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见证] 足少阳胆经见证
    口苦,马刀挟瘿。
    胸中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诸节痛,足外热,寝寒憎风,体无膏泽,善太息。
    

[十二经见证] 手太阳小肠经见证
    面白,耳前热,苦寒,颔肿不可转。
    腰似折,肩肘臂,外后廉肿痛。
    臂内前廉痛。
    

[十二经见证] 手阳明大肠经见证
    手大指次指难用,耳聋,耳鸣嘈嘈,耳后肩肘臂外背痛。
    气满,皮肤壳壳然坚而不痛。
    

[十二经见证] 足太阴脾经见证
    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黄。
    舌木强痛,口疳,食即吐,食不下咽。
    怠惰嗜卧,抢心,善饥善味,不嗜食,不化食,尻阴股膝足背痛,烦闷,心下急痛。
    有动痛,按之若牢,痛当脐,心下若痞。
    腹胀肠鸣,飧泄不化,足不收,行善,脚下痛,九窍不通,溏泄,水下后,出余气则快然。
    饮发中满,食减,善噫,形醉,皮肤润而短气,肉痛,身体不能动摇,足溏肿若水。
    

[十二经见证] 足少阴肾经见证
    面如漆,眇中清,面黑如炭,咳唾多血,渴,脐左、胁下背肩髀间痛。
    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饥不欲食,心中如饥,腹大,颈肿喘嗽,脊臀股后痛。
    脊中痛,脊股内后廉痛,腰冷如冰及肿。
    足痿厥,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肿,足寒而逆,肠癖,阴下湿,四指正黑。
    手指清厥,足下热,嗜卧,坐而欲起,冻疮,下痢,善思,善恐,四肢不收,四肢不举

[十二经见证] 足厥阴肝经见证
    头痛,脱色善洁,耳无闻,颊肿。
    肝逆颊肿,面青,目赤肿痛。
    两胁下痛引小腹,胸痛,背下则两胁肿痛,妇人小腹肿,腰痛不可俯仰,四肢满闷,挺长热。
    呕逆,血,肿睾疝,暴痒。
    足逆寒,善,节时肿,遗沥,淋溲,便难,癃,狐疝,洞泄,大人疝,眩冒,转阴缩,两筋挛,善恐,胸中喘,骂詈。
    血在胁下,喘。
    

[十二经见证] 手太阴肺经见证
    善嚏,缺盆中痛,脐上,肩痛,肩背痛,脐右,小腹胀引腹痛,小便数,溏泄,皮肤痛及麻木,喘,少气,颊上气见。
    交两手而瞀,悲愁欲哭,洒淅寒热。
    

[十二经见证] 手少阴心经见证
    消渴,两肾内痛,后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恐,善忘,上咳吐,下气泄,眩仆,身热而腹痛,悲。
    

[十二经见证] 手厥阴别脉经见证(心主)
    笑不休,手心热,心中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
    

