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太阳篇
    (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症。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有虚邪实邪之辨。
    脉缓。自汗恶风。为虚邪。宜桂枝汤。如八九日过经不解。如疟状。面热。身痒。以其不得小汗故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因前此未汗。不得不发其汗。因日数颇久。故小发其汗。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形如疟。日再发者。以余邪未尽故也。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大汗之后。不得再行大汗之法。而余邪未尽。不得不从汗而竭之。但药品宜轻耳。
    脉浮紧。无汗恶寒。为实邪。宜麻黄汤。如无汗烦躁者。加石膏姜枣。名大青龙汤。如干呕而咳。去杏仁。加五味干姜半夏细辛芍药。名为小青龙汤。此二汤。即麻黄汤之加减。总不出麻黄汤之范围。
    此二法。治表中之表也。
    何谓太阳腑症。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太阳病。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症。宜五苓散。
    太阳病。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症。宜桃仁承气汤。
    此二法。治表中之里也。
    何谓太阳变症。曰。汗下失宜。从阴从阳之不一也。
    不应下而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疼痛。宜四逆汤。以救清谷之里。又以桂枝汤。以救身疼痛之表。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动其荣血。而卫邪反内伏。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以上言汗下太过。伤正而虚其阳。阳虚则从少阴阴化之症多。以太阳少阴为表里也。
    阳盛于内。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大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为里症。头痛发热。为表症。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与承气汤。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与大承气汤。脉虚者。宜发汗。与桂枝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停者沉滞不起也。阴阳者尺寸也。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而解。
    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按此脉微。即上文脉停也。
    以上言汗下失宜。热炽而伤其阴。阴伤则从阳明阳化之症多。以太阳阳明递相传也。
    何谓发汗利水为治太阳两大门。曰。邪伤太阳。病在寒水之经。驱其水气以外出则为汗。逐其水气以下出。后为黄涎蓄水。前为小便长。
    太阳为寒水之经。邪之初伤。必须发汗。麻黄汤发皮肤之汗。桂枝汤发经络之汗。葛根汤发肌肉之汗。
    小青龙汤发心下之汗。大青龙汤发其内扰胸中之阳气而为汗。此发汗之五法也。
    若汗之而不能尽者。则为水。水在心下。干呕而咳。宜小青龙汤。发热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五苓散。汗后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病势虽在腹中。而病根犹在心下。宜生姜泻心汤。此水气在上焦。在上者。汗而散之也。若妄下之后。自心上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水与气所结)脉迟。名大结胸。宜大陷胸汤。若项亦强。如柔之状。宜大陷胸丸。盖病势连于下者主以汤。病势连于上者主以丸是也。若其结止在心下。按之始痛。脉浮滑。名小结胸。邪气尚在脉络。宜小陷胸汤。
    若无热症。名寒实结胸。宜三物白散。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三焦升降之气。
    阻格难通。宜十枣汤。此水气在中焦。中满。泻之于内也。若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因膀胱之水不行。营卫不调。不能作汗。宜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是水气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曰。太阳从本从标。又曰。
    太阳为开。又热病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又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主一身之表。六经中最外一层。故表病俱属太阳。但有表中之表。病在肌腠则有汗。宜桂枝汤。病在肤表则无汗。宜麻黄汤。两法用之得当。一剂可愈。又有脉微恶寒。面色反有热色而身痒。是邪欲出而未得遽出。必得小汗而解。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又有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形如疟。日再发。是肌病兼见表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是二方。即上两法之佐也。然二方能治肌腠肤表之病。不能治经输之病。
    太阳之经输在背。内经云。邪入于输。腰背乃强。论中以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用葛根汤。项背强KTKT。
    反汗出恶风。用桂枝加葛根汤。二方亦上两法之佐也。但两法俱是太阳本寒之症。故方中取用辛热之品。若太阳标热之自汗症。不得径用桂枝汤。宜用芍药甘草汤。以各症与桂枝症无异。惟脚挛急独异。是太阳之标热合少阴之本热之病也。无汗症。不得用麻黄汤。宜用麻杏甘膏汤。以各症与麻黄证相似。惟初起口渴发热而无恶寒。或发汗已身灼热不似。论虽另别为温病风温之证。然节首冠以太阳病三字。盖指太阳之标热而言。明明为一隅之举。不读内经。不能解也。其云桂枝二越婢一汤。为标内陷于里阴而化热。故热多寒少。而脉微弱。论曰无阳。言无在表之阳也。论曰不可发汗。言不可发太阳之表汗也。故用此汤。直从里阴而外越之也。此又可借用为上两法之佐也。
    然太阳为表而亦有里。膀胱即太阳之里也。如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不宜取汗。
