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奔气病证治第八
    师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不可病。心)病(则非轻。)有(心病。
    而肾之水气凌之。则为)奔。有(心病。而胃之燥土。从少阴之火化。而生内痈。
    则为)吐脓。有(心病。而肝之风木。乘少阴之热气而煽动。则为。)惊怖。有(心病。
    而肾之阴水。不交于离火而既济。则为)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盖以惊则伤心。凡心伤而致病者皆是。然心既伤矣。因惊而谓之惊。可也。非惊亦谓之惊。无不可也。)此一节、为奔证之开端。类及吐脓等证。四部同出一源。概以惊字括之。盖言皆心病也。师不明言心病。而言惊发者。原为中人以上告语。后之注家。或附会其说。或阙疑以待。恐斯道日晦。吾不得不急起而明之。
    师曰。(上既以奔合四部。而指其所从得矣。今请专言奔之病。)奔病。(有物浑沦。其象如。)从(下焦)少腹起。上冲咽喉。(从肾)发作(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皆从惊(伤心。)恐(伤肾以)得之。
    (推之。凡有所伤于心者。皆可作惊观也。有所伤于肾者。皆可作恐观也。盖以心肾之气。本自交通。一受伤则无复限制矣。)此言病发于心肾。为奔之本证也。
    (然肾处于下焦。与肝相通。所谓乙癸同源是也。然肝肾之气。并善上逆。今请言肝邪之发为)奔(其木)气(之逆则)。上(而)冲胸。(木邪克土。其)腹(必)痛。
    (肝脏有邪。其气通于少阳。则为)往来寒热。(以)奔汤主之。
    此言奔之由肝邪而发者。当以奔汤畅肝气而去客邪也。第此为客邪立法。若肝脏本病发作。以乌梅丸为神剂。此即金匮之正面处。寻出底面也。
    
    奔汤方
    甘草芎当归黄芩芍药(各二两)半夏生姜(各四两)生葛(五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二。夜一服。
    (奔证。有肾气乘外寒而冲心者。试约其证而出其方。)发汗后。烧针令其(再)汗。针处被寒。(寒袭腠理。火郁脉中。以致)核起而赤者。必发奔。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此为既成奔,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尤在泾云、此肾气乘外寒而动,发为奔者。发汗后烧针复汗。阳气重伤。于是外寒从针孔而入通于肾。肾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故须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汤外解寒邪。加桂。内泄肾气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奔证。有肾侮心虚而上逆者。试约其证而出其方。)发汗后脐下悸者。(以发汗伤其心液。心气虚而肾气亦动。)欲作奔。(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为欲作奔。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程氏曰、汗后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泄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助脾土以制肾水。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
    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也。)

