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伤寒变症] 烦躁
    (合参准绳金鉴来苏集)金鉴云。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烦扰于内。躁动于外也。
    邵评∶躁则身体扰动。有形可见。旁人知之。烦则心中懊。外无见象。惟病患自知。故烦扰于内而病轻。躁动于外而病重。
    独烦不躁者。属热。独躁不烦者。属寒。烦躁同见。在太阳属热。在少阴属寒。
    邵评∶烦为阳而出于心。躁属阴而出于肾。
    烦主心。躁主肾。烦属阳。躁属阴。
    烦者心中烦乱不宁。欲起不安。欲睡不稳之状。即反复颠倒。心中懊之证也。
    邵评∶邪火内扰则烦。脘中愦愦无奈。懊恼难过。欲吐不得吐。欲眠不得眠。心烦意乱。不能自主。病患自知其苦。外无形象可见也。
    如火踞心包。上焦不清而烦者。左寸脉必躁动。舌燥尖红。当以栀子豉汤。加川连、翘心、淡竹叶、钩藤钩之类主之。
    邵评∶火热从肺卫而传心包。邪在上焦清虚之部。故烦乱不安。左寸主心包脉位。邪盛则躁动。舌燥尖红。邪火伏于膈间。逼近心包。而津液受灼也。用栀子豉汤以除膈间之邪。加味以清心包之火。此治邪伏膈中。火逼心包而烦之正法。
    大汗后虚烦者。竹叶石膏汤主之。兼痰者。温胆汤加减。
    邵评∶汗后正虚。邪火留伏。故心虚烦。用此汤养正生津。而化邪热。若兼有痰者。
    涤痰化邪。此治汗后正虚。邪伏而烦之正法。
    虚烦不得眠。脉虚细。宜养心。十味温胆汤及酸枣仁汤之类。
    邵评∶病后心虚气弱。痰热留伏胆经。故虚烦不得眠。治以养正清心。宣泄肝胆痰热伏邪。此方治心虚气弱。痰火留伏肝胆而烦之正法。
    有表证。不得汗而烦者。取汗即愈。若不得汗。心中烦闷不安。恐有痧疹。须细察之。以上五条论烦。
    邵评∶表有邪而不得汗。气郁而烦闷。汗出则气通。邪达而烦愈。如发汗而不得汗。
    心中烦闷转增者。此邪伏不宣。欲发痧疹之兆。当留心细察之。
    躁者。身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坐卧水中。此阴极发躁。为外热内寒。
    病属少阴。其舌不拘何色。必胖大娇嫩。其脉必细数躁动。或洪大而空。或手足厥冷。六脉沉微。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汤冷服。不若八味饮或参附熟地浓煎冷服。
    邵评∶阴火上浮则躁。其症倏起倏卧。一刻不安。扬手掷足。揭去衣被。躁扰不宁。
    烦乱如狂。此等形症。旁人皆得见之。非比心烦之不外显也。此阴寒极盛。阳不附阴而上越。阴火外浮。真元欲脱之兆。病在少阴。故躁属于肾也。此阴盛格阳。
    阳浮欲散。故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方以回阳。冷服以开其拒格。令人阴亦不充。
    故宜六味滋阴。桂附回阳。此治阴盛格阳。虚阳浮越而发躁之正法。
    若少阴烦躁同见。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脉细而数。手足微厥。躁扰不宁者。又当滋少阴之阴。左归固本之类主之。
    邵评∶此水亏火旺。水不得制火而烦躁。较上条阴盛格阳阴极发躁之症似轻。
    上条滋阴回阳。此是壮水制火。
    凡心烦懊不得眠。不与躁同见者。均非虚寒。当作热治。大便不秘者。只以栀子豉汤、竹叶石膏汤、温胆汤主治。无论三法前。三法后。皆可用也。
    邵评∶但烦而不躁。懊不眠。此是阳经热邪。而非虚寒症也。若大便不秘。其邪热在于膈间。未入胃腑。宜清上中二焦无形之热。邪清则烦自止矣。此治阳经热邪但烦不躁之正法。
    若烦躁同见。太阳有不得汗出而烦躁。大青龙症是也。少阴有吐利手足厥冷之烦躁。四逆辈症是也。又有误下复汗之烦躁。昼不得眠。夜则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是也。
    邵评∶太阳风寒。表间无汗。阳热内扰而烦躁。此阳盛也。大青龙、麻桂以发汗。石膏以清热除烦也。若少阴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而烦躁。此阴虚阳浮。不相交恋。欲外亡也。四逆以回阳。参苓以滋阴。下后复汗。汗出而里阳将脱。故烦躁也。昼不得眠。阳虚而邪据也。夜则安静、阴不虚也。独任干姜、附子二味。以急回其阳。可知烦躁同见。有阳经阴经之各殊。虚实表里之不同。
    若独躁不烦。而同三阴症见。便是阴寒之躁。宜四逆理中等汤主治。然烦躁见于三阳者多生。见于三阴者多死。
    邵评∶躁本属阴。独躁不烦。且同三阴症见。是纯阴无阳之候。非大剂温中扶阳不可。若烦躁见于三阳。阳经热实。邪退自安。故多生。见于三阴。阴竭阳浮散脱之象。故多死。
    

[卷三\伤寒变症] 停饮(述古)
    饮。即水也。伤寒停饮症最多。每见于太阳少阴。临症者都忽此。因备述之以便查阅。
    如太阳中风。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水停于胸中。故水入不能容也。
    邵评∶太阳中风。表未解也。渴则风热而传里。渴欲饮水。水气不行。而反上逆。则吐。是为水逆。必其人素有水气。邪水内结。用五苓散导水泄热。的是正法。
    又评∶水逆者。其人必素有水气。中宫之阳气不宣。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外输元府而为汗。又不上输于口舌而渴饮。亦不下输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水逆所由名也。
