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小儿科
    小儿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多。
    小儿肝病多,及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
    

[卷之三\小儿科] 吐泻黄胆
    三棱莪术陈皮青皮神曲麦芽甘草白术茯苓黄连上为末,水调服。
    伤乳吐泻者加山楂。时气吐泻者加滑石。发热者加薄荷。
    吐泻用益元散。钱氏五补五泻之药俱可用。
    

[卷之三\小儿科] 急慢惊风
    发热、口疮、手心伏热、痰热、痰喘、痰嗽。
    并用通法;重则用瓜蒂散,轻则用苦参赤小豆末。须酸齑汁调服。吐之后,用通圣散蜜丸服之。
    惊有二证∶一者热痰,主急惊,当直泻之;一者脾虚,乃为慢惊,所主多死,当养脾。
    东垣云∶慢惊者,先实脾土,后散风邪。
    急者,只用降火、下痰、养血。
    慢者,只用朱砂安神丸,更于血药中求之。
    黑龙丸牛胆南星礞石(各一两,焰硝等分)天竺黄青黛(各半两)芦荟(二两半)朱砂(三钱)僵蚕(五分)蜈蚣(二钱半,烧存性)上为细末,煎甘草汤膏,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急惊薄荷汤下,慢惊桔梗、白术汤下。
    神圣牛黄夺命散槟榔(半两)木香(三钱)大黄(二两,面裹煨熟为末。)白牵牛(一两,一半炒,一半生用)黑牵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用)上为一处,研作细末,入轻粉少许。每服二钱,用蜜浆水调下。不拘时候,微利为度。
    

[卷之三\小儿科] 疳病
    胡黄连丸胡黄连(半钱,去果积)阿魏(一钱半,醋煮,去肉积)麝香(四粒)神曲(二钱半,去食积)黄连(二钱半,炒,去热积)上为末,猪胆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白术汤下。
    小儿疳病腹大∶胡黄连丸二十丸,白术汤下。
    

[卷之三\小儿科] 痘疮
    (分气虚、血虚补之。)气虚用人参、白术,加解毒药。
    但见红点,便忌升麻葛根汤,发得表虚也。
    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实。
    里实而补,则结痈肿。
    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或用烧人屎。黑陷甚者,烧人屎,红、活、绽、凸为表实,而复用表药,则要溃烂不结痂。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
    痘疮,或初出,或未出时,人有患者,宜预服此药。多者合少,重者合轻。方用丝瓜近蒂三寸连瓜子皮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吃。入朱砂末亦可。
    解痘疮毒药丝瓜升麻酒芍药甘草(生用)糖球黑豆犀角赤小豆解痘疮法,已出未出皆可用。朱砂为末,以蜜水调服。多者可减,少者可无。
    

[卷之三\小儿科] 腹胀
    萝卜子(蒸)紫苏梗陈皮干姜(各等分)甘草(减半)食减者加白术,煎服。
    

[卷之三\小儿科] 夜啼
    人参(一钱半)黄连(一钱半,姜汁炒)甘草(半钱)竹叶(二十片)作二服。加姜一片,煎服之。
    

[卷之三\小儿科] 口糜
    戴云∶满口生疮者便是。江茶粉草敷之。
    又方∶苦参、黄丹、五倍子、青黛各等分,敷之。
    

[卷之三\小儿科] 脱囊肿大
    戴云∶脱囊者,阴囊肿大、坠下、不收上之说。
    木通甘草黄连当归黄芩煎服。
    脱囊,紫苏叶为末,水调,敷上。荷叶裹之。
    

[卷之三\小儿科] 脱肛
    戴云∶脱肛者,大肠脱下之说。
    东北方陈壁上土,汤泡,先熏后洗。亦可用脱囊药服之。
    

[卷之三\小儿科] 木舌
    戴云∶木舌者,舌肿硬不和软也。又言重舌者,亦是此类。二者盖是热病。用百草霜、滑石、芒硝、为末,酒调敷。
    

[卷之三\小儿科] 瘾疹
    (黑斑、红斑、疮痒。)用通圣散调服。
    

[卷之三\小儿科] 咯红
    戴云∶咯红者即唾内有血,非吐血与咳血。
    黑豆甘草陈皮煎服。
    

[卷之三\小儿科] 吃泥
    (胃热故也。)软石膏甘草黄芩陈皮茯苓白术煎服。
    

[卷之三\小儿科] 痢疾食积
    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煎服。
    赤痢加红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食积痢炒曲苍术滑石芍药黄芩白术甘草陈皮茯苓上咀煎,下保和丸。
    

[卷之三\小儿科] 解颅
    乃是母气虚与热多耳。
    戴云∶即初生小儿头上骨未合而开者。上以四君子汤、四物汤。有热加酒芩、炒黄连、生甘草,煎服。
    外以帛束紧,用白蔹末敷之。
    

[卷之三\小儿科] 蛔虫
    楝树根为君,佐以二陈汤,煎服。
    

[卷之三\小儿科] 口噤
    郁金藜芦瓜蒂为末,搐鼻。
    

[卷之三\小儿科] 风痰
    南星(半两,切)白矾(半两入器中,水高一指浸,晒干研细末)白附子(一两)用飞白面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或二丸,姜蜜薄荷汤化下服之。
    

[卷之三\小儿科] 癞头
    用红炭长流水令热,洗之。又服酒制通圣散。除大黄酒炒外,以胡荽子伏龙肝悬龙尾黄连白矾为末,调敷。
    又方∶松树浓皮(一两,烧灰。)白胶香(二两,熬沸倾石上。)黄丹(一两,飞。)白矾(半两,火飞。)软石膏(一两)黄连(半两)大黄(五钱)轻粉(四厘。)上极细末,熬熟油调敷疮上。须先洗了疮口,敷乃佳。
    

[卷之三\小儿科] 赤瘤
    生地黄木通荆芥苦药带表之类。用巴蕉油涂患处。
    

[卷之三\小儿科] 鼻赤
    雄黄、黄丹、同敷。
    一小儿好吃粽,成腹痛。黄连、白酒药、为末,调服乃愈。
    

[附录] 一、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
    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何者?盖能燔灼焚焰,飞走狂越,消烁于物,莫能御之。游行乎三焦虚实之两途∶曰君火也,犹人火也;曰相火也,犹龙火也。火性不妄动,能不违道于常,以禀位听命营运造化,生存之机矣。夫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欲不妄动,其可得乎。故凡动者皆属火。龙火一妄行,元气受伤,势不两立。偏胜则病移他经,事非细故,动之极也,病则死矣。经所以谓一水不胜二火之火,出于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阴、脏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内,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随起。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丹溪又启∶火出五脏主病。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痛疮疡,属于心火之用也。诸气愤郁,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也。经所谓一水不胜五火之火,出自人为。又考内经病机一十九条内举属火者五∶诸热瞀,皆属于火;诸惊禁,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气逆上,皆属于火;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而河间又广其说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契内经之意。曰∶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有声、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鼻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之病,皆少阳君火之火,乃真心小肠之气所为也。若瞀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跗肿酸痛、气逆上冲、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哑、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不明、暴注、、暴病、暴死,此皆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所为也。是皆火之变见于诸病也。谓为脉虚则浮大,实则洪数。药之所主,各因其属。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湿折之,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
    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火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其阴失守,无根之火,为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干葛柴胡防风之属。不明诸此之类,而求火之为病,施治何所根据。故于诸经,集略其说,略备处方之用,庶免实实虚虚之祸也。
    


前一页 ◇ 发热恶寒
后一页 ◇ 二、气属阳动作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