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 橘皮汤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卷十六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 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方。
    半夏干姜(等分)上二味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温服之,日三。
    

[卷十六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方。
    大黄(四两)甘草(二两)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春夏时行伤寒,寒伤于胃,胃冷变方∶橘皮桂心葛根(各二两)白茅根(一升)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数进,服尽更合。有热去桂。
    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方∶生芦根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一两)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
    又方芦根(切一升)橘皮通草(各三两)粳米(三合)上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病患干呕方∶取羊乳汁,饮一杯。
    治哕方∶煮豉三升,饮汁佳。
    又方空腹服姜汁一升。
    又方煮芦根浓汁,饮之。
    治恶心方∶苦瓠穣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虾蟆衣三升。
    又方服童子小便百日,佳。
    又方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饮尽,日二服。服尽一石瘥。
    治食饮辄吐方∶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卷十六胃腑方\呕吐哕逆第五] 灸法
    干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病患干呕,灸心主尺泽佳。
    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治哕,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壮。
    吐变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壮。
    吐逆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壮,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也)。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吐逆霍乱吐血,灸心主五十壮。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噫哕呕逆,灸石关百壮。
    

[卷十六胃腑方] 噎塞第六
    (论一首方三十五首)

[卷十六胃腑方\噎塞第六] 五噎丸
    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饮食不下,结气不消方(《古今录验》云∶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干姜川椒食茱萸桂心人参(各五分)细辛白术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半夏桂心防风(一作防葵)小草附子细辛甘草(各二两)紫菀干姜食茱萸芍药乌头(各六分)枳实(三两)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卷十六胃腑方\噎塞第六] 竹皮汤
    治噎声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叶)细辛(各二两)甘草生姜通草人参茯苓桂心麻黄五味子(各一两)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十六胃腑方\噎塞第六] 干姜汤
    治饮食辄噎方(《集验》名半夏汤)。
    干姜石膏(各四两)人参桂心栝蒌根(《集验》作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半夏小麦(各一升)吴茱萸(二升)赤小豆(三十粒)上十味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十六胃腑方\噎塞第六] 通气汤
    治胸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大枣(三十枚)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卷十六胃腑方\噎塞第六] 羚羊角汤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通草橘皮(各二两)吴茱萸浓朴干姜(各三两)乌头(五枚)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杏仁桂心(各三两)上二味为末,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
    治卒噎方∶满口着蜜食之即下。
    又方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治诸噎方∶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老牛涎如枣核大,纳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论曰∶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之法,岂宜以鸬治骨,狸虎治鱼?至于竹篾治诸方∶以鹿筋渍令濡,合而索之,大如弹丸,以线系,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处,徐徐引之,着筋出。
    又方以竹篾刮令滑净绵裹,纳咽中,令至处,可进退引之,即随出。
    又方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外敷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代用,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出。
    又方薤白,煮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薤中央,捉线吞薤下喉至处牵引,即出矣治咽方∶虎骨末或狸骨,服方寸匕又方服瞿麦末方寸匕。
    治鱼骨方∶鸬屎,服方寸匕。
    又方服橘皮汤。
    又方服沙糖水。
    又方鱼网烧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治骨鲠在喉,众治不出方∶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
    又方烧虎野狼屎服之。
    又方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取乱发烧灰,酒服一钱匕。
    治吞钱方∶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即下。
    又方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治吞金银钗环方∶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多食亦佳。
    误吞环及指方∶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得。
    误吞钗方∶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误吞铜铁方∶烧铜弩牙令赤,纳酒中,饮之立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方∶但多食猪脂肥肉令饱,自裹出。
    误吞针方∶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古今录验》云∶吞针在喉中,而服磁末入腹。若含磁石于口中,吸针而出)。
    

[卷十六胃腑方] 胀满第七
    (论一首方八首灸法十一首)论曰∶病者腹满,按而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也。夫腹中满不减,减不足言,此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得温药。腹满口中苦干燥,腹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下疼痛,此虚寒气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趋小腹,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腹,为欲自利)。
    

[卷十六胃腑方\胀满第七] 温胃汤
    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当归浓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各一两)干姜(五分)川椒(三合)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十六胃腑方\胀满第七] 大半夏汤
    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大枣(二十枚)甘草附子当归人参浓朴茯苓枳实(各二两)桂心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卷十六胃腑方\胀满第七] 附子粳米汤
    治腹中寒气胀满,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一枚)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集验方》加干姜二两)。
    


前一页 ◇ 犀角人参饮子
后一页 ◇ 浓朴三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