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或问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少阳、俱会于首、然六阳会于首者、亦有阴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阳也。五脏者五阴也。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是五阴也。又有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是六阴也。耳者肾也。复能听声。声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复能闻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目有五轮。通贯五脏。口为脾脾为坤土。主静而不动。故无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与督脉。共计十三阴也。脑为诸体之会即海也肾主之。是为十四阴矣。
    

[卷上] 经脉终始
    寅手太阴肺。始于中焦终于大指内廉出其端。
    卯手阳明大肠。始于大指次指之端。终于上侠鼻孔辰足阳明胃。始于鼻交中。终于入大指间出其端。巳足太阴脾。始于大指之端。终于注心中。
    午手少阴心。始于心中。终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未手太阳小肠。始于小指之端。终于抵鼻至目内斜络于颧。
    申足太阳膀胱。始于目内。终于小指外侧出其端酉足少阴肾。始于小指之下。终于注胸中。
    戌手厥阴心包。始于胸中。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亥手少阳三焦。始于小指次指之端。终于至目锐子足少阴胆。始于目锐。终于小指次指循大指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阴肝。始于大指聚毛之上。终于注肺中。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是下能趋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为和。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曰。山泽通气。故气寄于辛。用于寅平旦始从中焦注循天之纪左旋至丑而终。昼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则妇随。血随气而上行。殊不见润下之意。经云。气主煦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书云。水日润下。如何说得。从气之血。有不行之体如百川右行东至于海请示。
    

[卷上] 日用
    复临泰壮干。遁否观剥坤二六。
    青白正分开与辟。赤黑往来通道路。
    泰即居艮否居坤。干作天门巽地户。
    气终于丑始于寅。血谛辛阴从下去。
    丙潜壬内却从高。顺至乙穴还上注。
    妇随夫唱几曾停。万派千流无暂住。
    血气包含六子中。昼夜行流五十度。
    食时骸理敬修行。玄府身周匀闭拒。
    排山倒海毒非常。撩鼻捻髭心不怖。
    天长地久太虚持。不亏八一元来数。
    休说乘虚谩履空。嬴取康宁三六足。
    知之非难行之难。造次颠沛宜常虑。
    

[卷上] 人肖天地
    且天地之形如卯。横卧于东南西北者。自然之势也血气营运故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曰冯乎。曰大气举之也。是地如卯黄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易曰。坤浓载物德。合无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卯焉。故人首之上。为天之天。足之下为地之天。人之浮于地之上。如地之浮于太虚之中也。地之西始于寅终于丑。血之东根于辛纳于乙。相随往来不息。独缺于干巽。为天地之门户也。启玄子云。戊土属干。巳土属巽。遁甲曰。六戊为天门。六巳为地户。此之谓也。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血者父母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气周流于十二经。总包六子于其中。六气五行是也。无形者包有形。而天总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气随之。百川并进而东血随之。
    

[卷上] 问脾寄于坤如何。是损至第三。若从脾为。第二从肾为第四请言脾数
    答曰。脾虽寄于坤。实用于巳。从上肺心。从下肾肝。脾中得三数也。如气寄于辛而用于寅。包络三焦。寄于丑而用。于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干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卷上] 明经络之数有几
    答曰。十二大经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思。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晨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卷上] 问三焦有几
    答曰。手少阳者。主三焦之气也。灵枢经云。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证。入络膀胱约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卷上] 问脏腑有几
    答曰。肝心脾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为六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兼三焦。为六腑。计之十二矣。故包则为一府矣。是为十三矣。经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者。若沃以汤注云膀胱胞内居之。内外二境图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为十三脏腑矣。
    

[卷上] 伤寒之源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水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
    伤寒之源如此四气调神论曰。运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广成子云无劳汝形。无摇汝精。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注云。冬不按跷。精气伏藏。阳不妄升。故春不病温。又经云。不妄作劳。又云不知持满又云水冰地折。无扰乎阳。又云。无泄皮肤。使气丞夺。启玄子云。肾水旺于冬。故行夏令。则肾气伤。春木旺而水废。故病于春也。逆冬则伤肾。故少气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为温病。夏为热。长夏为大热病。其变随乎时而已。邪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难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卷上]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伤于寒者。冬行秋令也。当寒而温火胜而水亏矣水既已亏则所胜妄行。土有余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过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为温病。使民腠理开泄。
    少阴不藏。惟房室劳伤。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为温病。所以不病于冬。而病于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权。大寒之令复行于春。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房室劳伤。辛苦之人。
    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当春之月。时强木长无以滋生化之源。故为温病耳。故君子周密于冬。少阴得藏于内腠理以闭拒之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温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时阳气俱伏于九泉之下。人之阳气俱藏于一肾之中。人能不扰乎肾。则六阳安静于内。内既得以安。外无自而入矣。此伤寒之源。非天之伤人。乃人自伤也。伤于寒者皆为病热。为伤寒气乃热病之总称。故曰伤寒。知寒受热邪明矣。六阴用事于冬。阳气在内周密闭藏可矣。反劳动之。
    而泄于外。时热已伤于水矣。至春之时。木当发生阳已外泄。孰为鼓舞。肾水内竭。孰为滋养。此两者同为生化之源。源既已绝。水何赖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独有热也时强木长。故为温病矣。
    

[卷上]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木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在天为风。风者无形之清气也。当春之时发为温令。反为寒折。
    是三春之月。行严冬之令也。以是知水为大过矣。水既太过。金肃愈□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也。所胜者乘之。则木虚明矣故经曰。从后来者为虚邪。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故所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而为飧泄也。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以其湿令当权。故飧泄之候发之于夏也。若当春之时。木不发生。
    温令未显。止行冬令。是谓伤卫。以其阳气不出地之外也。当以麻黄汤发之。麻黄味苦。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也。故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出津液为汗也。若春木已生。温令已显。
    阳气出于地之上。寒再至而复折之当以轻发之。谓已得少阳之气。不必用麻黄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所以病发于夏者。以其木绝于夏。而土旺于长夏。湿本有夏行之体。故飧泄于夏也。不病于春者。以其春时风虽有伤。木实当权。故飧泄不病于木之时。而发于湿之分也。经曰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不胜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谓也。
    


前一页 ◇ 医之可法
后一页 ◇ 夏伤于暑秋必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