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少阳总要述古
    
    小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柴胡去参夏加桂枝蒌根汤。小建中汤。黄连汤。
    

[卷一] 少阳本病述古
    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满痛呕。
    按少阳属半表半里。故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一经主病。盖胆属木。而少阳为相火。此皆木火上炎之证。已该伤寒杂症而言。阅少阳篇内。或言伤寒。或言中风。或言并病。或言转属。本无一定。
    若执定从太阳阳明传入。不啻痴人说梦矣。
    凡遇伤寒初起头痛发热。而脉弦细者。此少阳初感寒邪。故头痛发热与太阳同。
    而脉则现少阳本象也。少阳少血多火。虽有表邪。不可发汗。当以小柴胡汤和之。
    若发热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此少阳中风也。盖少阳属木火。风中其经。亦同气相感。风动火炎。
    故见症如此。耳目为表之里。胸中为里之表。亦当用小柴胡汤和之。
    若头痛胸满。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脉浮而弦。自下利者。此太阳少阳合病也。缘热邪入少阳之里。
    胆移热于脾。故下利。黄芩汤主之。其邪不在半表。而在半里。故不用柴胡而主黄芩。呕加半夏、生姜。治痰饮也。
    伤寒汗出不解。十余日。结热在里。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复往来寒热者。大柴胡汤主之。此热邪从少阳而结于阳明。故合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桂枝症)胁下满。(柴胡症)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按此是太阳少阳并病。当用小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蒌根两解之。
    阳明病发潮热。(阳明)大便溏。小便自可。(胃未实)胸胁满者。(少阳)小柴胡汤主之。按此阳明少阳合病。因胃家未实。故从少阳胸胁满一症。即用小柴胡和之。使热邪从少阳而解。不复入阳明矣。
    阳明病。不大便。胸下硬满而呕。(尚在少阳部位)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按白苔。属痰饮溢于上焦。与小柴胡。则痰饮化而津液行。胃气一和。则上焦仍得汗出而解矣。
    邵评∶若痰饮溢于上中焦。症见少阳阳明。可用柴胡温胆汤。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按尺寸俱弦。为少阳受病。
    今阳涩阴弦。是寒邪伤于厥阴也。腹中为厥阴部位。故急痛。先用小建中。所以平肝散寒也。未瘥。
    仍用柴胡者。使邪引出少阳而解也。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寒热相持于内。故用姜连以和里。胃中寒邪尚可外达。故用桂枝以和表。此仍不离少阳之和法。亦可兼治厥阴寒热呕逆。
    邵评∶因上热下寒。格拒中宫。故腹痛而呕吐。用黄连汤开痞而和上下也。且黄连汤与小柴胡汤。
    俱是枢机之剂。而为和法。小柴胡和其表里。黄连汤和其上下。同一和法。而有横直之不同也。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口苦咽干
    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皆胆火内盛。上走空窍而然。不拘伤寒杂症。以少阳相火治之。柴芩、栀子、丹皮之类。
    邵评∶此症是胆火上升。不拘伤寒杂病。皆当清其相火。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目眩
    眩。头旋目花也。在少阳。为木火上炎。凡钩藤、天麻、池菊等。均属熄风妙品。宜加入之。
    汗吐下后。属虚无疑。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耳聋
    少阳中风。则耳聋无闻。厥阴荣卫不通。耳聋囊缩者死。凡伤寒温疫。耳聋为常例。然以此可察病之重轻。其耳渐醒。其病渐退。其聋渐甚。其病渐进。
    按金鉴云。目眩耳聋。少阳本病。病退自复。若三法后。目眩兼神昏语乱者。乃神散气脱之候。不治。若误发湿温之汗。以致耳聋不能言语者。名重。死证也。
    邵评∶以耳聋察病之轻重。验其精气之伤与不伤也。惟瘟疫耳聋。不关少阳。治不同例。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往来寒热
    少阳有往来寒热。寒已而热作。热已而寒起。相因不已是也。为少阳主证。小柴胡汤。
    邵评∶邪与阳争则寒。与阴争则热。在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少阳在半表半里。故为主症。
    太阳有如疟寒热。寒热无休止之常。日三五发。谓之如疟。此太阳未尽之表邪也。
    无汗。宜麻桂各半汤。有汗。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若寒热有作止之常。一日一次。或间日一次。谓之疟。不得概以小柴胡治之。(参金鉴)邵评∶太阳表邪未尽。不可不汗。故用此三方。然亦不可过汗。故用此二方微汗之。
    按往来寒热。虽为少阳本病。而所因有三。如少阳自受寒邪。阴气郁遏。初则不能发热恶寒。至五六日。郁热内发。与寒邪相争。则为往来寒热。一也。或太阳受寒。过五六日。余邪转属少阳。而为往来寒热。二也。或少阳自受风邪。即为往来寒热。三也。不得执定从太阳传来。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此皆少阳本病也。或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此皆少阳或有之证也。总以小柴胡汤主之。其或有之证。治法悉在本方加减内。须细阅之。(参来苏集)邵评∶少阳在半表半里。为枢机之经。偏寒偏热。本无一定。故多或然之症。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胸胁满痛
    邪气传里。必先自胸而胁。以次经心腹而入胃也。是以胸满多带表症。胁满多带半表半里。故胸中窒。
    栀子豉汤。以吐虚烦。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瓜蒂散。以吐实痰。作表症治。若胸满痛及胁。
    为少阳症。小柴胡汤。(参准绳)按金鉴云。脉浮。惟胸满而不及胁者。仍属太阳表分也。宜麻黄汤。
    因胸及胁而皆满者。属少阳经。宜小柴胡汤。若十余日不解。胸胁满而兼干呕潮热者。是少阳兼阳明也。宜大柴胡加芒硝两解之。若表已解。心下及腹。引胁满硬而痛。干呕。小便不利者。是停饮内实也。宜十枣汤攻之。
    邵评∶胸胁满痛。有表里病因之不同。当分经辨症施治。惟伏暑湿温胁痛。寒热如疟。不可误作柴胡证。以香附、旋复花、苏子、广皮、半夏、茯苓、米仁。治腹满。加川朴。痛甚。加降香。久不解。间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为末。神曲糊丸。)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邪在半表半里。多呕。故呕属少阳。然六经皆有呕症。各照本经治之。
    邵评∶呕属少阳。以木火上升犯胃。胃逆不降而呕也。然六经皆有呕症。故分别治之。
    按金鉴云。表邪入里。里气拒格。上逆作呕。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主之。若表邪不解而呕。属太阳。宜柴桂汤。若食谷欲呕。属阳明中寒。宜吴茱萸汤。呕吐涎沫。属厥阴。
    亦宜吴茱萸汤。呕吐蛔。乌梅丸。呕而饮。饮而呕。相因不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邵评∶呕有多因。宜分经辨症为治。临症时切须细审。
    

