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主病条目附识
    尝谓气色之于症候也。有有定者。有无定者。主病条目。有定之言也。诊法提纲。无定之论也。知主病之有定。而不通乎法。其失也胶。知诊法之无定。而不究其病。其失也泛。且主病之言虽有定。而合之于法则无定。诊法之论虽无定。而合之于病则有定。病同者。其法同。病异者。其法异。法者有物有则。无体无方。有定而无定。无定而有定者也。是故以千变万化之法。察千变万化之病。病无定。法亦无定。以千变万化之法。
    察千变万化之证。证有定。法亦有定。夫千变万化之病。形于外者。固有无定之证。而千变万化之证。由于中者。实有有定之义。故以病为有定。而病则因人而无定。以病为无定。而病则因证而有定。证也者。病之着于形色。发于声音。显于症候。应于脉息者也。证定焉。法斯定矣。后之学人。勿执有定之条目。以测无定之病情。当知无定之病情。必见有定之气色。斯有病即有证。有证即有定矣。由是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则夫主病之条目。增之可也。删之可也。因而损益之。亦无不可也。虽然。病之有色。病之已形者也。色之有象。
    色之已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言定。未形未见者。不可以言定。况有已定而难于形容。未定而难于拟议者。是以提纲易详。而条目难尽也。高明之家。读书而精究其意义。临症而熟察其情形。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语言之外者。抑又深于此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余着是书。上卷推而言之。故不厌其详。下卷约而言之。故不嫌其简。然详者当约之以求简。简者当推之以求详。若读一句只一句。读一篇只一篇。则详者近穿凿。简者近缺略矣。其自五官以下。条目亦从简者。盖提纲已挈其要领。而条目之见于古书者。皆医所必读。医所必阅。缺之于此。欲其求之于彼也。至若所引圣经贤传。或断章取义。或互文见意。以为辞不颠倒。则义有不显。理不合参。则意有不达。原欲人因是明经。非欲人以是荒经。譬之作文题目。拆开意义自见。不比注解经传。句不可移。字不可减。且经传具在。或不以是为罪乎。
    

[卷下] 目分脏腑部位
    凡观气色。当视精明。精明者目也。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神气之所生也。心之使也。肝之官也。宗脉之所聚也。阴阳之所会也。气之清明者也。灵枢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夫筋骨血气肌肉者。五脏之所属也。是故以眼分五脏。
    血络属心。黑珠属肝。白珠属肺。瞳子属肾。约束属脾。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从内始者。阳跷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阴阳合传而精明也。此脏腑之部。阴阳之分也。由是而观。有形焉。有容焉。有气焉。有色焉。分而论之。所以明其理。合而诊之。所以通其变。形也。
    容也。气也。色也。无往而非脏腑之征。亦无往而非阴阳之理也。脏腑阴阳。形容气色。有诸中。形诸外。要皆以神为本也。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处于心。神也者。视瞻平正。黑白分明。容色精爽。光彩清莹。朗朗然。不可须臾离也。神之昭着于目者盖如此。至若目之五轮。睛之八廓。名虽附于羲黄。实则乖夫体用。殊不知眼科诊目之法。当遵圣人诊目之法。若附会圣人之法以立法。则附会圣人之法即非法。然则求眼科之法者。其知所以法乎。
    

[卷下] 眼目形容提纲
    诊目形容之法。相士观人贤否。宜识其常。医家论病吉凶。当明其变。用是考古参今。删繁就简。约而言之。
    其大纲有四。以形象察气质。以开阖分阴阳。以目睑辨虚实。以眼珠决死生。四者既明。而合之气色。参之病情。庶乎其可见矣。以形象言之。目者。肝之外候也。目大者肝大。目小者肝小。目深者肝坚。目露者肝脆。
    目高者肝高。目下者肝下。目偏倾者肝偏倾。目端正者肝端正。此形象之变。气质之常也。以开阖言之。
    目者。阳证也。瞑目者。阴证也。目不合者。气留于阳。目不开者。气留于阴。目纲筋急而不合者。太阳阳明之筋寒。目纲筋纵而不开者。太阳阳明之筋热。目圆者阳气绝。目小者阴气亡。口眼斜者。阳明中风。口目动作者。阳明将绝。昏睡露睛者。阴阳俱不足也。此开阖之变。阴阳之分也。以目睑言之。上睑属脾。下睑属胃。睑动迟者脾动迟。睑动速者脾动速。上睑气壅者。脾衰于内。下睑微肿者。水聚于中。目胞肿痛者邪气实。目眶陷下者正气虚。此目睑之变。虚实之辨也。以眼珠言之。目肿胀者为实。目陷下者为虚。上视者太阳不足。下视者宗气亏虚。斜视者。少阳已绝。直视者。少阴已终。目转目运者。阴经之绝证。目HT戴眼者。阳经之死候也。此眼珠之变。死生之异也。盖察目之形容者。所以辨其脏腑经络也。观目之气色者。所以辨其寒热虚实也。合形容气色以观之。参声音脉症以辨之。分其脏腑经络。以审其寒热虚实。庶乎知病之所。而无泛治之虞。不则寒热虚实虽明。而脏腑经络未达。其犹风马牛不相及欤。
    

[卷下] 眼目气色提纲
    凡诊眼目。既察形容。当观气色。夫目者心之符。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也。华色者。其荣也。论疾诊尺篇曰。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此以目色分五脏也。由是而观。有明暗之辨焉。有清浊之分焉。有浅深之异焉。明则神气充足。暗则神气亏虚。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浅深者。言乎其虚实也。合而论之。则深而清明者为太过。浅而浊暗者为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察其气色而言脏腑。察其脏腑而言病症。明暗者言其光彩。清浊者论其气色。气色淡者谓之浅。
    气色浓者谓之深也。以寒热言之。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以证候言之。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其声色臭味情志变动。与夫部位之生克。色病之从违。皆可以面部相应之法。比例而推也。然面目相应者。固可同断。面目不应者。亦可合观。盖应者其常。不应者其变。知其所以变。则知其所以病矣。经曰。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由此观之。则目色之欲清明。不欲浊暗。益可见矣。
    夫清明者。神之着。灵动者。神之用。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神也者。心之精爽也。左传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
    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其是之谓乎。(地苍。朝鲜本作地炭。见东医宝鉴。)

[卷下] 睑色望法提纲
    既述睑之形容。当观睑之气色。夫睑者。眼弦也。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小在外为阳。大在内为阴。察其色之所见。以言其病之所在。脾胃之候也。脉经云。脾之候在睑。以气色言之。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此脏腑五行之分也。察其泽夭。以知成败。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清浊。以知阴阳。
    察其微甚。以知虚实。察其散抟。以知远近。浮清为外。沉浊为内。视气色而言脏腑。审脏腑而言病症。参之以五色相应之理。其常变可推也。参之以五行生克之理。其顺逆可推也。合气色部位而参之。其相乘之理。又可推也。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皆可比例以相参也。析而观之。合而断之。变化无穷矣。圣人之法。所操者约。所及者广。五官气色。皆当作如是观也。然经言五色决于明堂。又当参伍以通其变焉。合四诊而察之。庶乎其可矣。
    


前一页 ◇ 黑色主病条目
后一页 ◇ 面目望法相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