[卷四]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师曰。(病有最虚之处。即为容邪之处。当辨之于脉。)夫(欲知)脉当(先)取(其)太过(之与)不及。(如关前之)阳(脉)微(是阳气虚也。关后之)阴(脉)(弦。是阴邪实也。阴邪乘于阳位。)即胸痹而(心)痛。所以然者。责其(上焦阳气)极虚也。(极虚则无以为胜邪之本矣。然单虚不为痛。)今阳(脉微则为)虚。知(其病)在上焦。(究其)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中之)弦(乃阴中之寒邪。乘上焦之虚。而为痹为痛。是虚为致邪之因。而弦则露其袭虚之本象)故也。
    此言胸痹心痛之病。皆由虚处容邪。从其脉象而探其病源。
    (其间亦有不从虚得者。当分别观之。姑另备一审因察病之法。如无病之。)平人(又)无(新邪而发)寒热。(乃忽然)短气不足以息者。(当是痰饮食积。碍其升降之气而然。此不责其虚。当责其)实也。
    此另出实证。与上节对勘而愈明也。
    (人之胸中。如天阳气用事。阳气一虚。诸阴寒得而乘之。则为)胸痹之病。(盖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不行。则阻其上下往来之路。而为)喘息咳唾。(塞其前后阴阳之位。则为)胸背痛。(且不特喘息咳唾。而呼吸之间。不相续而)短气。(更审其脉)寸口(之阳)脉沉而迟。(即上所言阳微之意也。)关上(之阴脉)小紧数。(即上所言阴弦之意。由尺而上溢于关也。
    阳气失权。诸阴反得而之。法当通其胸中之阳。以)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此详胸痹之证脉。凡言胸痹。皆当以此概之。但微有参差不同。故首揭以为胸痹之主证主方耳。其云寸口脉沉而迟。即首节阳微之互辞。关上小紧数。即首节阴弦之互辞。
    但关居阴阳之界。缘阴邪盛于真阴之本位。由尺而上溢于关。故于关上见之。亦即首节太过不及。于阴阳分其上下之意。而不必拘拘于字句间也。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证。上已详言。不复再赘。今又加气上)不得卧。(是有痰饮以为之援也。
    此证与支饮证相类。而唯)心痛彻背者。(为胸痹证所独。以)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此承上而言不得卧及心痛彻背。为痹甚于前。而前方亦宜加减也。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煎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更有病势之最急者。)胸痹(病。更加)心中痞。(为羁)留(不去之客)气结(聚)在胸。(胸痹之外。又见)胸满胁下(之气又)逆。(而)抢心。(是胸既痹而且满。而又及于心中。牵及胁下。为留为结。为逆为抢。可谓阴邪之横行无忌矣。此际急兴问罪之师。
    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抑或务为本源之计。)人参汤亦主之。
    此言胸痹已甚之证。出二方以听人之临时择用也。或先后相间用之。惟在临时之活泼。
    尤在泾云、心中痞气。气痹而成痞也。胁下逆抢心。气逆不降。将为中之害也。是宜急通其痞结之气。否则速复其不振之阳。盖去邪之实。即以安正。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是在审其病之久暂。与气之虚实而决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浓朴(四两)栝蒌实(一枚捣)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干姜白术(各三两)桂枝甘草(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内桂枝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更有病势之稍缓者。)胸痹。(病)胸中(时觉)气(之阻)塞。(息之出入。
    亦觉不流利。而)短气。(此水气滞而为病。若水盛于气者。则短气。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水利则气顺矣。若气盛于水者。则胸中气塞。)橘枳生姜汤亦主之。(气开则痹通矣。)尤在泾云、此亦气闭气逆之证。视前条为稍缓矣。二方皆下气散结之剂。而有甘淡苦辛之异。亦在酌其强弱而用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枳生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又有本脏病。而殃及他脏者。不可不知。)胸痹(为手少阴之君火衰微。以致足少阴之阴气上弥。势盛而及于肝。肝主通身之筋。今筋时见)缓急者。(乙癸同病也。以)薏苡附子散主之。
    此言胸痹之兼证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胸痹之外。病有同类者。不可不知。)心中(闷)痞。(或痰饮客气)诸逆心悬(而空。如空中悬物。动摇而)痛。(以)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此下不言胸痹。是不必有胸痹的证矣。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两)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上言心痛彻背。尚有休止之时。故以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汤。平平之剂可治。今则)心痛彻痛。背痛彻心。(连连痛而不休。则为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熄。非薤白之类所能治也。以)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此言心痛牵引前后。阴邪僭于阳位。必用大剂以急救也。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分炮)蜀椒干姜(各一两)附子(半两)赤石脂(一两)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
    
    九痛丸
    治九种心疼。
    附子(三两炮)生野狼牙巴豆(去皮熬研如膏)干姜吴茱萸人参(各一两)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二气。落马坠车血疾等。
    皆主之。忌口如常法。(按痛虽有九。而心痛不离于寒。故以姜附为主。而降浊去风逐滞补虚次之。)


前一页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后一页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