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中风门] 中风刺法
    (出云岐子学医新说)

[卷七\中风门] 中风刺法
    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金。足少阴肾之脉。涌泉穴、足心也。起于小指之下。趋足心。(三呼)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足少阳胆之脉。出于窍阴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十呼。二十呼)足厥阴肝之脉。起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十呼。六呼)。
    手太阴肺之脉。起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十呼)中指内交(三呼)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内。出其端。(一呼)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也。(十呼)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瓜甲一分陷中为井。
    

[卷七\中风门] 中风刺法
    手太阴肺之脉。起手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呼。三呼)手阳明大肠之脉。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足小指外侧。至阴。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阴肾之脉。起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为井。涌泉穴也。
    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
    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是小指次指之端也。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
    足厥阴肝之脉。起足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六呼)

[卷七\中风门] 中风针法
    (出宝先生气元归类)

[卷七\中风门] 中风针法
    手太阴列缺。偏风半身不遂。天府。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
    手阳明肩。曲池。偏风半身不遂。
    足阳明大巨。偏枯四肢不举。冲阳。偏风。口眼斜。足缓不收。
    手太阳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阳转阳。风痹不仁。四肢不举。
    足少阴。照海。大风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乐。
    足少阳阳陵泉。半身不遂。环跳。风眩偏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手阳明天鼎。暴喑并喉痹。合谷喑不能言。
    足阳明颊车。地仓。不语饮食不收。承浆、漏落。左治右。右治左。
    手少阴阴。喑不能言。灵道。暴喑不语。
    手少阳支沟。暴喑不语。三阳络。暴哑不能言。
    手太阳天窗。暴喑不能言。
    足少阴通谷。暴喑不语。
    手厥阴间使。喑不能言。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不能视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立愈。
    
    【独圣散】
    治诸风膈实。诸痫痰涎津液壅。杂病亦然。
    瓜蒂(不拘多少)上一味。锉如麻豆大。炒令黄为末。量病患新久虚实大小或一钱。或二钱。末用茶一钱。酸齑汁水一盏。调下。须是病患隔夜不食。晚食服药下吐。再用温齑水投之。○如吐风痫。加半钱全蝎炒。○如湿肿。加赤小豆末一钱。○如吐虫。加狗油五七点、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末半钱。立吐其虫出。○凡吐。须天色晴明。阴晦不用。如病卒暴。不拘此法。吐。辰巳午前为妙。内经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若论四时之气。故仲景大法春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则寅卯辰时也。故宜早不宜晚。此药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虚实。实则瓜蒂散。虚则栀子豉汤。腹满加浓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罢。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此方出气宜保命集。
    

[卷八] 中风灸法
    风中脉则口眼斜。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须火艾为良。具穴下项。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脉口眼斜
    聪会二穴。在耳微前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颊车二穴。在耳下二韭叶陷者宛宛中。开口得之。
    地仓二穴。在侠口吻傍四分。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凡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陷中二七壮。
    凡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陷中二七壮。艾炷大如麦粒。频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会一穴。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许。
    发际。是两耳前两穴。
    肩二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横纹头陷中是。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下手着腿当中。指头尽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外两筋间。
    绝骨二穴。一名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将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则灸右。病在右则灸左。如因循失灸。手足以瘥者。秋觉有此候春灸。春觉有此候者秋灸。以取风气尽。轻安为度。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如前。
    大椎一穴。在顶后第一椎上陷中。
    风池二穴。在颞后发际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其中指下陷中者是。
    曲池二穴如前。
    足三里二穴如前。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脏之候也。不问是风与气。可连灸此七穴。但根据次第自急灸之。可灸各五七壮。日后别灸之。至随年壮止。凡遇春秋二时。可时时灸此七穴。以泄风气。如素有风人。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此法能灸卒死。医经云。凡人风发。强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谓何病。曰风入脏故也。病者不可不知此。予自五月间。口眼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止。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第七穴。得愈。七月气塞涎上不能语。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二穴。气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复。自后凡觉神思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
    

[卷八] 风中血脉治验
    太尉忠武史公年六十八岁。于至元戊辰十月初。侍国师于圣安寺丈室中。煤炭火一炉在左侧边。遂觉面热。左颊微有汗。师及左右诸人皆出。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口于右。
    脉得浮紧。按之洪缓。予举医学提举忽君吉甫专科针灸。先于左颊上灸地仓穴一七壮。次灸颊车穴二七壮。后于右颊上热手熨之。议以升麻汤加防风、秦艽、白芷、桂枝、发散风寒。数服而愈。或曰。世医多以续命汤等药治之。今君用升麻汤加四味。其理安在。对曰。足阳明经起于鼻。交中。循鼻外。入上齿中。手阳明经亦贯于下齿中。况两颊皆属阳明。升麻汤乃阳明经药。香白芷又行手阳明之经。秦艽治口噤。防风散风邪。桂枝实表而固荣卫。使邪不能再伤。此其理也。夫病有标本经络之别。药有气味浓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药之宜。其效如桴鼓之应。不明经络所过。不知药性所在。徒执一方。不惟无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学人宜精思之。
    
    【秦艽升麻汤】
    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约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
    
    【犀角升麻汤】
    治中风麻痹不仁。鼻颊间痛。唇口颊车发际皆痛。口不可开。虽语言饮食亦相妨。左额颊上如糊急。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血凝滞而不行故也。
    犀角(一两二钱半)升麻(一两)防风羌活(各七钱)川芎白附子白芷黄芩(各半两)甘草(二钱半)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日三服。论曰。足阳明者。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如市廛无所不有也。六经之中。血气便多。腐熟水谷。故饮食之毒聚于肠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络。环唇挟口。起于鼻。交额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王公所患。此一经络也。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
    专入胃经为使也。
    


前一页 ◇ 中风见证
后一页 ◇ 风中腑兼中脏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