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疫病方论] 但表不里
    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间而已。但表而不里者。其证头疼身痛发热。而复凛凛。内无胸满等证。谷食如常。此邪传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为顺。轻剂可愈。有汗出不彻而热不退者。宜白虎汤。或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宜举斑汤。有斑汗并行而并不透者。合用前汤。
    

[卷四·疫病方论]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闷。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若邪传里之中下者。心腹胀满。不吐不呕。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并宜承气辈。有里而再发。或至于三。皆根据前法。
    

[卷四·疫病方论]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者。所发未尽。膜原尚有隐伏之邪。故三四日后。根据前发热。脉洪而数。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于三表者。亦稀有也。
    

[卷四·疫病方论] 表里分传
    表里分传。始则邪气伏于膜原。尚在半表半里。二证俱现。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
    自能达表。或斑或汗。随其性而升泄之也。病退而热未除者。膜原尚有未尽之邪也。宜三消饮调之。若分传至再至三。未之频见。照前同治。
    

[卷四·疫病方论] 再表再里
    有再表再里。或再表里分传者。医家不解。反责病患不善调养。以致反复。病家不解。每咎医师疏于救治。彼此归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势之当然。其气性如此。
    

[卷四·疫病方论] 先表后里
    先表而后里者。始则但有表证。而无里证。宜达原饮。有经证者。当根据三阳加法。继而脉大且数。自汗而渴。邪离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汤。辛凉解散。邪从汗解。脉静身凉而愈。二三日后。或四五日后。依然发热。宜达原饮。至后反加胸满腹胀。不思谷食。烦渴等证。加大黄微利之。
    

[卷四·疫病方论] 先里后表
    先里后表者。始则发热。渐盖理证。下之便愈。后复发热。反加头疼身重脉浮者。宜白虎汤。服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参。覆杯即解。若大汗大下后。表里之证悉去。继而一身尽痛。身如被杖。脉沉细者。此汗出太过。阳气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证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内阳回自愈。
    

[卷四·疫病方论] 表证偏胜
    表证偏胜者。膜原伏邪发时。传表之邪多。传里之邪少。何以知之。表证多而里证少。当治其表。里证兼之。
    

[卷四·疫病方论] 里证偏胜
    若里证多而表证少。但治其里。表证自愈。
    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既而伤血。伤肉伤筋。以至伤骨。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难有易。取效有迟有速。如行邪者。即正伤寒也。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病势虽重。一汗可解。若归胃府。一下而愈。如瘟疫之邪。先伏后行。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难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
    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此时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离膜原。乃观其变。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邪而出。邪尽方愈。初发之时。毒邪渐张。莫之能御。不惟不能即瘳。而病证日惟加重。病家见证反增。即欲更医。医家不解。亦自惊诧。竟不知先时感受。邪盛则病重。邪微则病轻也。人云。瘟疫莫治头。劳怯莫治尾。所以疫邪方张之际。势不可遏。但使邪毒速离膜原。便是治法也。全在后段工夫。识得表里虚实。详夫缓急轻重。投剂不致差谬。
    如是可以万全。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无陨命之理。若夫久病枯极。酒色耗竭。耆耄之年。皆是天真几绝。又加疫证。自难支矣。
    

[卷四·疫病方论] 大头瘟
    大头瘟者。此天行之厉气也。其湿热伤高巅之上。必多汗气蒸。初憎寒壮热体重。
    头面肿甚。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不速治。十死八九。宜普济消毒散。
    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黄一二钱。缓缓服。作丸噙化尤妙。若额上面部赤。面肿脉数者。属阳明。本方加石膏。内实加大黄。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额角旁红肿者。
    此少阳也。本方加柴胡栝蒌根。便实亦加大黄。若发于头脑项下。并耳后赤肿者。
    此太阳也。荆防败毒散。去人参。加芩、连。甚者砭针刺之。
    
    普济消毒散
    黄连黄芩(酒炒)人参黑参甘草(生)桔梗连翘牛蒡子(炒研)升麻白芷马勃(各一钱)僵蚕(炒七分)蓝根(如无以青黛代之)柴胡(各二钱)上为末。半用水煎去滓。食后徐服。半用蜜丸。噙化就卧。以令药性上行也。
    节庵于普济消毒散中。去人参、升麻、白芷、黑参、马勃、僵蚕、蓝根。加川芎、羌活、防风、荆芥、射干、姜汁、竹沥。名芩连消毒饮。
    

