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
    答曰。经云。两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
    太阳者腑也。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阴者脏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气通于天。故寒邪无形之气。从鼻出入。肾为水也。水流湿。故肾受之。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同气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脏腑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获生者也。
    予尝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解利两感神方。
    

[卷上] 大羌活汤
    防风羌活独活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白术甘草(炙)细辛(去土各三钱)知母(生)川芎地黄(各一两)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渣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随经法治之。
    

[卷上] 清气为荣
    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阴降。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气为荣。
    

[卷上] 浊气为卫
    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阳升。子后一阳生。即肾阳举而使之。故曰浊气为卫。地之浊不升。地之清能升。能阳举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浊能降。为六阴驱而使之下也。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之谓欤。
    

[卷上] 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
    天六腑气表。其体在上。其用在下。
    

[卷上]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
    地五脏血里。其体在下。其用在上。
    

[卷上] 格则吐逆、九窍、五脏
    阴极自地而升。是行阳道。乃东方之气。金石之变。上壅是也。极则阳道不行。反闭于上。
    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气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阴道。故气填塞而不入则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气反行浊道也。故曰格。
    

[卷上] 关则不便、下窍、六腑
    阳极自天而降。是行阴道。乃西方之气。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极则阴道不行。反闭于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气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阳道。故血脉凝滞而不通。则人迎之脉大四倍于气口。此浊气反行清道也。故曰关。
    

[卷上] 三阳气血多少
    寅为少阳。何以复为太阳。一阳初出地之外即数阳也。故谓之少阳。二阳过卯故谓之阳明三阳至巳。故谓之太阳之气。升至极之分。便是太阳也。三阳俱为太阳之气。居其底却为少阳也。以此推之。三阳所呼之名异。非有二体也。以其从多少而言之耳。
    阳气之极。举阴于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阳即为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气少。
    阴明居太阳少阳之中。二阳合明。故曰阳明。阴阳等也。所以气血俱多。少阳者。初出之气。少。而不能鼓舞。阴气阳伏地中尚多。故为龙火为震为雷为足。俱属地之下也。所以气多血少。少阳极举阴于九天之上。肺为卫天之极表也。所以上气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为手太阴阴于此为秋气而复降。重阳补下焦元气重阴补上焦元气。辛为天之味。能补地之分。自上而降于下也。苦为地之味。能补天之分。自下而升于上也。此二者。皆从其源也。六阳俱极举阴于九天之上。故阴自天而降。是阴降于九天之上。而卦之阴复何以从下生。盖阴之首虽从天而降。其阴之尾巳至地矣。故阴从地而生。所以一阴从五阳之下也。凡所生者。从下皆从乎地也。故地为万物之母。又云非母不生。从地而生者为春气。从天而降者为秋气。九天之上为夏。九天之下为冬。
    

[卷上] 气血之体
    以上下言之有若立轮外焉。天道左旋。而西中焉。地道右旋。而东似不相侔。大抵血随气行。夫唱妇随是也。血虽从气。其体静而不动。故气血如磨之形。上转而之西。下安而不动。
    虽云不动。自有东行之意。以其上动而下静。不得不尔也。天地之道如故。守所言。从乎天也。自艮而之巽。晋令所言从乎地也。自干而之坤。是以乾坤之用备矣。言天道者。从外而之内也。言地道者。从内而之外也。从外之内者。伤寒也。从内之外者杂(病也)

[卷上] 辩表里中三证
    假令少阳证。头痛往来寒热。脉浮弦。此三证但有一者。是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
    大小便或闭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证。余者皆虚热也。
    是在其中矣。
    

[卷上] 辩阴阳二证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
    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
    阴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然。
    

[卷上] 辩表伤阴阳二证
    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
    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
    

[卷上] 辩内外伤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伤食口无味。涎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知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有形也。
    内外俱伤。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伤也。
    凡诊。则必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r不言手经图\ps11a1.bmp\r
    伤寒言足经手经皆有余
    
    不言手经图足经皆不足
    冬伤于寒者。春必温病。夏为热病。长夏为大热。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得之。水亏无以旺之为热病也。长夏为大热病者。火之方与秋之分。皆手经居之。木之方与春之分。皆足经居之。
    所伤者皆足经不足。及夏火旺。客气助于手经。则不足者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药。皆泄有余而非足经药。何以然。泄有余则不足者补矣。此伤寒本足经。只言足经而不言手经也。大意如此。至于传手经者。亦有之当作别论。与夫奇经之病亦在其中矣。
    

[卷上]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
    阳中之阴水。太阳是也。为三阳之首。能巡经传。亦越经传。
    阳中之阳土。阳明是也。夫阳明为中州之土。主纳而不出。如太阳传至此。名曰巡经传也。
    阳中之阳木。少阳是也。上传阳明。下传太阴。如太阳传至此。为越经传也。
    阴中之阴土。太阴是也。上传少阳为顺。下传少阴为逆。此为土下传也。如太阴传太阳。为误下传也。阴中之阳水少阴是也。上传太阴为顺。下传厥阴为生。如太阳传至此乃表传里也。
    阴中之阴木。厥阴也。上传少阴为实。再传太阳为自愈也。
    

[卷上] 太阳六传
    太阳者乃巨阳也。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传本。
    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经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
    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为元受病脉浮无汗。当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
    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传里。为得病急当发汗而反下汗不发所以传也。
    太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为元受病脉缓有汗。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当时腹痛四肢沉重。
    太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巡经得度传。
    


前一页 ◇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后一页 ◇ 太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