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分而言之。则理明。合而诊之。则病着。夫形也者。言乎其体也。容也者。言乎其态也。以形为体。以态为用。而五脏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何者。怒则厉然而目张。喜则油然而颐解。 思则妪然而睑定。悲则瞿然而泣出。恐则薄然而气下。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容。恐者肾之容。此面容五脏之分也。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此五脏之分。五志之病也。由是而观。有太过。有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然此就太过不及而言。又当随时以处中焉。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盖中者无所偏倚。和者无所乖戾。当喜怒而喜怒。当哀乐而哀乐。无病之容也。其或发而不中。则有偏倚。发而失节。即有乖戾。故经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盖以五志之变。合五行而推也。善诊者。观察病患之态。推而极之。补其偏。救其弊。则失中者中。而违和者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