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论气痹第三十四
    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一作绝。)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
    

[卷中] 论血痹第三十五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抟。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于外。
    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
    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卷中] 论肉痹第三十六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往来涩者是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根据经补泻以求其愈尔。
    

[卷中] 论筋痹第三十七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有力者。是也。
    

[卷中] 论骨痹第三十八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
    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傍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治疗法列于后章。
    

[卷中]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謇涩。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温之按之熨之也。吐谓出其涎也。泻谓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其湿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其阳也。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脉浮则发之。脉滑则吐之。脉伏而涩则泻之。脉紧则温之。脉迟则熨之。脉闭则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卷中]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五丁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丁。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黄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白丁者起于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头白。或顽麻。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满闷。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五日。祸必至矣。宜急治之。赤丁在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言。多惊。烦闷。恍惚。
    多渴。引(一作饮。)水不休。小便不通。发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七日。祸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儿皆能患也。黄丁者。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一作能。)食而还(一作复。)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黑丁者。起于耳前。状如瘢痕。其色黑。长减不定。使人牙关急。腰脊脚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岁。祸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肾气渐绝故也。宜慎欲事。青丁者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无所见。多恐。悸。惕。睡不安宁。久不已。则令人目盲。或脱精。有此则不出一年。祸必至矣。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黄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肾。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一作疾。)最为巨疾。(一作病。)不可不察也。治疗之法。一一如下。(陆本。有方八道在此后。印本无之。今附下卷之末。)

[卷中]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本作皆有。)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发于皮毛者。发于肌肉者。脾之毒也。发于骨髓者。肾之毒也。(阙肝毒。)发于下者阴中之毒也。发于上者。阳中之毒也。发于外者六腑之毒也发于内者。五脏之毒也故内曰坏。
    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也。又近骨者多冷。近虚者多热近骨者久不愈。则化血成蛊。近虚者。久不愈。则传气成漏。成蛊。则多痒而少痛。或先痒后痛。成漏。则多痛而少痒。或不痛。或不痒内虚外实者。多庠而少痛。外虚内实者。多痛而少痒。血不止者则多死。脓疾溃者则多生。或吐逆无度。饮食不时。皆痈疽之使然也。种候万一(一作多。)端。要凭详。治疗之法。列在后篇。
    

[卷中]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人之病。香港脚。与气脚之为异。何也谓人之喜怒忧思。寒热邪毒之气。自内而注入于脚。则名气脚也。风寒暑湿邪毒之气。从外而入于脚膝。渐传于内。则名香港脚也。然内外皆以邪夺正故使人病形颇相类例。其于治疗。亦有上下先后也。故分别其目。若一揆而不察其由。则无理致其瘳也。夫喜怒忧思寒热邪毒之气。流入股节。或注于脚膝。其状类诸风。历节。偏枯。痈肿之证。但入于脚膝。则谓之气脚也。若从外而入于足。从足而入脏者。乃谓之香港脚也。气脚者。先治内而次治外。香港脚者先治外而次治内。实者利之。虚者益之。又人之病。香港脚多者何也。谓人之心肺二经。起于手。脾肾肝三经。起于足手则清邪中之。足则浊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则最重艰苦。故风寒暑湿之气。多中于足。以此香港脚之病多也。然而得之病者。从渐而生疾。但始萌而不悟。悟亦不晓。医家不为香港脚。将为别疾。治疗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危地。本从微起。浸成巨候。流入脏腑。伤于四肢。头项。腹背也。而疾未甚。终不能知觉也。特因他而作。或如伤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节不仁。或语言错乱。或精神昏昧。或时喘乏。或暴盲聋。或饮食不入。或脏腑不通。
    或挛急不遂。或舒缓不收。或口眼牵搐。或手足颤掉。种种多状。莫有达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无告陈。
    仁者见之。岂不伤哉。今述始末。略示后学。请深消息。至如醉入房中。饱眠露下。当风取凉。对月贪欢。沐浴未干。而熟睡。房室才罢而冲轩。久立于低湿。久伫于水涯。冒雨而行。渎寒而。劳伤汗出。食饮悲生。犯诸禁忌。因成疾矣。其于不正之气。中于上则害于头目。害于中则蛊于心腹。形于下则灾于腰脚。及于旁则妨于肢节。千状万证。皆属于气脚。但起于脚膝。乃谓香港脚也。形候脉证。亦在详明。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
    濡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涩者。起于寒。滑而微者。起于虚。牢而坚者。起于实。在于上则由于上。在于下则由于下。在于中则生于中。结而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风者汗之而愈。湿者温之而愈。热者解之而愈。寒者熨之而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气者流之。忧者宽之。怒者悦之。悲者和之。
    能通此者。乃谓之良医。又香港脚之病传于心肾。则十死不治入心则恍惚忘谬。呕吐。食不入。眠不安宁。口眼不定。左手寸口手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者。是也入肾。则腰脚俱肿。小便不通。呻吟不绝。目额皆见黑色。气时上冲胸腹而喘。其左手尺中脉绝者是也。切宜详审矣。
    


前一页 ◇ 论痹第三十三
后一页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