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伤寒脉舌] 第三节·脉理新解
    (添加)【荣斋按】本节原为第四节,篇名“钩玄”,其属性采自岐伯的四条,采自扁鹊的一条,采自仲景的五条,加俞氏结语一条;共十一条。文本空洞而不具体,验之事实也不符;何廉臣先生不参意见,仅于末条补入王燕昌论脉二则,加以按语说∶“此二则(指王燕昌)洵得诊脉之实情实理。”可见以上俞氏所引的十条文本,都得不到诊脉的实情实理;这种深刻的目光,蕴蓄的批判,针对着经典着作的糟粕部分,予以“存而不论”的弃置。现下我把这十一条艰晦无用的文本全部扬弃,而以何氏所引王燕昌论脉二则移在第二节四言脉诀中作附注;此处采入近人姜白鸥“中医脉学检讨”(见中医新生命第四期)的首段,初步把脉搏的理由用实际文本介绍了一些,庶几比原文“有血有肉”,不致“大而无当”了。姜氏原文如下∶“脉之搏动,系于心脏,心脏主血行者也。
    血液之循环,以动脉为起点,静脉为终点,而心脏则为其出发与归宿之枢纽。心脏有弛张开阖之作用,更有液体之压力以调节血行,当左心室每次收缩之际,均能使左心室之血流入动脉,于是动脉管为之膨胀;动脉管壁,因有弹性,即起一种冲突状之运动,是为脉搏。脉搏乃动力之震浪,始于心脏;是心脏之动作状态,可由脉搏窥知之也。既知脉搏与心脏搏动一致,从知内经三部九候之说,脉经分部候脏之论,不足凭信。脉搏既系于心脏之动作,动脉管壁之紧张,则肱动脉与桡骨动脉之弛张起落,亦当然一致,更无有寸关尺之分;三部之说,无立足点矣。若夫九候,亦属无稽;血管何有三层,血液在脉管中,其量恒溢出于管腔之容积,脉搏之动止,按之即得,瘦人且可望而见之,若非大出血后,或罹心脏疾患,及其他直接间接之恶性贫血病者,脉无变态。是故浮按沉按,可以验脉之盈虚,而中按乃无处着落。分部候脏之说,始见于脉经所引之脉法赞,以左手寸关尺候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候肺、脾、命门,殊不可靠。
    各脏器不能无病,有病亦不必见之于脉,即或有之,是间接因病毒之波及侵扰于心脏血行者;脉之所见,乃心脏血液循环之变化,与原发病脏器已无关系,医者参证并发症候之所见,探索其血行所以变态之故,而后得知其为某脏病也。
    “脉经脉诀,分脉之类凡二十七则,徐洄溪脉诀启悟,增“疾”脉为二十八脉。
    就管见所及,可分为两大纲∶即揭示心脏左心室排血力量之大或小者,细别为五项∶(一)心脏排血量之关系。(二)脉管之关系。(三)心动之速度。(四)血压之关系。
    (五)心组织机能障碍诸端是也。其二十八脉中,更就鄙见认为合理者,得十八脉,分类区别如下∶(一)心脏排血力量之关系排血量充实者──洪。
    排血量弱小者──芤、微、弱。
    (二)脉管之关系脉管粗而排血量充实者──洪。
    脉管细而排血量充实者──弦。
    脉管紧张程度减低者──濡。
    脉管纤微萎缩及变硬者──紧、革。
    血管收缩(末梢动脉收缩)──弦、迟。
    血管扩张(末梢动脉扩张)──数、洪。
    (三)心动之数度心动弛缓者──迟。
    心动亢进者──数。
    (四)血压之关系血压亢进──牢。
    血压低降──濡。
    (五)心组织机能障碍僧帽瓣口狭窄心力衰弱者──濡、伏、细。
    大动脉瓣闭锁不全──疾。
    大动脉瓣口狭窄───缓。
    瓣膜闭锁不全──促、结、代。
    血管栓塞──促、结、代。
    “上列五个原则,相互有密切之关系。其余浮、沉、滑、涩、虚、实、长、短、散、动,此十者;皆不足为独立之脉。浮沉是指医者切脉而言,滑脉同于洪脉,涩脉与缓脉类似,虚实是相对的代名词,长短散动,皆不足象脉,故不赘述。