[卷一] 少阳新法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必病热。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故凡肾虚多欲之人。寒邪乘间而伏于少阴。久则寒化为热。至春阳气升发。新邪引动而发于少阳者。为温病。至夏阳气大泄。新邪外触而发于阳明者。为热病。
    邵评∶冬令闭藏。邪不外发。春夏阳气泄越。而病温热。温病发出之途由少阳。热病发出之途由阳明。但有伏气所发。受而即发两种。极宜分辨。
    然温热之症。四时俱有。有伏气内发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发者是也。有时邪外触而病者。如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感其气而即病者是也。辨症之法。凡见纯热无寒而口渴者。即是温热。非伤寒也。但看舌苔白黄而燥者。乃阳明见象。纯红而燥者。乃少阳见象。阳明宜存肺胃之津。少阳宜顾肝肾之液。前阳明新法。已陈温热之概。兹专以少阳温病为主。而兼以手三阴为治焉。
    邵评∶纯热无寒而口渴。伏气所发温热则然也。若受而即发之病。邪遏肺气。初起必微寒。而后发热不已。须分辨之。若苔燥。是温热病之的据。
    凡人腠理疏豁。风温之邪。即能直入少阳。以少阳属木火。同气相感也。或由其人素有伏邪。因风寒外触。其邪直从内发。而出于少阳者。亦温病也。其症初起。或见微寒。即发热不已。
    口苦目赤。胁痛胸满。渴而欲呕。脉来弦滑而数。舌苔白兼边红。或淡红色。此邪初发于少阳也。宜柴、芩、栀、丹、翘、薄清解之。至四五日。舌苔纯红起刺。烦躁不宁。六七日。耳聋颧红。神昏。谵语。或汗出不解。或疹透于胸前。此时木火大炽。营分血热已极。大忌风药劫液。宜用鲜生地一二两。犀角、连翘、黄芩、薄荷、丹皮、黑栀、钩藤、银花之属。以清胆腑之热。兼解营分之邪。热毒自解矣。(少阳兼营热)如见目赤面红。神呆不语。舌如芒刺。或见紫色。此包络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鲜地、钩丁、连翘、川连、菖蒲、丹皮、黑栀、银花等解之。芒刺一退。即当水中养木。寒凉不可过分。宜六味甘露等汤加减。(少阳兼包络火)邵评∶滋肾阴。清胃热。以生津液。乃少阳兼心包络正法。
    如初起即见舌苔鲜红。神昏谵语。烦躁不宁者。此温邪上乘包络也。防发丹疹。切忌升、葛、荆、防。宜犀角、连翘、钩丁、薄荷、丹皮、川斛、菖蒲、天竺黄、淡竹叶、人中黄、净银花之类。以解包络营分之热。则毒透而神清矣。(温邪上乘包络)如舌苔红中兼白色。症见谵语咳嗽者。此风温入于心肺两经也。宜透营分之热。
    兼泄气分之邪。当用羚羊角、连翘、薄荷、黄芩、象贝、杏仁、蒌皮、丹皮、元参、栀子之类。
    次用梨汁、蔗浆、金斛、麦冬、花粉、粉参之类。以养肺胃之阴。(温邪入心肺两经)邵评∶温邪入心肺。以存阴化热为正治。
    如疹已透之后。依然神昏谵语。目睛微定。舌色鲜红者。此热痰乘于包络也。宜犀角尖、鲜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丁、丹皮、淡竹叶、竹茹、辰砂之类。以开热痰。
    神自清矣。火清毒解之后。如见虚烦呕恶。惊悸不寐。只用温胆汤和之。(热痰乘包络)邵评∶包络热痰。由包络之热已化。而痰邪留伏胃中。治以涤痰和胃。
    如火邪既退之后。身体不能转侧。而兼胁痛者。此必有入络之痰也。宜天虫、全蝎、钩藤、桂枝、栝蒌、泽兰、竹沥、姜汁之类追之。(痰入络中)如疹已透。而热邪未退。舌绛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此热结小肠所致。夫小肠结。则火邪逆乘心包。故神昏。急用导赤散。加川连、连翘、赤小豆、栀子等。以清小肠之热。则便利而神清矣。(小肠热结以上诸症皆温邪为病故入少阳新法内)邵评∶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火腑。邪热内结小肠。而逆乘心包。是腑病及脏也。用苦味清火。先入心。且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也。
    


前一页 ◇ 阳明少阴
后一页 ◇ 少阳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