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禹载曰。夏日暑湿交蒸。人多中暑。证与热病相似。首宜以脉辨之。夫热病之脉必盛。中暑之脉必虚。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暑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 然又有弦细芤迟之脉者何也。人当暑月必多汗。汗多则脉虚。此其常也。守真曰。 热为阳中之至阳。以热伤气。则汗自出。病虽为热。脉不能实。而反虚弱也。若汗出当风。闭其汗孔。则风与汗湿留泊肌腠。脉故弦细。或虚风不作郁热。表虚仍自汗出者。脉必芤迟也。统而言之曰虚。分而言之曰弦细芤迟。其不以浮大之脉。混入虚脉之中。称为暑病之脉也。 张凤逵曰。刘复真云。暑脉虚而微弱。按之无力。又脉来隐伏。弦细芤迟。皆暑脉也。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中。脉虚而微者是也。寒病传经。故脉日变。温热不传经。故脉不变。寒病浮洪有力者易治。芤细无力者难治。无脉者不治。若温热则不然。温有一二部无脉者。暑热有三四部无脉者。被火所逼勒而藏伏耳。非绝无也。于病无妨。攻之亦易。医人一切惊走不知。照经用辛寒药。火散而脉起。脉起而病愈。徒骇何益乎。要在辨之详耳。盖温热病发在一二经。始终止在此一二经。更不传递别经者。其一二经或洪数。则别经弱且伏。根据经络调之。则洪者平。伏者起。乃愈征也。昔在万历丁未三月间。予寓京师。备员太仓库瘥。忽一日吏部同乡刘蒲亭驰报曰。病剧求救。予就其寓。吏部同僚诸公环守之。已备后事。谵语捻衣。不寐者已七八日。御医院吴思泉名医也。偕医数人治之。予诊其脉。止关脉洪大。其余皆伏。 乃书方竹叶石膏汤。诸公皆惊曰。吴等已煎附子理中汤。何冰炭如是。予诘之。吴曰。阳证阴脉。故用附子。予曰。两关洪大。此阳脉也。其余经为火所伏。非阴脉也。吴厉声相争。予亦动色自任。诸公从之。一剂甫时。即止谵语。就寐片时。予视其脉已洪者乎。而伏者起。诸公相视曰。此真张仲景也。又用辛凉药调理痊愈。脉证有相合者易知。有相左者难知。脉明而后可以辨证。证真而后可以施药。要在虚心细察。不可执已见。而以百药尝试。令命在反掌间也。慎之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