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井冢
    一凡夏月不可淘井。井中及深冢中。皆有伏暑气。入则令人郁闷杀人。如欲入。必须先以鸡鹅鸭鸟毛投之。置下至底。则无伏气。毛若徘徊不下。则有毒瓦斯也。亦有纳生六畜等置其中若有毒。其物即死。若或不死。而尤当先以酒数升。遍洒井冢中四边畔。停少时。然后可入。若觉有此气冲欲死者。还取其井中水洒人面。令饮之。又以灌其头及全体即活。若无水取他水用之。
    又方。如已中毒。以水其面。并冷水调雄黄末一二钱。入水之。若转筋入腹。痛欲死者使四人捉手足。灸脐左边二寸十四壮。又生姜一片劈破。酒五盏煮浓顿服。又醋煮衣絮令彻温。裹转筋处。又浓煮盐汤。通手洗患者手足。摩胸肋间。即苏。
    

[卷十] 蛊毒
    夫蛊毒者。有数种。皆邪厉变感之气而毒人也。令人心腹搅动痛。如有物在咬。血肉皆烂。
    如不即治。食人五脏则死。此病有缓有急。急者十数日即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气力羸瘦。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痛烦躁。而所中之物。变为虫。渐食脏腑而死矣。欲验之法。
    令病患唾于水内。沉者是蛊。浮者即非。大抵脉数而细者死。浮而缓者生。一治蛊毒方。
    
    晋福散
    晋矾福建茶(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即吐出也。未吐。再服必吐。
    一论解一切虫毒。并蛊毒。如被狐蛊毒。鼠毒。恶菌毒。河豚毒。疫死牛马驴肉毒。或蛇虫恶犬所伤。又治一切恶疮。并一切痈疽发背。诸风瘾疹。及无名肿毒。随手取效。万无一失。
    凡人家居旅行不可无此药。
    
    万病解毒丸
    (又名神仙太乙紫金丹方见通治)一凡中蛊毒。不论远年近月。但煮一鸡卵去壳。以小银钗插入其中。并含入口。一饭之顷。取钗视卵俱黑。即为中毒。
    一嚼生大豆。不觉腥者蛊。豆皮胀烂者蛊。噙白矾味甘不涩者蛊。唾津液水碗中。沉是蛊。浮非蛊。
    一辟蛊用荸荠。果名地栗。须用江南所产之大者。切晒为末。常随身。每以白汤调下二钱。
    一治百蛊不愈。用白鸡鸭血灌入口中良。
    一解药毒蛊虫蛇诸毒。大甘草节。以真麻油浸。年岁愈多愈妙。取甘草嚼。或水煎服神效。
    又方垢腻散。取白矾一块。令病患咀之。如觉矾甜。即是蛊毒。乃用梳齿内垢腻。不拘多少食之。即吐恶物。
    

[卷十] 救荒辟谷
    
    辟谷仙方
    黑豆五升洗净后。蒸三遍。晒干去皮。火麻仁三升。汤浸一宿。滤出晒干。胶水拌晒。
    去皮淘净三遍。碓捣。拌黑豆。
    上为末。用糯米粥合成团。如拳大。入甑蒸。从夜至子住火。至寅取出。于瓷器内盛贮不令风干。每服一二团。以饱为度。不得食一切食物。第一顿七日不食。第二顿七七日不食。
    第三顿三百日不食。渴即研火麻子浆饮。更滋润脏腑。
    容貌胜常。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杵碎煎汤饮。开通胃脘。以待冲和气也。
    
    救荒代粮丸
    黑豆(去皮一升)贯银(一个)赤茯苓(一钱)白茯苓(去皮五钱)白术(五钱)砂仁(五钱)上切碎。用水五升。同豆熬煮。文武火烧。直至水尽。拣去各药。取豆捣烂。丸如鸡头子大将瓦瓶密封。每嚼一丸。则任食苗叶。可以终日饱。虽异草殊木。素所不识。亦无毒不饥与进饭粮亦同。
    
    防俭饼
    栗子、红枣、胡桃、柿饼四果。去核皮。于碓内一处捣烂揉匀。捻作浓饼。晒干收之。
    以防荒俭之用。
    
    辟谷散
    山药莲肉(去心皮)芡实(去壳)白扁豆(去壳炒)绿豆(去壳炒末各八两)薏苡仁(去壳十二两)小茴(炒四两)白粳米(炒黄二升)上共磨为末。每服五钱。滚白汤调服。或白汤调。蒸糕食之亦妙。
    凡远行水火不便。或修行人欲省缘休粮。用黄、赤石脂、龙骨各三钱。防风五分。乌头一钱。共泡。于石臼内。捣一千杵。炼蜜丸如弹子大。要行远路。饱吃饭一顿服一丸。可行五百里。服二丸。可行一千里。
    