[卷四·疫病方论] 捻颈瘟
    捻颈瘟者。喉痹失音。颈大腹胀。如虾蟆者是也。宜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人参甘草(人中黄更妙)枳壳桔梗茯苓川芎牛蒡子(炒研)薄荷荆芥防风上诸药各一钱。惟防风加五分。水煎缓服。加金汁一杯尤效。
    

[卷四·疫病方论] 瓜瓤瘟
    瓜瓤瘟者。胸高胁起。呕血如汁者是也。宜生犀饮。
    
    生犀饮
    犀角(二钱镑)苍术(泔水浸麻油炒一钱)川黄连(一钱)黄土(五钱)茶叶(一大撮)金汁(半盏)上五味。水煎去滓。入金汁搅和。日三夜二服。如大便结加大黄。渴加栝蒌根。虚加人参。盐水炒。表热去苍术、黄土。加桂枝、黄连。便脓血去苍术。倍黄土。加黄柏。便滑以人中黄代金汁。
    

[卷四·疫病方论] 杨梅瘟
    杨梅瘟者。遍身紫块。忽然发出霉疮者是也。清热解毒汤。下人中黄丸。并刺块出血。
    
    人中黄丸
    大黄(三两溺浸)人中黄(如无坑垢代之)苍术(去皮麻油炒)桔梗滑石(各二两)人参黄连(酒洗)防风(各五钱)香附(姜汁拌勿炒一两五钱)上神曲为丸。气虚四君子汤送。血虚四物汤送。痰甚二陈汤送。热甚童便送。通用清热解毒汤送二三服。
    
    清热解毒汤
    黄连(酒洗)黄芩(酒洗)白芍药(酒洗)生地人参(各三钱)石膏(鸡子大碎)羌活知母(各二钱)甘草(生一钱五分)升麻葛根(各一钱)生姜(二钱切)上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卷四·疫病方论] 疙瘩瘟
    疙瘩瘟者。发块如瘤。遍身流走。旦发夕死者是也。三棱针刺入委中三分出血。及服人中黄散。
    
    人中黄散
    辰砂雄黄(各一钱五分)人中黄(一两)上为末。薄荷桔梗汤下二钱。日三夜二服。
    

[卷四·疫病方论] 绞肠瘟
    绞肠瘟者。肠鸣干呕。水泄不通者是也。探吐之。宜双解散。
    

[卷四·疫病方论] 软脚瘟
    软脚瘟者。便清泄白。足肿难移者是也。即湿温。宜苍术白虎汤。不可轻下。
    小儿亦易传染。人见惊搐发痉。误作惊治。与大人多仿佛也。故凡盛夏湿温之证。
    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则为湿温。一方传遍。即为疫疠。所以疫疠之发。每每盛于春夏者。以其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盖春主厥阴肝木。秋主阳明燥金。冬主太阳寒水。各行其政。惟春分以后。至秋分以前。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事。天本热也。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益以地之湿。三气交动。时分时合。其分也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觉其苦。其合也。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之中。无隙可避。故病之繁且苛者。莫如夏月为最。以无形之热。蒸动有形之湿。即无病之人感之。未免为患。况素有湿热。或下元虚人。安得不患湿热之证乎。是以湿热之证。最忌发汗。发汗则湿热混而为一。中气尽伤。多成死证。惟宜分解。先抉中气。使中气徐领其表其里。上下分消。故多愈也。至若疫气。则邪正混合。邪极胜。
    正极衰。转眼立毙。苦寒伤胃。温补助邪。如人中黄之类。方为合法也。夫伤寒之邪。
    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侧。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则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为清阳。故清邪从之上入。下焦为浊阴。故浊邪从之下入。中焦为阴阳交界。凡清浊之邪。必从此区分。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伤寒邪中外廓。一表即散。疫邪行在中道。表之不散。伤寒邪入胃腑。则腹满便。故可攻下。疫邪布在中焦。散之不收。下之复合。此与治伤寒表里诸法。有何涉哉。
    周禹载曰。按吴又可皆论寻常所有疫疠。喻嘉言止论天地不正之大疫。各极快畅。不可执一。要知瘟疫有伤气。伤血伤胃之殊。故见证不同。治亦稍异。若入脏者。
    则必不知人而死矣。大法以证为则。毋专以脉为据也。
    


前一页 ◇ 卷四·疫病方论
后一页 ◇ 附医案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