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暑风
    戴云∶暑风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内外合而炎烁,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饮也,因暑气入,而鼓激痰饮,塞凝心之窍道,则手足不知动蹑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内经曰∶火郁则发之。挟火挟痰实者,可用吐法。吐即发散也。量其虚实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剂调治之。
    

[卷第一] 湿
    戴云∶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致病源。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香港脚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通渗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湿面,或饮酒后,寒气怫郁,湿不能越,作腹皮胀痛,甚则水鼓胀满,或通身浮肿如泥,按之不起,此皆自内而出也。辨其元气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责其根在内也。此方土内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须对证施治,不可执一。
    本草苍术治湿,上下俱可用。
    二陈汤加酒芩、羌活、苍术、散风之药,行湿最妙。
    

[卷第一] 内伤
    内伤∶病退后燥渴不解者,有余热在肺家,可用参苓甘草少许,姜汁冷服;或茶匙挑姜汁与之。虚者可用人参汤。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以补元气为主。看其所挟之病,而兼用药。
    

[卷第一] 
    有可发者二∶风寒外来者可发,郁者可发。
    阴虚火动难治。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则从其性升之,实火可泻。小便降火极速。
    凡气有余便是火。
    火急甚重者,必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人参、白术亦可。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或硝冰水饮之。人虚,火盛狂者,可用生姜汤与之。若投以冰水正治,立死。有补阴即火自降者,炒黄柏、地黄之类。
    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降火人所不知。
    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用温散。
    又方∶左金丸治肝火黄连(六两)茱萸(一两或半两)水为丸。白汤下五十丸。
    

[卷第一] 伤风
    戴云∶新咳嗽,鼻塞声重者是也。
    属肺者多,散宜辛温或辛凉之剂。
    

[卷第一] 发斑
    (属风热。)戴云∶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如有头粒,即疹也。风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消息,当以微汗而散之。下之,非理也。
    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发斑似伤寒者,痰热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卷第一] 
    戴云∶疹,浮小有头粒者是。随出即收,收则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无头粒也。当明辨之。
    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卷第一] 温病
    众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谓之天行时疫。有三法∶宜补、宜降、宜散。
    又方∶大黄黄芩黄连人参桔梗防风苍术滑石香附人中黄上为末,神曲为丸。每服五七十丸。分气血痰作汤使∶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痰多,二陈汤送下。如热甚者,可用童子小便送下。
    大头天行病,东垣有方∶羌活酒芩大黄(酒蒸)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者。冬时君子当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带表。
    又方∶以竹筒两头留节,中作一窍,纳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钉闭窍,于大粪缸中浸一月,取出晒干,专治疫毒。
    

[卷第一] 
    (有风、有暑、有食、老疟、疟母、痰病。)老疟病∶此系风暑入阴分。在脏用血药∶川芎、抚芎、红花、当归,加苍术、白术、白芷、黄柏、甘草煎。
    露一宿,次早服之。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要无汗,正气为主,带散。有疟母者,用丸药消导,醋煮鳖甲为君,三棱、蓬术、香附随证加减。
    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间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病一月。连二日发者,住一日者,气血俱受病。一日间一日者,补药带表。药后用疟丹截之。在阴分者用药彻起,在阳分方可截之。
    又方∶草果知母槟榔乌梅常山甘草(炙)穿山甲(炮)用水酒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临发日前二时,温服。如吐,则顺之。
    截疟青蒿丸∶青蒿(一两)冬青叶(二两)马鞭草(二两)官桂(二两)上三叶,皆晒干,秤为末,法丸如胡椒子大。每两作四服。于当发前一时服尽。
    大法∶暑风必当发汗。夏月多在风凉处歇,遂闭其汗,而不泄。因食者,从食上治。
    疟而虚者,须先用参术一二帖,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用他药。治内伤挟外邪者同法。内必主痰,必以汗解,二陈汤加常山、柴胡、黄芩、草果。
    疟而甚者,发寒热、头痛如破、渴而饮水、自汗。可与参、、术、苓、连、栀子、川芎、苍术、半夏等治。
    久病疟,二陈汤加川芎、苍术、柴胡、葛根、白术,一补一发。
    

[卷第一] 咳嗽
    风寒、火(主降火)、劳、肺胀、火郁、痰(主降痰)。
    戴云∶风寒者,鼻塞、声重、恶寒者是也;火者,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劳者,盗汗出,兼痰者,多作寒热;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痰者,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当明其是否也。
    风寒,行痰开腠理。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
    火,降火、清金、化痰。
    劳,四物汤中加竹沥、姜汁。必以补阴为主。
    肺胀而嗽者,用诃子、青黛、杏仁。诃子能治肺气,因火伤极,遂成郁遏胀满,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佐以海蛤粉、香附、栝蒌、青黛、半夏曲。
    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栝蒌、萝卜子为臣,青黛、石碱为使。
    火郁嗽者,诃子、海石、栝蒌、青黛、半夏、香附。
    咳嗽声嘶者,此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蜜调服。
    久嗽风入肺,用鹅管石、雄黄、郁金、款冬花碾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烟入喉中为度。
    干咳嗽者,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火邪在中。用苦梗以开之,下用补阴降火。不已,则成劳,倒仓好。此证不得志者有之。
    嗽而胁痛,宜疏肝气,用青皮等方。在后,二陈汤内加南星、香附、青黛、姜汁。
    治嗽药,大概多用生姜者,以其辛散也。
    上半日嗽多者,属胃中有火。贝母、石膏能降胃火。
    午后嗽多者,此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先降其火。
    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候,流入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火气浮于肺者,不宜用凉药,用五味、五倍敛而降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先治火,后治其痰也。
    肺虚甚者用参膏,此好色肾虚有之。以生姜、陈皮佐之。大概有痰者,可加痰药治之。
    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云病根,此乃收后之药也。师云∶阴分嗽者,多属阴虚治之也。
    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
    治嗽烟筒∶佛耳草款冬花鹅管石上为末,用纸卷烧其烟熏之;或白汤调亦得。
    治嗽有痰,天突、肺二穴灸。治嗽泄火热,大泻肺气,三椎骨下横过各一寸半是穴。
    嗽∶春是春升之气,用清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炎上,最重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用药发散之后,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来。
    又方∶治嗽劫药。
    五味子(半两)五倍子(一钱)甘草(二钱半)风化硝(一钱)为末以蜜为丸,噙化之。
    


前一页 ◇ 注夏
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