    如误下之。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此治痞而痞不解。反渴。亦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水停心下。则津液不得上升。故渴。
    邵评∶下后成痞。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心下有水气。饮邪内蓄。热结膀胱。气不输化。因反上逆。故见渴而躁烦。小便不利等症。与五苓散利水泄热。使小便利。则痞与消渴俱止矣。
    如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此小便不利。渴而能消水者。水蓄膀胱也。脉浮身热。病在太阳也。故用五苓微汗以利水则愈。
    邵评∶脉浮微热。表未尽除也。渴而消水。小便反不利。是水气与热邪内结膀胱而未散也。与五苓散导水泄热。内有桂枝。兼治其表。而微汗之。盖此小便不利。
    渴而能消水者。水蓄膀胱也。脉浮身热。病在太阳也。故用五苓微汗以利水。则愈。
    凡服五苓。多饮暖水取汗者。欲其散达营卫。表里俱解也。
    邵评∶暖水可多服。则水逆者是冷水。水能制火而润土。水土合和。则气化流通。
    同五苓散解表泄热。而病自愈也。然水亦不可恣饮。少少与之。胃和则愈。如多饮。必致水气为患。而有悸喘等病矣。
    太阳中风。其人汗出。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恶寒者。此表解。内有蓄水也。十枣汤攻之。(以上诸条皆太阳热邪停水)邵评∶此外中风邪。内有悬饮之症。其人汗出头痛。似乎表症。然不恶寒发热。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胁下而痛。干呕短气等症。是表邪已解。心下之水气湿热泛溢。上攻于脑。而头痛汗出也。既知其表之风邪已解。而里之水气淫溢。用十枣汤攻其饮而下其气。此治悬饮内踞。水荡三焦之正法。然必审其表邪已解。然后可攻其饮。
    太阳伤寒。表不解。发热无汗。干呕而咳。或渴。或利。或喘。或小便不利者。此心下有水气也。宜小青龙汤。外散寒邪。内散寒饮。
    邵评∶发热无汗。是表不解。干呕而咳。是水气为患。饮寒相抟。逆于肺胃之间也。
    饮之为病。随气升降。水气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喘或噎。留而不行。则小便不利。表寒与水饮。内外合邪。用小青龙汤。以两解表里之邪。立加减法。以治或然之症也。
    如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小青龙汤已。反渴者。此寒饮去也。
    邵评∶内饮外寒。相得不解。水气射肺。为咳而微喘。水气上升。是以不渴。服小青龙已。而反渴者。水气内散。寒邪亦外散也。
    解肌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此有水气在心下也。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小便利则愈。
    邵评∶头项强痛。发热无汗。表未解也。心下满。微痛。饮在里也。此表邪与水饮凝结不解。病根在心下。而病机在膀胱。当察其小便。若小便利。病为在表。仍当发汗。若小便不利。病为在里。是太阳之本病。非桂枝未罢也。故去桂枝而加苓术。不欲散邪于表。故但饮逐于里。饮去。则表邪亦解矣。因此水结中焦。只可利而不可散。病不在表。而去桂枝。加苓术者。所以利小便而燥停水也。
    此症头痛发热。表症仍在。若小便利。须发汗。今小便不利。病在太阳之里。法当利水。去桂枝者。因无汗也。不用峻药利水者。因汗下之后也。(以上皆太阳寒邪停水)邵评∶此着眼小便不利。虽有表症。但利水而不兼散。与小青龙五苓散不同法。
    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阳之表里症悉除。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如少阴病。当欲寐。至七八日。反心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邪上扰也。下利而渴。咳呕。
    小便不利者。是水饮停蓄也。宜猪苓汤以利水去热。此少阴阳邪停水。
    邵评∶少阴病本欲寐。至七八日心烦不得眠。是邪热耗阴。挟心火而上扰也。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之故。咳呕烦渴者。是肾水不升。而心火不降也。小便不利者。水饮邪热蓄于下焦也。故用猪苓汤。利水滋阴。而升津液。斯上焦如雾而咳渴除。中焦如呕而烦呕静。下焦如渎而利自止矣。此治少阴阳邪停水之正法。
    如少阴病。至四五日。四肢沉重疼痛。腹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也。真武汤主之。温中以消阴水。必少阴阴邪停水。
    邵评∶此少阴寒邪。阳微而气不化。水积下焦。小便不利。是病根。腹痛下利。四肢重痛。皆水气为患。因小便不利所致。用真武汤。壮肾阳而消阴水也。
    王晋三先生曰。小青龙。治动而逆上之水。五苓散治静而不行之水。十枣汤。大陷胸丸。治中焦之水。泻之于内也。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治下焦之水。引而竭之也。十枣汤治弥漫之水。大陷胸治痞满之水。真武汤。治沉着之水。小青龙。入太阳治阳水。功兼外散。真武汤入少阴治阴水。功专下渗。小青龙。治寒邪未解之水。故温以汗之。十枣汤治阳邪未解之水。故引而竭之。
    邵评∶治水之方。有寒热表里利散之不同。医者必须辨明。
    


前一页 ◇ 霹雳汤
后一页 ◇ 心下悸(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