    “依旧说∶根据心脏左心室驱血力量之大小,以诀脉二十八脉,除“长短散动”不足以象脉之四脉,“促结代”之特殊脉,及指切脉动作之“浮沉”二脉──共九种脉象外;得十九脉而区别之。则洪、滑、数、实、紧、弦、疾、牢,属心脏驱血力量之大者;微、涩、迟、弱、虚、濡、细、伏、缓、革、芤,属心脏驱血力量之小者。又伤寒论十字脉除浮沉二脉外,则大、滑、动、数,属心脏驱血力量之大者;弱、涩、弦、微,属心脏驱血力量之小者。虽此种分析粗疏,认此是治脉学人之快捷方式。”从上面这篇文本里推勘,我们可以知道∶脉动之迟数,关系血液流行的快慢,脉搏之软硬,关系心脏弛张的强弱,脉波之顿挫,关系心脏瓣膜的启闭;以心脏生理的变态,直接观察到因病毒之波及侵扰于心脏血行之关系,间接掌握了病理机转的变化(即各脉之主病)及预后之良否(即脉症的忌宜)。虽然所说的仅仅是一个开端,但理论是符合实际的。其次,这篇文本里区分心脏排血力量之大小为两纲,也同于古医学中的“脉之阴阳”;伤寒论以浮、大、滑、动、数属阳,沉、弱、涩、弦、迟属阴,本篇则以阳脉属于心脏驱血力之大者,阴脉属于心脏驱血力之小者,看法虽不同,而原则是一致的。复次,这篇文本的思想论点,完全是环绕着柯韵伯所说∶“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的一段理论而阐述出来;体会深刻,具有至理,可以由此作进一步研讨中医脉学的阶梯。
    

[第六章·伤寒脉舌] 第四节·观舌形
    伤寒自表传里。温热自里达表。全以舌苔为验。传里浅深。及里结多寡。亦以舌苔为验。里热渐清。谷气渐进。亦以舌苔为验。试先举观舌形之要诀。
    凡舌膜由三焦腠理直接胃肠。舌本由经络直通心脾肾。故舌尖主上脘。亦主心。舌中主中脘。统主胃与小肠。舌根主下脘。亦主肾与大肠。四边属脾。此为观形分部之要诀。
    【荣斋按】舌苔两字,当分别看。舌是舌的本质,苔是舌上所生的垢腻。舌以候元气的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至于分部,可区别为五∶(1)舌尖──候上焦心肺之疾。(2)舌中央──候胃与大小肠之疾。(3)舌根──候肾与二便之疾。(4)舌旁──左以候肝胆之疾,右以候脾肺之疾。(5)舌边──候三焦膜原与两胁之疾。这里,以前后分三部,察上中下三焦;以旁边分两部,察左右两方。它与脉位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理相一贯。由于经验的证明,心热则舌尖红而起刺,胃有积滞则中腻,脾肾虚寒则根滑而白,肝胆湿热则舌旁黄腻,三焦蕴火,或湿温伏邪,则苔虽白而舌边必红绛;方寸之地,部位分明,是信而有征的。
    凡出舌长而尖者。热未甚。尚宜透邪。出舌圆而平者。热已甚。急宜清热。出舌短。不能出齿外而形方者。热盛极。速宜泻火。若女劳复及产后坏症。舌出数寸者必死。又当别论。此为观验出舌之要诀。
    凡舌伸之无力者。中气虚。宜补中。满伸似有线吊者。舌系燥。宜润燥。麻木而伸不出者。肝风挟痰。宜熄风化痰。伸以唇者。心脾热。宜泻火清热。伸出弄唇者。中蛇毒。宜解毒。伸出不收者。脾涎浸。宜控涎。如舌缩而边卷者。胃液燥极。宜清胃润燥。润之而舌仍卷者。病去而舌气未和。尚可养营益气。若卷而缩短者。厥阴气绝。舌质痿缩也。不治。垢腻揩去而舌仍缩者。亦不治。此为观舌伸缩之要诀。
    凡舌颤掉不安者。曰舌战。由气虚者蠕蠕微动。由肝风者习习煽动。宜参舌色以辨之。如色深红鲜红而战者。宜凉血熄风。紫红瘀红而战者。宜泻火熄风。嫩红而战者。
    宜养血熄风。淡红而战者。宜峻补气血。若舌软而不能动者。曰舌痿。有暴痿久痿之别。暴痿多由于热灼。每现于舌干之时。亦宜辨其舌色。
    如色深红而痿者。宜清营兼益气。紫红而痿者。宜清肝兼通腑。鲜红而痿者。宜滋阴兼降火。惟色淡红而痿者。宜大补气血。如病久而舌色绛嫩者。阴亏已极。津气不能分布于舌本。无药可治。此为观舌痿战之要诀。
