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五色十法合参
    望诊之法。五色交错。已述于前。十法合参。当讲于后。盖察其气色。分其生克。固知其病之顺逆。症之从违矣。由是参以浮沉之法。则知其病之表里。参以清浊之法。则知其病之阴阳。参以微甚之法。则知其病之虚实。参以散抟之法。则知其病之远近。参以泽夭之法。则知其病之成败。而又合气色言之。如色赤者。热也。赤而微者。虚热也。赤而甚者。实热也。微赤而浮者。虚热在表也。微赤而沉者。虚热在里也。甚赤而浮者。
    实热在表也。甚赤而沉者。实热在里也。若更合清浊而言。则知其病之脏腑矣。合散抟而言。则知其病之轻重矣。合泽夭而言。则知其病之吉凶矣。而凡五官六部。与夫四时五色。皆可错综参观。夫如是。病之传变。不亦昭然乎。虽然。病情深奥。望法精微。间有隐于此而显于彼者。其病盖又有遁情焉。故必参伍于脉症。错综于声音。察之至精。问之至确。然后决其病焉可也。
    

[卷上] 五色六部合参
    明堂望法。五色既可互参。六部亦当合论。试举阴阳相乘之诊为例。而凡五色六部。仿此类推。假如上部。
    阳位也。黑色。阴色也。黑色见于上部。阴乘阳也。下部。阴位也。赤色。阳色也。赤色见于下部。阳乘阴也。阴乘阳位。为阴盛阳虚。阳乘阴位。为阳盛阴虚。若阳色见于阳位。为重阳。阴色见于阴位。为重阴。中藏经曰。热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阴中之阴邪也。脉经云。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栀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阳气上争。得汗者生。此相乘之旨也。然病有表里。色有浮沉。病有虚实。色有浅深。又当参伍十法。以通其变焉。举一反三。庶乎可矣。
    

[卷上] 气色部位合参
    尝谓诊视明堂。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着。症候之变明。盖部位者。体也。气色者。用也。气色见于脏部者。病在脏。见于腑部者。病在腑。见于枝节之部者。病在枝节。由是而观。有相应者焉。有相乘者焉。合五行而推之。变在其中矣。所谓相应者。如青为风。青见肺部者。风中肺也。青见心部者。风中心也。青见脾部者。风中脾也。青见肾部者。风中肾也。气色部位。皆当相应也。所谓相乘者。如青属肝。青见肺部者。肝乘肺也。青见心部者。肝乘心也。青见脾部者。肝乘脾也。青见肾部者。肝乘肾也。气色部位。皆可相乘也。抑又闻之。本部见本色。浅淡为不及。深浓为太过。不得其平。则皆病也。假如鼻者脾之部。黄者脾之色。脾部见黄色。则本经自病。正邪也。若见白色。则子盗母气。虚邪也。若见赤色。则母助子气。实邪也。若见青色。则彼能克我。贼邪也。若见黑色。则我能克彼。微邪也。太过者属乎腑。不及者属乎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矣。
    第气色有散抟。则病症有轻重。气色有泽夭。则病症有生死。气色有清浊。则病症有阴阳。浮沉之表里不同。微甚之虚实亦异。合之四时。参之四诊。变在其中矣。吾故曰。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着。症候之变明。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后之学人。仿此而推之可也。
    

[卷上] 气色门户合参
    望色之法。部位既已参观。门户亦当合论。盖明堂察色。以入门户为凶。所谓门户者。阙庭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气色入者皆死。白色见冲眉上。肺有病。入阙庭夏死。黄色见鼻上。脾有病。
    入口者春死。青色见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肾有病。入耳者。六日死。赤色见颐上。心有病。
    入口者冬死。盖五脏之色。各入本脏门户。至被克之时。为死期之日也。然必其色沉夭。则可谓云尔。脉经曰。病患首部。耳目口鼻有黑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其病主死。是又以黑色为死气。以口为门户也。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云。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又凡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此二节。皆有门户吉凶之辨。部位生克之分。学人当参之十法。合之四时。庶可知其常变焉。
    

[卷上] 色病宜忌合参
    尝谓色分五行。则有生克。色分阴阳。则有宜忌。盖阳病而见阳色。阴病而见阴色者。宜也。阳病而见阴色。
    阴病而见阳色者。忌也。是故邪盛于表。色宜浮清。反见沉浊者。忌也。气衰于里。色宜沉浊。反见浮清者。忌也。身热烦躁。谵语妄言。其色宜赤。反见肢厥面青者。忌也。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其色宜黄。反见热盛色赤者。忌也。失血脱津液。色宜黄白。反见面色鲜赤者。忌也。下痢便脓血。色宜黄涩。反见身热面赤者。忌也。麻痘斑疹。诸痛疮疡。色皆宜赤。反见青黑者。忌也。霍乱吐下。诸呕泄泻。色皆宜黄。反见青黯者。忌也。由是而推。一病有一病之宜忌。一症有一症之宜忌。凡色病相应者。宜也。相反者。忌也。反之微者。难治。反之甚者。
    即死。然犹有要焉。则在察其泽夭以知成败。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抟散。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此之谓也。若夫声音脉息之宜忌。亦可以相应相反。比例而推焉。
    

[卷上] 气色声音合参
    尝谓形容气色脉病声音。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非相应者可凭。而不相应者不可凭也。盖有常焉。有变焉。因常可识其同。因变可知其异。故四诊分观。则各有所当。四诊合论。亦皆有可凭。自其同者言之。诊不变。治亦不变。自其异者言之。诊无常。治亦无常。然而常变不离五行。异同难逾四诊。参而伍之。错而综之。
    虽虚实不齐。脏腑相胜。而生克可推。吉凶可断焉。试先以气色声音。合而参之。如肝色青。其声呼。其音角。
    心色赤。其声笑。其音征。脾色黄。其声歌。其音宫。肺色白。其声哭。其音商。肾色黑。其声呻。其音羽。有是气色。
    有是声音。此为相应。若见其气色。而不闻其声音。或闻其声音。而不见其气色。则五脏有盛衰。五行有生克矣。假令望见青之气色。而不闻角之声音。反得心之声音者。木生火也。得肾之声音者。水生木也。此相生之谓也。得脾之声音者。木克土也。得肺之声音者。金克木也。此相克之谓也。五色五音。皆可比例以相参也。然气色有微甚。声音有盛衰。病症有虚实。又当因诊以通其变矣。要之相生者顺。相克者逆。气色克声音者。其死速。声音克气色者。其死迟。气色生声音者。其愈速。声音生气色者。其愈迟。声色相应。而无过不及者。平人也。声色相应。而有过不及者。病患也。腑病多相生。脏病多相克。太过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此气色声音合参之旨也。至若病之定名。症之定候。其中又各有形容。各有宜忌。惟精于病症诸书。熟于疗治诸法。识其常。通其变。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庶可迎刃而解矣。
    


前一页 ◇ 五色交错合参
后一页 ◇ 气色脉象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