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素问咳论一十一证各随脏腑汤液之图
    \r各随脏腑汤液之图\ps11a10.bmp\r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肿气逆也。钱氏异功散。
    

[卷下] 素问五脏疟证汤液之图
    \r证汤液之图\ps11a12.bmp\r疟之为病以暑舍于荣卫之间得秋之风寒所伤而后发。亦有非暑感冒风寒而得之者。邪并于阳。则发热来水不能凉邪并于阴则发寒汤火不能温。并则病作。离则病止。作止故有时。在气则发早。在血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间日。或在头项或在背中。或在腰脊。虽上下远近之不同。在太阳一也。或在四肢者。风淫之所及。
    随所伤而作。不必尽当风府也先寒而后热者。谓之寒疟。先热而后寒者。谓之温疟二者不当治水。火当从乎中治。中治者少阳也。渴者燥胜也不渴者湿胜也。疟虽伤暑。遇秋而发。
    其不应也。秋病寒甚。太阳多也。冬寒不甚。阳不争也。春病则恶风。夏病则多汗。汗者皆少阳虚也。其病随四时。而作异形如此。又有得之于冬而发之于暑。邪舍于肾足少阴也。有藏之于心。内热素于肺。手太阴也至于少气烦冤手足热而呕。但热而不寒。谓之痹疟。足阳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矣。
    勿取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治法易老疟论备矣。
    

[卷下] 治当顺时
    夏天气上行。秋天气下行。治者当顺天道谓如先寒后热。
    太阳阳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气上行宜用之若天气下行。则不宜泻肺。宜泻相火命门则可矣。亦有内伤冷物而作者。当先调中。后定疟形。治随应见乃得康宁。亦有久而不瘥者。当求虚实。以脉为期虚补实泻。可使却疾。此之谓也。
    

[卷下] 素问六经疟候汤液之图
    \r候汤液之图\ps11a13.bmp\r

[卷下]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针当从何法
    答曰。素问者。从天之六气言也难经者。从地之血脉言也。铜人者。从经言人也从天而言先气而后血从地而言。亦先气而后血从天而言在天地之间从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气病。故血从而病也。从天而言。先是动后所生从地而言。亦先是动而所生之病后也。
    

[卷下] 问寒病服热药
    启玄子云。热不得寒是无水也。寒不得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经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绝药之假不能滋其真水火也。
    

[卷下] 疾有自误
    或始不早治。日数久淹。或困乃求医。法不及用。病势已盈。岂为天命。
    

[卷下] 病有变怪
    (仲景平脉法第二)及诊得脉形证相应。因与服汤。食顷变大吐下腹痛。是为变怪。或有旧时服药。今乃作发。是亦谓之灾怪耳。
    

[卷下] 喘论(此论当以经言邪气盛则实断之。)
    华佗云。盛而为喘。减而为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本。
    须得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肺气有余者。亦非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卷下] 桔梗枳壳汤
    活人书。言治痞当知是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以治心下痞也。审知错下必成痞证。
    是气将陷而过于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胸中之气反病矣。先之一字。预早之意也。先用(枳壳汤)若不应。后以仲景痞药治之则可。若执(枳壳汤)以治痞。其害亦深矣。先之一字。不可不知也。
    

[卷下] 寻衣撮空何脏所主
    寻衣撮空许学士说作肝热风淫末疾。故手为之寻衣撮空此论虽然莫若断之为肺热。似为愈矣。其人必谵语妄言。经曰肺入火为谵言兼上焦有疾肺必主之手经者上焦也。二者皆当其理果何如哉。天地互为体用。此肺之体肝之用肝主诸血。血者阴物也。此静体何以自动。盖肺主诸气为气所鼓舞。故静得动。一者说肝之用。一者说肺之体。此天地互为体用。二者俱为当矣。是知肝脏血自寅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诸阳用事。气为肝所使。肺主气自申至寅。行阴二十五度。诸阴用事血为肺所用。
    

[卷下] 三法五治论
    若五治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国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缘病得之新暴感之轻得之重。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
    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新非久。当以缓疾得中之养正去邪。相兼济而治之。养正去邪者。假令如见邪气多正气少。宜以去邪药多。正气药少。凡加减药法。如此之类。更以临时对证消息。增减用药。仍根据时令行之无忌也。更加针灸。其效甚速。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谓药性平善。广服无毒。惟能养血气安中。盖为病证已久。邪气潜伏至深。而正气微治。故以善药广服。养正多而邪气自去。更加以针灸。其效必速。夫疗病之道。有五治法焉。和取从折属也。
    

[卷下]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属。衰于戌金之属。衰于辰。是也
    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冶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三治曰从。为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为药气温也。味随所为。
    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发汗之。不已又再折。四治曰折。为病势极甚。当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属。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缘热深陷在骨髓间。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属以衰之。缘属之法。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经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热之法同前所云。火衰于戌。金衰于辰之类是也。
    如或又不已。当广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在平川广野。当青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病发时。前青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
    宜广服大药以养正夫病有中外。治有缓急。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
    气微不和。以调气法调之。
    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
    其次大者。以平气法平之。
    盛甚不已则夺其气。令其衰也。故经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治。其次平治。盛者夺之。汗者下之。
    

[卷下] 面部形色之图
    察色分位坤胃(遗散至肾死)兑肺干大肠(遗散至肝死)额离心坎肾颐精明五色巽胆(遗散至脾死)震肝艮小肠(遗散至肺死)

[卷下] 天元图
    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
    间象在表五化叠元以应望闻肝青(大敦水井)臊(白泉水合)酸(中封金经)呼(大冲土俞)泣(行间水荥)心赤(少府火荣)焦(少冲木井)苦(少海水合)言(灵道金经)汗(神门土俞)脾黄(太白土俞)香(大都火荣)甘(隐白水井)歌(阴陵泉水合)涎(商丘金经)肺白(经渠金经)腥(大渊土俞)辛(鱼际火荣)哭(少商水井)涕(天泽水合)肾黑(阴谷水合)腐(复溜金经)咸(太溪土俞)呻(然谷火荣)液(涌泉水井)

[卷下] 地元图
    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
    井(心下满)胆(元证)身热体重(节痛)喘嗽(寒热)逆气(泄)荣(身热)心下满(小肠)元证体重寒热逆气俞(体重节痛)心下满(胃)身热元证寒热逆气经(喘咳寒热)心下满(大肠)身热体重元证逆气合(逆气而泄)心下满(膀胱)身热体重寒热元证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脉。(脉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身热。(当利胆荣)又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喘咳寒热。(当刺胆合)余经例仿此。假令肝经淋溲便难转筋。春刺井。夏刺荣。秋刺经。
    冬刺合。
    


前一页 ◇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后一页 ◇ 人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