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附妇人阴挺论
    阴挺证。坊刻外科论之颇详。大抵不外湿热下注为病。薜立斋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为主。以当归芦荟丸龙胆泻肝汤之类为辅。可谓高人一着。
    而究治无一效。何也。盖为前人温热二字误之也。予在籍时。医道颇许可于人。治疗三十七载。阅历不为不多。而阴挺证。从未一见。意者古人用心周到。不过得所闻而备其病名乎。迨辛酉以县令发直候补。公余之顷。时亦兼理斯道。方知直隶妇女。十中患此病者。约有三四。甚者突出一二寸。及三四寸。大如指。或大如拳。其形如蛇如瓜如香菌如虾蟆不一。或出血水不断。或干枯不润。或痛痒。或顽麻不一。以致经水渐闭。
    面黄食少。羸瘦咳嗽吐血。寒热往来。自汗盗汗。病成劳伤而死。轻者但觉阴中滞碍。
    而无其形。或有形亦不甚显。无甚痛害。若经水匀适。尚能生育。时医名之曰。又名吃血劳。所用之药。均无一效。或用刀割。一时稍愈。旋且更甚。余亦尝按前人之法而治之。亦未见效。未知何故。后读内经金匮千金等书。及各家秘藏等本。寻其言外之旨。而参以所见所闻。颇有所悟。因知此证南人不患。即偶有之。治亦易愈。北人常患。治皆罔效。自有其故。盖以南人之阴挺由于病变。书有其方。按法多效。北人之阴挺。由于气习。病象虽同。而病源则异。所以弗效。其云气习奈何。北俗日坐湿地。夜卧土炕。寒湿渐积。固不待言。男子劳动而散泄。妇人则静而常伏。至春夏以及长夏。湿得暑气之蒸。上腾有如蒸饭。妇女值经水之适来。血海空虚。虚则善受。
    且终日坐于湿地。而勤女红。土得人气而渐干。湿随人气以内入。即金匮胞门寒伤之义。
    更有甚者。长夏干土。得雨之后。则土中之虫。无不蠕动。一闻血腥之气。虫头上仰。
    嘘吸其气。虫为阴类。血为阴汁。以阴从阴。毒瓦斯并之。即为阴挺之病根。推而言之。
    即不坐湿地。凡妇女不用马桶。蹲于厕中而便溺。厕中为污秽幽隐之处。更多湿虫之潜伏。其毒瓦斯皆能随其血腥之气而上乘之也。余家山中。每见小儿坐于湿地。多患阴茎肿胀。或作痛痒。俗谓蚯蚓吹也。治者揭开鸭嘴含之。以鸭喜食蚓也。或以花椒白矾汤洗之。以椒能胜寒。矾能除湿也。知此。而阴挺之病根。更了如指掌矣。医者不察其由。
    止按成方以施治。无怪病日增剧。更有一种渔利之徒。以下水消肿攻毒之峻药。为丸内服。又以蟾酥硼砂芒硝麝香雄黄冰片阿魏白砒之类外敷。为害更烈。余所以不忍默然而坐视也。予于此证之初患者。以五苓散料。加蜀椒黄柏小茴附子沙参川芎红花之类。
    蜜丸。每服四钱。一日两服。外以花椒苦参苍术槐花煎汤。入芒硝熏洗。又以飞矾六两。
    铜绿四钱。五味子雄黄各五钱。桃仁一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重四钱。雄黄为衣。
    纳入阴中。奇效。或久而成劳。经水不利。以温经汤肾气丸主之。而龟版鳖甲蒺藜之类。随证出入加减。亦有愈者。笔楮难尽。惟于金匮妇人杂病及全部中。属词比事。得其一言一字。以启悟机。断无不可治之证矣。
    