[十二经见证] 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
    头项痛。足太阳、手少阴。
    黄胆。足太阴、少阴。
    面赤。手少阴、厥阴、手足阳明。
    目黄。手阳明、少阴、太阳、厥阴、足太阳。
    耳聋。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足少阳。
    喉痹。手足阳明、手少阳。
    鼻鼽衄。手足阳明、太阳。
    目KTKT无所见。足少阴、厥阴。
    目瞳人痛。足厥阴。
    面尘。足厥阴、少阴。
    咽肿。足少阴、厥阴。
    嗌干。手太阴、足少阴、厥阴、手少阴、太阳。
    哕。手少阳、足太阴。
    膈咽不通不食。足阳明、太阴。
    胸满。手太阴、足厥阴、手厥阴。
    胸支满。手厥阴、少阴。
    腋肿。手厥阴、足少阳。
    胁痛,手少阴、足少阳。
    胸中痛。手少阴、足少阳。
    善呕苦叶。足少阳、足阳明,逆。
    少气,咳嗽,喘渴。手太阴、足少阴。
    喘。手阳明、足少阴、手太阴。
    臂外痛。手太阳、少阳。
    掌中热。手太阳、阳明、厥阴。
    肘挛急。手厥阴、太阴。
    肠满胀。足阳明、太阴。
    心痛。手少阴、厥阴、足少阴。
    痔。足太阳、手足太阴热。
    凄然振寒。足阳明、少阳。
    如人将捕。足少阴、厥阴。
    疟。足太阴、足三阳。
    汗出。手太阳、少阴、足阳明、少阳。
    身体重。手太阴、少阴。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着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
    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在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齐晋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亢则害承乃制
    气之来也,即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物极则反,理之自然也。大抵寒暑燥湿风火之气,木火土金水之形,亢极则所以害其物,承乘则所以制其极。然则极而成灾,复而得平,气运之妙,灼然而明矣。此亢则害承乃制之意,原夫天地阴阳之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鬼神不测,有以斡旋宰制于其间也。故木极而似金,火极而似水,土极而似木,金极而似火,水极而似土。盖气之亢极,所以承之者反胜于已也。夫惟承其亢而制其害者,造化之功可得而成者也。今夫相火之下,水气承而火无其变;水位之下,土气承而水气无其灾;土位之下,木承而土顺;风位之下,金乘而风平。火热承其燥金,自然金家之疾;阴精承其君火,自然火家之候。所谓亢而为害承而乃制者,如斯而已。且尝考之《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火化以生,则火生也,阳在上,故终为蒸溽),是水化以承相火之意;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是土化以承寒水之意也(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土也)。以至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雷霆骤注土也,烈风下承之木气也);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风化以生,则风生也,肃,静也);申明所至,为散落、温(散落金也,温若乘之火气也);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热化以生,则热生也,阴精承上,故中为火也)。岂非亢为害则承乃制者欤?昔者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以作《内经》。至于《六微旨大论》,有极于六气相承之言,以为制则生化,外别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诸以所胜之气来于下者,皆折其标盛也。不然曷以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骤飘,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此皆郁极乃发以承所亢之意也。呜呼!通天地人曰儒,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当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足以为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邪气各有所属也,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苟不知法之所归,未免于无差尔。是故疾病之生,不胜其众,要其所属,不出乎五运六气而已。诚能于此审察而得其机要,然后为之治,又必使之各应于运气之宜,而不至有一毫差误之失。若然,则治病求属之道,庶乎其无愧矣乎。《至真要大论》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意蕴诸此。尝谓医道有一言而可以尽其要者,运气是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二气,各分三品,谓之三阴三阳。然天非纯阳,而亦有三阴;地非纯阴,而亦有三阳。
    故天地上下,各有风热火湿燥寒之六气,其斡旋运动乎两间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人生其中,脏腑气穴,亦与天地相为流通,是知众疾之作,而所属之机无出乎是也。然而医之为治,当如何哉?惟当察乎此,使无失其宜而后可。若夫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痛痒疮,皆属心火;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郁,皆属肺金;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此病属于五运者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强直,皆属于湿;诸涩枯涸,皆属于燥;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此病机属于六气者也。夫惟病机之察,虽曰既审,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详。故必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为汗吐下投其所当投,寒热温凉用其所当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从之以导其甚,上焉以远司气之犯,中焉以辨岁运之化,下焉以审南北之宜,使小大适中,先后合度,以是为治,又岂有差殊乖乱之失耶?又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六元正纪大论》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五常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此皆无失气宜之意也。故《素问》、《灵枢》之经,未尝不以气运为言,既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复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谆谆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岂圣人私忧过计或!以医道之要,悉在乎此也。观乎《原病式》一书,比类物象,深明乎气运造化之妙。其于病机气宜之理,不可以有加矣。
    


前一页 ◇ 足阳明胃经见证
后一页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