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三阴总辨
    撰伤寒书者。每于三阴或热或寒之故。都模糊过去。即有传经直中之分。亦非仲景本旨。此处不明。何以临症。用陈鄙见。质诸高明。
    一、三阴。有阳经注入之邪。有本经自感之邪。注入之邪。则传变不一。阳主动也。自感之邪。则在本经。阴主静也。
    邵评∶传经自受。是邪入三阴之两大法门。
    一、三阴。世都以传经直中分两门。传经悉指为热。直中悉指为寒。此说似是而实有未尽者。夫传经。即邪从三阳经传入。直中。即本经自受之风寒也。盖邪之传入三阴。热症固多。而寒症亦间有。本经中寒。固无热症。而中风亦能发热。未可以此分寒热了之。其症细述于左。
    邵评∶不可以传经自受。分其寒热者。以阴经寒邪。不能发热。阴经风邪。亦有发热也。
    一、邪从阳经注入三阴。则或为热症。或为寒症。如邪入太阳。先作郁热。以次传入阴经。则为热症。或邪在太阳。不及郁热。即入少阴。而现少阴形证。则为寒症。或太阳之邪。即入少阴。
    而仍带太阳标病。则为先寒后热之症。或太阳之邪。不传阳明少阳。便入三阴。随其人之体质虚实。
    脏腑寒热。则从阴化为寒症。从阳化为热症。或风温之邪。从三阳入阴经。则无不为热症。凡三阴篇内。所称转属阳明。而用承气等汤。皆阳经传入之热症也。
    邵评∶邪入三阴。或寒或热之故。分别详明。
    一、三阴自受之邪。各有中风中寒之症。三阴中风。则能发热。以风属阳邪故也。三阴中寒。则不能发热。以寒属阴邪故也。即少阴有反热之症。亦必带太阳标病而然。后人但知传入三阴为伤寒。不知三阴自感。亦伤寒也。故于本经中风发热。便误认为传经标病。以本脏中寒无热。即指为直中阴症。讵知桂枝汤为表之里药。固能兼治三阴自感之风邪。
    而理中四逆等汤。本治三阴自感之寒邪也耶。盖风寒六气之伤人。或入于阳。或入于阴。原无一定。
    但值何经之虚而治之。不得专以太阳为受邪之始也。故三阴固有阳经注入之症。亦有本经自感之症。均属伤寒。不必另立名目也。兹于三阴经中无直中之条。非略也。正不敢蛇足耳。
    邵评∶三阴自受寒邪。不能发热。三阴自受风邪。亦能发热。不可因其有热。误认为阳经传入之热症也。
    惟三阴自受风邪。宜桂枝汤和表。自受寒邪。用理中四逆温里。
    一、三阴自受之邪。论中有可历指而见者。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太阴中风也。如太阴病。腹满而吐。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太阴中寒之症也。如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此即少阴中风欲愈之脉也。至于少阴中寒。宜汗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当温者。附子四逆等汤是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此即厥阴中风欲愈之脉也。厥阴中寒。即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是也。阅少阴厥阴篇内。止有中风欲愈之脉。并无未愈之证治者。必有阙文也。
    邵评∶此论三阴自受风寒脉症治法。分别精细。
    一、三阴篇内。惟少阴有大承气急下三症。而太阴厥阴篇内。并无承气之条。奈何后人反称邪在厥阴。三承气选用。夫承气。本阳明胃药。少阴用承气者。盖因肾水一亏。胃土燥实。病已转属阳明。故急下以存阴液。仲景述厥阴病云。下之利不止。此厥阴忌下之明戒也。焉有邪在厥阴。
    反用承气之理。圣训具在。是非自见。
    邵评∶论三阴热邪结实。可用承气攻下之法。否则切不可用之理。分别甚精。
    

[卷二] 太阴总要述古
    
    理中汤。桂枝汤。五苓散。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三物白散。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卷二] 太阴本病述古
    腹满。腹痛。发黄。吐利。
    太阴湿土所主。仲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等症。为太阴病。乃湿土自病。非阳经注入之症也。其脉必沉而细。无论外受寒邪。内伤生冷。总以温中散寒为主。理中汤主之。
    邵评∶太阴受邪有二端。一因外受风寒。一因内伤冷食。与他经不同也。自受寒邪。治宜温中。
    若太阴中风。其脉尺寸俱浮。其症四肢烦疼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其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也。
    太阴腹满而痛。自利不渴者。因于寒。咽干而渴者。因于热。因于寒。湿土自病。宜理中温之。因于热。
    病必关于阳明。或暴烦下利。或发黄便硬。此脾家热。即属胃家之热。为转属阳明之症。宜从阳明治。
    邵评∶同是满痛自利。着眼渴与不渴。不渴自受寒邪。故宜温。渴是阳经热邪传入太阴。脾胃相连。
    故病关阳明。太阴热邪转属胃腑。故可从阳明治。此太阴满痛自利。以渴不渴辨寒热。最为要诀。
    伤寒脉浮而缓。身不发热。手足自温者。太阴也。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盖寒湿伤于肌肉。不能外越皮肤。故发黄。若小便利。则湿气下输膀胱。便不发黄。设小水不利。
    当用五苓散利之。若寒湿伤于太阴之表。可从小便而出。若湿热伤于太阴之里。又当从大便而出。故至七八日。暴烦下利。虽日十余行。不必治之。以脾家实。所积腐秽。行尽自止矣。盖不须温。亦不须下也。
    邵评∶太阴热邪暴烦。是里阳陡发。下利虽多。正是脾家秽积之去路。去尽则自止。此条是太阴湿热。
    故脉浮缓。治当利小便。若七八日暴烦下利。有阳气来复。脾家所有积秽。下尽自止。不须用温与下也。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四逆辈。
    邵评∶太阴自受寒邪。气机下注。故有下利之兆。自利因于寒湿。故不渴。治当温脏祛寒。
    恶寒脉微而复利。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邵评∶恶寒而脉微下利。阳虚而阴胜也。此为阴寒下利。用四逆汤温里。人参补虚。最为精当。
    下利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脾气虚。而邪气盛故也。
    太阴腹满时痛。误下之。胸下结硬。而成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与三白小陷胸汤。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如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三白小陷胸汤即三物白散)邵评∶腹满时痛。太阴寒邪。误与寒药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不同。
    故用温通一法。无热症者。不四肢烦疼也。
    若太阳误下。续得自利。脉弱腹满而痛。此太阳之热邪。陷于太阴之里也。腹满时痛为虚。宜桂枝加芍药汤。腹满大痛为实。宜桂枝加大黄汤。然脉弱。则胃气亦弱。故云。设当用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邵评∶下利为太阴本症。自利因脾实。秽尽则愈。自利因脏寒者。四逆辈温之。此自利因太阳误下。
    而邪入太阴。则腹满时痛。当加芍药。大实痛者。当加大黄矣。然下后脉弱。则胃气亦弱。当小其制而减用之。虽然。下利腹痛。热邪为患。故用芍药。若阴寒腹痛。非芍药所宜。仲景与大黄并提。勿得轻视。
    若误下太阳。热邪陷入太阴。是阳经注入之症。分虚实治之。
    


前一页 ◇ 少阳厥阴
后一页 ◇ 腹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