    长生不老辟谷丹
    云南雪白大茯苓。去黑皮令净。定粉、黄丹、白松脂、白沙蜜、黄蜡各二两。朱砂五钱金箔二钱。水银三钱。先将蜜、蜡、松脂于净瓷碗内溶为汁。倾药在内。以木匙搅匀。候温就大丸如指头大。用水银为衣。有死水银法。先洗手净。用水银三钱。点在手心内。以指头研如泥。见手心青色。将药三五丸搓揉。后以金箔约量摊碗内。以药丸在内摇动。使金箔都在药上。密器收贮。服时用乳香半钱。水三小盏。煎汤温送下。不嚼破。服后第三日觉饥。以干面和白茯苓末烙成煎饼。食半饱。以后药在丹田。可不饥渴。久则交过五脏。阴滓俱尽。诸人得服。并无所忌。使人添气力。悦容颜。身体康健。百病皆除。救贫拔苦。实济世之良方长生之妙法。其间若欲饮食。俱不妨事。但七日之内吃食。药必随下。至半月药在丹田。
    永不出矣。
    
    养元辟谷丹
    安五脏。消百病。和脾胃。补虚损。固元气。填精补髓。能令瘦者肥。老者健。常服之为佳。
    用黄健牛肉。不拘多少。去筋膜。切作棋子大片。用河水洗数遍令血味尽。仍用河水浸一宿次日再洗一二遍。水清为度。用无灰好酒。入瓦坛内。黄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夜。取出焙干为末。如黄沙色者佳。焦黑无用。每牛末一斤加入后药二斤为则。
    人参(四两)白术(去芦陈土炒)白茯苓(去皮为末水浮去筋晒干)薏苡仁(炒)怀山药(水润切片同葱盐炒黄去葱盐不用)芡实仁(去壳各半斤)莲子肉(葱盐炒去心并葱盐不用)小茴香(炒四两)干姜(炒四两)白扁豆(姜汁炒半斤)砂仁(炒二两)青盐(四两)甘草(四两)乌梅肉(二两熬浓汁半瓶)粳米(炒黄取净粉五斤末)川椒(去目二两)上药为末。与米粉末和匀。外用小红枣五升。陈年醇酒五斤。煮枣极烂去核。加炼蜜二斤。
    共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不拘冷热。汤水任下嚼吃。一日服三五次。可不饥。如渴只饮冷水。
    

[卷十\灸法] 定例
    一定分寸。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相屈如环。即以杆心从中节旁侧。量两头横纹角。
    即截断为一寸。用之不误。最为的当。
    一点穴法。皆要平正四体。勿使歪斜。灸时恐穴不正。徒坏好肉矣。若坐卧立。并不得拳缩。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反此一动。则不得其真穴矣。然下火灸。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多后少。先左后右。宜审用之。
    一论灸艾炷大小。经云。凡灸要艾根下广三分。若不及三分。使火气不得达。病不能愈则是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但去风邪而已。小儿及体弱者如麦大。
    一点艾火。古忌松柏枳橘榆桑枣竹八木。切宜避之。今用清麻油点灯。传火于艾茎。点发其艾是也。兼滋润灸疮。至愈。仍不疼痛。用蜡烛尤佳。
    一着艾时。宜正巳午时。方可用火。若午后未时。气盛不可下火。并失饥伤饱。忧愁恐怒。怒骂喜笑。天阴下雨。风雷闪电。并皆忌之。
    一下艾时。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则动止之间。其艾必落矣。
    一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
    一着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宜仍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饮之。以壮其神。复如前法。以终其事。
    一着艾火后。须要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若见灸疮不发者。用故鞋底令热熨之。三日而发。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热毒者与之食。谓以毒攻。其疮必发。若气血虚弱者调之以药饵。
    一灸后疮未发。宜柏树叶贴之。
    一灸后切宜避风冷。节饮酒。戒房事。远七情。可择幽静之所。养之为善。
    一灸疮痛不止。用柏叶芙蓉叶。端午午时采。阴干为细末。每遇灸疮黑盖子脱了。水调少许。如膏贴纸上。贴之即愈。
    一灸疮洗法。以葱艾薄荷等物煎水温洗。令逐风邪。
    一灸疮已发。黑烂疼痛。用桃枝、杨柳枝、胡荽、黄连。煎水温洗。
    一灸疮出血。用百草霜为末。掺之即止。
    一灸疮已发。可用膏药贴之。一二日一见。使疮脓出多而疾除也。其膏必用真麻油。入治病之药。或祛风除湿。养气滋血。诚疗损补虚之药。随症入之为妙。
    


前一页 ◇ 五绝
后一页 ◇ 取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