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深师疗伤寒一日至三日应汗者作此汤方 |
葛根(半斤)乌梅(十四枚)葱白(一握)豉(一升绵裹)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初一服。便浓覆取汗。汗出粉傅之。(崔氏取名葛根汤。方中无乌梅。 琥按上主疗云。伤寒一日至三日。是初起即入阳明。至三日为应汗之时。故以葛根葱白之甘辛。以解肌发汗。豆豉之苦甘。以泄热除烦。乃阳明经发表之神剂。但方中乌梅一味。味酸收敛为不可用也。)又石膏汤。疗伤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攻内。体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汤方。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石膏汤方 |
石膏黄连黄柏黄芩(各二两)香豉(一升绵裹)栀子(十枚擘)麻黄(三两去节)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两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瘥。得数行利心开。令语毒折也。 琥按上方。即三黄石膏汤也。虽云疗三焦热。实则阳明经府齐热。但表邪尚在。里未结实。故不可下。此方为清解最重之剂。愚意以方中栀子太少。麻黄太多。石膏宜倍用。其效更神。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孙真人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
好豉(一升绵裹)葱白(一升切)童尿(三升)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童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 琥按上主治云。疫气伤寒。则知此疫气。非大瘟大疫。即四时反凉反热之气。人不及备。而病者率多相似。以故云。 疫。乃四时伤寒也。葱豉辛凉。以散肠胃之郁。童尿针寒。以降阳明之热。热郁去。而病自解矣。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又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饮食方 |
栀子仁黄连黄柏大黄(各半两)好豉(一升)葱白(七茎)上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内葱豉。煮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经府齐热。又疗三焦实热之剂。头痛壮热。四肢烦疼。经中热也。不能饮食。府中实也。解除实热。此汤最神。 又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宜七物黄连汤方。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七物黄连汤方 |
黄连茯苓黄芩(各十八铢)芍药葛根(各一两)甘草(一两六铢)小麦(三合)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琥按上方。乃清解阳明风热之剂。其用小麦者。犹仲景白虎汤中加粳米也。 又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欲走宜水导散方。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水导散方 |
甘遂(半两)白芷(二两)大黄(四两)浓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二合)上六味。咀。以水一斗。先煮浓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 得快利止。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经府。内外实热之剂。 又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宜生地黄汤方。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生地黄汤方 |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甘草(四两)芒硝(二合)大枣(二十枚)上五味。合捣烂。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燥结。肠胃实热之剂。阴虚人大宜服之。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张文仲疗伤寒已四五日头疼体痛肉热如火病入肠胃宜利泻之方 |
生麦门冬(一升去心)生地黄(一斤)知母(二两)生姜(五两半)芒硝(二两半)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内芒硝。煎五沸。分五服。取利为度。 琥按上主疗云肉热如火者。阳明主肌肉也。阳明府热。肠胃燥结。热气上攻。则头疼。热气外蒸则体痛。故用麦门冬生地黄之甘寒。以降火。知母之苦寒以除热。生姜之辛凉以散邪。芒硝之咸寒以润燥软坚。坚燥通。而头疼体痛肉热等证。自除矣。此方治病患大便不通。但燥坚而不痞满者。宜用之又阴虚人具下证者。亦宜用。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又若十余日不大便者服承气丸方 |
大黄杏人(去皮尖各二两)枳实(一两炙)芒硝(一合)上五味。捣下筛。蜜和为丸。如弹子。以生姜汤六七合。研一丸服之。须臾即通。不通更服一丸。取通为度。 琥按上方。即仲景承气汤与麻仁丸。变其制而用之。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活人)升麻汤方 |
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肢体痛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着衣巾。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 升麻白芍药甘草(炙)干葛(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若大假寒。即热服。若热。即温服。服药已身凉。止药。 琥按上主疗云。伤寒中风头痛云云。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是阳明经受病也。方中用升麻葛根甘草。乃辛甘发散风寒之义。但其中白芍药一味。惟发热有汗者。宜用之。如畏寒无汗者。不宜用也。愚意云。须以赤芍药代之为稳。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又葛根葱白汤方 |
治头痛不止。 葛根芍药知母(各半两)葱白(一把)川芎生姜(各一两)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热分二服。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风热燥极头痛之剂。 韩祗和治伤寒病。以脉为先。证为后。如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紧者。名曰伤寒。若寸脉力小。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出。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调脉汤主之。 (既曰伤寒。则证当恶寒无汗今则云后必恶风。及自汗出。于证不合。恐有错误。)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微旨)调脉汤方 |
葛根(一两)前胡(去苗)防风(各七钱半)甘草(炙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一块。如小指大。劈破。煎七分。去滓。温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枣三枚。 同煎。 (按上方。乃阳明经发汗之的剂。又手太阴经感冒风寒。亦宜用之。)又如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云云文同前)宜薄荷汤主之。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微旨)薄荷汤方 |
薄荷(一两)葛根人参甘草(炙各半两)防风(去芦二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薄荷二分。 琥按上方。亦足阳明手太阴发表之的剂。气虚人病风寒者。乃可服之。否则人参一味。勿轻用也。又前方后云。 寸脉力小加枣。此方则加薄荷者。何也。盖前方中辛药居多。故用大枣之甘以助之。此方中有人参。力大于枣。且辛药又少。故又加薄荷二分。使辛甘相合。而成发散之功。 |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宣明)凉膈散 |
(一名连翘饮子)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烦心懊。不得眠。脏腑积热。头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烦渴。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风热壅滞等证。 连翘(一两)山栀子大黄薄荷叶黄芩(各半两)甘草(一两半)芒硝(一分)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蜜少许。(直格云。或无蜜亦可。旧用竹叶。或亦不须。)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准绳云。加黄连五钱。名清心汤。 琥按上方。乃治内外三焦气血实热之剂。散名凉膈者。以胃居于膈。实清涤胃府风热壅滞之方也。又上主疗云。 表不解。乃表之而邪热不解。非表证仍在也。学人宜以意会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