[卷九\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续记
    傅廉访观察清河时。其弟南安寄来慎修(修园。又号慎修。)医两卷。东皋四书文八卷。披阅不倦。题句云。东皋制义慎修医。万顷汪洋孰望涯。辛酉余到直接补。叨识于牡牝元黄之外。此一时之盛事也。亦彼时之仅事也。日者。奉委赴热河。禀辞甫出。
    又传入署。曰。雅着数种。俱经抄录。详加评点。但集中阙妇人阴挺一证。此证北方最多。亦最险逆而难治。必不可阙。若到热河辨公。公余当续补之。予答以近日医过两人效获之故。差次繁冗之中。立论尚恐弗详。不如即于寓中走笔书之。书成呈阅。一阅一击节。又问曰。闻二十年前。患此者少。自此地种产甘薯。妇女食之。多生此疮。盖以疮形与甘薯相仿也。余曰、此亦想当然语。其实不然。甘薯始自闽省。俗名地瓜。性同山药。而甘味过之。闽自福清以南。及漳泉二府滨海处。以此作饭。终身不生他病。本草从新谓其补脾胃。驱湿热。养气血。长肌肉。海滨人多寿。皆食此物之故。今薯谱极赞其功。闽人治下痢。以白蜜同煮食之。甚效。妇人患赤白带。用此法亦效。可知其利湿热之功钜也。味甘属土。土能胜湿。可知其利湿之功尤钜也。鄙意以甘薯堪为阴挺病之专药。盖以阴挺之本。不离于湿。而此为探本之治。阴挺之形。突出如瓜。而此为象形之治。患此者。令其如法服药敷药之外。又以此物代饭。其效当必更远。观察曰善。
    请附于前着之后。以补千古之阙。并析一时之疑。洵大方便之一事。
    胃气下泄。(不从大便为失气。而从前)阴吹(出)而正喧。(谓其连续不绝。喧然存声。)此谷气之实(大便不通故)也。(以)膏发煎主之。(取其滋润以通大便。则气从大便而出。此通而彼塞矣。)
    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按千金云、太医尉史脱家婢黄病服此。胃中燥粪下便瘥。神验。
    徐忠可云、下泄与下陷不同。下陷为虚。下泄者气从阴门而泄出。故曰阴吹。吹者。
    气出而不能止也。
    尤在泾云、谷气实者。大便结而不通。是以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而乃别走旁窍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气自归矣。
    
    小儿疳虫蚀齿方
    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卷九\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附引牛痘法
    按婴儿之有痘患久矣。宋以来始有引痘一法。取痘苗吹入鼻孔。递入五脏。引毒以外出。可谓事捷而功钜矣。然犹不能操券而万全。则尽美而未尽善焉。粤东有种牛痘法。自岛夷传入。其法取牛痘以为苗。此盖考诸本草纲目见稀痘方。用白牛虱而有悟也。至其引法。则取手少阳之经穴。一曰消烁。一曰清冷渊。按古针刺法。用尖刀拨开皮膜。将痘浆点入。满浆脱痂。无不按其常期。亦永无再出之患。所以然者。痘毒秉于先天。深藏于肾。手少阳三焦有气无形。与足少阴之肾气相通。内经云、少阳主肾所生病。又云、少阳属肾是也。
    痘浆一从少阳经点入。即能直入肾经。引肾脏深藏之毒。还按手少阳之经穴而出。故痘出之数。适与拨点之数相符。而不别生枝节。且不用方药。而小儿之饮食嬉戏如常。真万不失一焉。此以视夫吹鼻之术。不更为尽美而尽善也哉。予莅任燕京。见是法而羡之。
    因又虑其术无由广。特笔之书。以附圣经之末。使传于天下后世。是亦区区保赤之婆心也夫。
    

[卷十] 杂疗方第二十三
    (按金匮自二十三卷至二十五卷。前贤断为后人所续。删之不使朱紫之混。确有卓识。然竟删之。恐嗜古者。有阙而不全之憾。不如姑存其说。以供参考。兹刻录其原文。
    不加一字注解。以分别之。)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柴胡(八分)白术(八分)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陈皮(五分)生姜(五分)桔梗(七分)以上冬三月柴胡稍多。
    柴胡陈皮大腹槟榔生姜桔梗枳实以上春三月比冬减白术。增枳实。
    柴胡白术大腹槟榔陈皮生姜桔梗枳实甘草以上夏三月比春多甘草。仍用白术。
    柴胡白术大腹槟榔陈皮生姜桔梗以上秋三月同冬三月。惟陈皮稍多。
    上各咀。分为三帖。一帖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帖分作三小帖。每小帖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
    
    长服诃黎勒丸方
    诃黎勒(三两)陈皮(三两)浓朴(三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
    大黄(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泥)干姜(二两)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贮之。莫令泄气。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
    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可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
    紫石英(十分)白石英(十分)赤石脂(十分)钟乳(十分)栝蒌根(十分)防风(十分)桔梗(十分)文蛤(十分)鬼臼(十分)太乙余粮(十分)干姜附子桂枝(去皮各四分)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救卒死方
    薤捣汁灌鼻中。
    
    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煎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角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煎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
    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瘥。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
    菖蒲屑内鼻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又方
    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麻黄(三两去节用)杏仁(去皮尖十七个)甘草(一两炙)上三味。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又方
    韭根(一把)乌梅(三七个)吴茱萸(半升炒)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患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当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而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朵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凡中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
    屈草带绕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及车缸以着人脐。令溺须得流去。此为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救溺死方
    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用灶灰埋之自活。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
    大黄(一两切候汤成下)绯帛(如手大烧灰)乱发(如鸡子大烧灰)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败蒲(一握三寸即蒲席也)桃仁(四十九个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节炙锉)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成。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
    先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须臾。通利数行。痛楚立瘥。利及浴水赤。勿怪。
    即瘀血也。
    


前一页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后一页 ◇ 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