒。由先无患,偶腠理虚,而逢风所作也。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四、风毒肿候 |
风毒肿者,其先赤痛热,肿上生瘭浆,如火灼是也。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五、毒肿候 |
毒肿之候,与风肿不殊,时令人壮热。其邪毒甚者,入腹杀人。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六、毒肿入腹候 |
此候与前毒肿不殊,但言肿热渐盛,入腹故也。毒入腹之候,先令人敕啬恶寒,心烦闷而呕逆,气急而腹满,如此者杀人。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七、恶核肿候 |
恶核者,肉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此风邪挟毒所成。其亦似射工毒。初得无常处,多恻恻痛,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久不瘥,则变作。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八、肿核候 |
凡肿,挟风冷则不消,而结成核也。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九、气肿候 |
气肿者,其状如痈,无头虚肿,色不变,皮上急痛,手才着,便即痛,此风邪搏于气所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十、气痛候 |
人身忽然有一处痛,如打不可堪耐;亦乍走身间,发作有时。痛发则小热,痛静便如冰霜所加,故云气痛。亦由体虚受风邪所侵,遇寒气而折之,邪气不出故也。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十一、恶脉候 |
恶脉者,身里忽赤络,脉起KT,聚如死蚯蚓状;看乍中似有水在脉中,长短皆逐其络脉所生是也。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瘀结所生。久不瘥,缘脉结而成。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十二、恶肉候 |
恶肉者,身里忽有肉如小豆突出,细细长,乃如牛马乳,亦如鸡冠之状,不痒不痛。久不治,长不已。由春疼被恶风所伤,风入肌肉,结瘀血积而生也。 |
[卷之三十一\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十三、肿有脓使溃候 |
肿,壮热结盛,则血化为脓。若不早出脓,脓食筋烂骨,则不可治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