    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令小便利则愈。又有发汗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之症。又有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为表症。渴欲饮水为里症。论名曰表里症。水入则吐。论名曰水逆证。两证俱宜五苓散。多饮暖水以出汗。此表中里症之治法也。至若大青龙汤。因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为麻黄证之重者而设。小青龙汤。因表不解。水停心下而咳噎。变大青龙汤之大寒大散。而为发汗利水之剂。即是麻黄汤之加减。总不出麻黄汤之范围。即若桂枝去芍药汤。因桂枝症误下。脉促胸满而设。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又因前症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而设。桂枝加附子汤。因发汗太过。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而设。此因大汗以亡阳。因亡阳以脱液。取附子以固少阴之阳。固阳即所以止汗救液也。推之汗后。病已解复烦。及桂枝症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刺风池风府。却再与桂枝汤则愈。其用甚广。总不出于桂枝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八个字之外。须知太阳治法。不外桂枝麻黄二汤。服麻黄汤之后。复有再服桂枝汤之法。服桂枝汤之后。并无再服麻黄汤之法。更须知太阳为寒水之经。病本寒者较多。病标热者较少。若标本兼病。亦以热多寒少为欲愈。治伤寒者当知所重矣。此论太阳病。以桂枝麻黄二汤为主。一线到底。千古注家。无此明晰。外此亦即二汤之更进一步。非离乎二汤之外而立法也。
    太阳主一身最外一层。邪从外来。须要驱之使出。服上二汤。尚不能出。或留本经。或侵他经。必藉少阳之枢转以达太阳之气而外出也。故小柴胡汤。为太阳篇之要剂。今人不知。擅改为少阳主方。失之远矣。故无论桂枝证麻黄证。若值三日。九日。十五日。少阳主气之期。必藉其枢转而出。或又见往来寒热。
    枢不转。现出开阖不利之象。胸胁苦满。胸乃太阳出入之部。胁为少阳所主之枢。默默不欲食。心烦。默默必神机内郁。而心烦喜呕不欲食。必胃气不和而喜呕。呕则逆气少疏。故喜也。或涉于心而不涉于胃。则胸中烦而不呕。或涉于阳明之燥气。则渴。或涉于太阴之脾气。则腹中痛。或涉于厥阴之肝气。则胁下痞硬。或涉于少阴之肾气。则心下悸而小便不利。或太阳藉少阳之枢转已有向外之势。则不渴身有微热。或涉于太阴之肺气。则咳者。皆以小柴胡为主。而随其或然之证。加减而治之。若太阳病过经不解。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与大柴胡汤下之。以平其胃则愈。凡太阳篇有柴胡之方。或因其病象有从枢欲达之意。而以柴胡达之。抑因其久郁未解之邪。而以柴胡可以从枢达之。
    无非乘机利导之法。亦即麻黄桂枝二汤进一步之佐也。
    推而言之。太阳之气外行于胸膈。不能外而病于内。实则为大小陷胸汤证。虚则为诸泻心汤证。且太阳之气。上行而至于头。下行而归于腹。不能上而病于下。从背而下结于胞室。则为桃仁承气汤证。从胸而下瘀于胞室。则为抵当汤证。何莫非桂枝麻黄二汤应用不用。或用之失法所致哉。盖太阳经正治法。不过二十余条而已。其他则皆权变法。斡旋法也。假使治伤寒者。审其脉之或缓或紧。辨其症之有汗无汗。则从而汗之解之。如桂枝麻黄等法。则邪却而病除矣。其或合阳明。或合少阳。或合三阳者。
    则从而解之清之。如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葛根加半夏汤治合病不下利而但呕者。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而自利。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合病而呕者。如白虎汤治三阳合病。其云腹满者。为阳明经热合于前也。其云身重者。为太阳经热合于后也。其云难以转侧者。为少阳经热合于侧也。其云口不仁而面垢者。热合少阳之腑也。其云谵语者。热合阳明之腑也。其云遗尿者。热合太阳之腑也。
    既审其为三阳之合。又必得自汗出之的证。而后用白虎汤之的方。斯邪分而病解。此为正治之法。
    顾人气体有虚实之殊。脏腑有阴阳之异。或素有痰饮痞气。以及咽燥淋疮汗衄之疾。或适当房室金刃产后亡血之余。是虽同为伤寒之候。不得竟用麻桂之法矣。于是有旋覆代赭石汤。治伤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之症。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吐下后邪解。而为饮发之证。金匮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云。其人振振身。剧者必有伏饮。其云发汗则动经者。言无邪可发。而反动其经气也。有承气汤。治伤寒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必衄。以阳热太重。以此汤承在上之热气而使之下也。有小建中汤。以治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补中气以生心血。有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启肾阴以行于脉道。有四逆汤。治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扶肾阳以救其虚陷。是为权变之法。而用桂枝麻黄等法。又不能必其无过与不及之弊。或汗出不彻。而邪不外散。则有传变他经。及发黄蓄血之病。如中风以火劫汗。则两阳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甚则见发哕谵语。捻衣摸床诸危症。服药得小便利者。方可治之。如桂枝证外不解。而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得自下乃愈。若小腹急结。有桃仁承气汤之轻攻法。如麻黄证表不解。脉微而沉。其人狂。其邪反不结于胸。而直下于少腹而硬满。为瘀热在里。又身黄脉沉结。小便自利。不为水而为血。其血不能自下。必攻而始下。又有抵当汤之峻攻法也。或汗出过多而并伤其阳气。则有振振擗地。肉筋惕。为真武汤之证。有发汗后血液内亡。身疼痛。脉沉迟者。为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有发汗过多虚其心气。其人叉手冒心喜按者。为桂枝甘草汤证。有发汗后虚其肾气。脐下悸。欲作奔豚。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有发汗后伤其中气。不能营运升降而腹胀满。为浓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证。有发汗后反恶寒。阴阳两虚。为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且有更发汗。小发汗。论中有论而无方。亦可以意会之。是为斡旋之法。学人宜究心焉。
    


前一页 ◇
后一页 ◇ 阳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