    【廉勘】久病舌痿。由舌筋之麻痹。及舌实质之痿缩而来。或偏侧。或偏瘫。则又为神经软瘫。如延髓球麻痹。脊髓性筋肉痿缩等症。治宜大补气血。或可侥幸于什一。
    至舌挺出时振颤者。多见于温热病及酒客神经衰弱症。
    凡病而有苔者多里滞。宜导滞。无苔者多中虚。宜补中。病本无苔而忽有者。胃浊上泛。宜泄浊。病本有苔而忽无者。胃阴将涸。宜救阴。其苔半布者。有偏外、偏内、偏左、偏右之别。偏外者外有内无。邪虽入里未深。而胃气先匮。宜祛邪兼益胃。偏内者内有外无。胃滞虽减。而肠积尚存。宜通肠兼消滞。素有痰饮者。亦多此苔。宜蠲饮。偏左者左有右无。偏右者右有左无。皆半表半里症。但看苔色之多少。白色多。表症多。但宜和解佐温佐清。随症酌加。黄黑灰多。或生芒刺。及黑点燥裂。则里热已结。急宜和解兼下。又有从根至尖。直分两条者。则合病与夹阴寒症。从根至尖。横分两三截者。是并病症也。均宜随症用药。苔虽有形可据。皆为偏而不全。即全舌其苔满布者。
    虽多湿痰食滞。亦宜辨其为白砂苔。兼四边舌肉紫红者。为湿遏热伏之温邪。伏于膜原。急宜达原以透邪。白碱苔。兼四边舌肉皆腻者。为脾胃湿阻气滞。与食积相搏。急宜芳淡兼消导。此为观舌有无积苔。及苔偏全之要诀。
    凡舌有断纹裂纹。如人字川字爻字及裂如直槽之类。虽多属胃燥液涸。由于实热内逼。急宜凉泻以清火。然中有直裂者。多属胃气中虚。却宜补阴益气。切忌凉泻。更有本无断纹。而下后反见人字裂纹者。此属肾气凌心。急宜纳气补肾。若苔点如粞者。虫蚀居多。即苔现槟榔纹。隐隐有点者。亦属虫积。皆宜杀虫祛积。此为观舌断纹细点之要诀。
    【廉勘】舌上面本有细点如刺。名曰味蕾。主辨味。无火则平如无点。有火则突而起点。究竟有虫与否。还宜详审现症确凿。始可投杀虫祛积之剂。
    凡苔起瓣晕。皆脏腑实火熏蒸。多见于温毒温疫等病。瓣则黑色居多。晕则灰黑色居多。瓣有多少。一二瓣尚轻。三四瓣已重。六七瓣极重而难治。晕有层数。一晕尚轻。
    二晕为重。三晕多死。亦有横纹二三层者。与此不殊。宜泻火解毒。急下存阴。服至瓣晕退净。而其人气液渐复者。庶能救活。此为观舌瓣晕之要诀。
    凡舌肿胀增大。不能退场门者。须参舌色以辨之。如色白滑黑滑者。多由于水气浸淫。宜通阳利水。黄腻满布者。由湿热郁而化毒。毒延于口。宜大泻湿火以祛毒。紫暗者。多由于酒毒冲心。心火炎上。宜泻火通瘀。白腻黄腻者。多由于痰浊相搏。满则上溢。宜蠲痰泄浊。若舌瘦小。甚则瘪薄者。亦须兼辨其色。淡红嫩红者。心血内亏。宜养血补心。紫绛灼红者。内热风消。宜清热熄风。若色干绛。甚则紫黯如猪腰色者。皆由心肝血枯。舌质萎缩。不治。此为观舌胀瘪之要诀。
    凡舌斜偏一边者为舌歪。色紫红而势急者。多由于肝风发痉。宜熄风镇痉。色淡红而势缓者。多由于中风偏枯。歪在左。宜养血益气。从阴引阳。歪在右。宜补气舒筋。从阳引阴。然多不治。若舌有血痕伤迹者为舌碎。其因有四。一因舌衄。二因抓伤。三因溃疡。四因斑痕。各宜对症施治。此为观舌歪碎之要诀。
    凡舌起瘰而凸者。多见于温病、热病、温毒、时疫等证。皆属胃肠实热。枭毒内伏。急宜大剂凉泻。速攻其毒。若凹陷而有缺点者。其症有虚有实。实者多由于口糜。厥后舌起糜点。糜点脱去。则现凹点。由于霉毒上升者宜去霉解毒。由于胃肾阴虚。浊腐蒸腾者。宜救阴去腐。果能毒去腐褪。则新肉渐生。凹点自满。虚者由胃阴中竭。心气不能上布于舌本。气盛则凸。气陷则凹。眼眶亦然。不独舌起凹点也。病已不治。可按脉证以决死期。此为观舌凸凹之要诀。
    廉勘∶凡舌起瘰而突者。即舌上乳嘴肿。当辨其为热毒。为癌肿。为霉毒性护膜肿。此为最要,若舌起凹点者。多由于乳嘴凹陷。当辨其舌生溃疡。及霉毒性溃疡,如无。则为脏形痿顿。乳嘴缩小成凹,决无方法可治。
    


前一页 ◇ 第二节·崔真人四言脉诀
后一页 ◇ 第五节·察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