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五节·问口渴否
    《难经》云。问而知之之谓工。工于问者。即其现症以求其病源。定其病名。察其病所。明其病情。度其病势。防其病变。兹必先问其口渴与否。以胃为十二经之海。凡伤寒传变。必归阳明。伤寒证治。全藉阳明。欲知里症之寒热。全在渴。不渴。辨之。此勘伤寒之精要也。于诊法上为第五要诀。凡症属虚寒者。口多不渴。症属实热者。口多燥渴。其常也。若论其变。凡渴喜热饮者。皆属痰饮阻中。否则气不化津。渴喜冷冻饮料者。饮多者火就燥。饮少者湿化火。阳明实热之渴。大渴引饮。太阴湿热之渴。渴不引饮。少阴虚热之渴。口燥而渴不消水。厥阴风火之渴。口苦而渴则消水。自利而渴者。阳明热泻。自利不渴者。
    太阴寒泻。胃中液干而欲饮。饮必喜冷而能多。膀胱蓄水而欲饮。饮必吐水而不多。
    先渴后呕者。水停心下。先呕后渴者。火烁胃液。口中干而消渴者。总属肝胃热病。
    口中和而不渴者。多属脾肾寒症。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六节·询二便
    《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变也者。如中气不足以御寒。溲则澄澈清冷。甚则膀胱不约而遗溺。便则溏泻飧泄。甚则大小肠直倾而洞泄。中气不足以制热。溲则水液混浊。甚则膀胱不利为癃。便则胶闭燥结。甚则大小肠胶结为痢。
    【廉勘】观察二便。西医于诊断上最为注重。谓二便中往往含有霉菌微虫。必以化学药品。投入二便之中。细细辨析。以判其病毒之所在。此种诊断。实堪效法。凡肠寒者溺白。肠热者溺黄。清白如冷水者为阴寒。浑白如米泔者为湿热。红黄色者为实热。
    淡黄色者为虚热。深红老黄者为肝阳盛。浅红淡黄者为肾阴虚。清长而利者。心阳虚而肾气下陷也。短涩而痛者。心火盛而膀胱热结也。溺自遗而不知者。病必死。溺极多而虚烦者。病亦危。小儿由睡中遗溺者。谓之尿床。肾与膀胱虚寒也。小儿初溲黄赤色。
    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谓之溺白。肝热逼成肾疳也。如饮一溲一。色亦凝如白膏。味甜无臭者。三消症中之下消也。溺时点滴。尿管痛如刀割者。砂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等之五淋症也。轻为湿火。重为淋毒。溺时不痛。色凝如膏。细白稠粘者。精浊之候。色如米泔。混浊滑流者。溺浊之候。一为房事伤肾。一为湿火下注。太阳蓄血在膀胱。验其小便之利与不利。阳明蓄血在肠胃。验其大便之黑与不黑。大抵虚寒之证。
    大便必或溏或泻。实热之证。大便必既燥且结。故凡大便形如鸭粪而稀者寒湿。形如蟹渤而粘者暑湿。下利清谷。有生腥气者。为阴寒。有酸臭气者。为积热。大便色青。形稀而生腥气重者为脾肾虚寒。汁粘而臭秽气重者为肝胆实热。大便老黄色者为实热。淡黄色者为虚热。大便红如桃浆者为血热。黑如胶漆者为瘀热。大便白色者属脾虚。亦主胆黄。酱色者属脾湿。亦主肠垢。大便褐色者火重。黑色者火尤重。大便酸臭如坏醋者伤食滞。腥臭如败卵者伤乳积。大便急迫作声者小肠热。肛门热灼而痛者直肠热。
    【荣斋按】问大便应了解其稀硬度、数量、颜色、有没有血或粘液。普通腹泻的大便是稀的(水样)。数量很多。而痢疾病患的大便,则是很少而有血、粘液或脓。霍乱病患的大便好象淘米水。同时,还应问大便时有没有痛苦,腹痛还是肛门痛?有没有“里急后重”的现象。(里急后重,是直肠里一种想解大便的感觉,而实在又解不出大便来,常见于痢疾病患。)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七节·查旧方
    问其所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者。明其有否药误。以便核前之因。酌己之见。默为挽救。亦不必吹毛求疵。信口雌黄。有伤雅道。如果病已垂危。无可挽救。慎勿贪功奏技。而违众处方。以招铄金之谤。而最为吾绍惯习。不究其病之寒热虚实。标本阴阳。而病家专好议药以责问医者。医家专好议方以伤残同道。酿成一议药不议病之恶俗。此喻西昌所以定议病式。有先议病后议药之名论也。
    【荣斋按】“查旧方”的作用,尚具有其他重要意义。由于过去的治疗,能影响现在的病状和征候。伤寒病患如果吃过退热药,它的正常热型(稽留热)就要改变。有痛感的病患如果吃过止痛药,他的痛感会临时减轻。我们要知道那些症状是因为治疗或药物的关系而加重或减轻的。所以症状与过去接受的治疗的关系,我们须彻底了解。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八节·察新久
    新病易治。久病难已。暴病无虚。久病无实。夫人而知之。然新病猝中。如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中毒、及痰中虚中、食厥、色厥之类。何尝易治。亦未尝无虚症。久病如顽痰蓄饮气滞血瘀。及三痼六郁之类。尽多实症似虚。果能审症详明。投剂果决。自然病势渐减。逐日见功。亦未必难已。问其病之新久者。欲察其为外感。为内伤。为外感夹内伤。为内伤夹外感。为实为虚。为实中夹虚。为虚中夹实。以定病之准的而已。总而言之。在医者博历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有真学问。肯负责任。而病患又深信不疑。善为调养。二难并。两美合。何致有世无良医。病多不治之长叹也哉。至于切脉之道。一载六经脉象。一载诊脉举要。兹不赘述。
    【秀按】俞氏诊法。简而得要。固足为后学典型。喻西昌议病式。繁而得当。亦足为后学模范。试述其式。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现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有无。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根据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一一详明。务令纤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医门矜式。不必演文可也。其自释义云。某年者。年上之干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先明四时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以图万全也。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者。推十二经脉受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里无差忒也。根据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顺。事成如律度也。标本先后何在者。识轻重次第也。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者。求一定不瘥之法也。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乃药之制不敢滥也。十剂。宜、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乃药之宜不敢泛也。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者。用药最上之法。寒热温凉平。合之酸辛甘苦咸也。引汤名为加减者。循古不自由也。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定痊期也。则是则医案之在人者。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不爽也。
    【廉勘】前清国初张石顽老人。于诊法。多所发明。爰为节述其说。以补俞氏之不逮。(一)辨形。细观肌之滑涩。以征津液之盛衰。理之疏密。以征营卫之强弱。肉之坚软。以征胃气之虚实。筋之粗细。以征肝血之充馁。骨之大小。以征肾气之勇怯。爪之刚柔。以征胆液之淳清。指之肥瘦。以征经气之荣枯。掌之浓薄。以征脏气之丰歉。
    尺之寒热。以征表里之阴阳。至于深闺窈窕。往往密护屏帏。不能望见颜色。但须验其手腕色泽之苍白肥瘠。已见一斑。若夫肌之滑涩。理之疏密。肉之坚软。筋之粗细。骨之大小。爪之刚柔。指之肥瘦。掌之浓薄。尺之寒热。及乎动静之安危。气息之微盛。
    更合之以脉。参之以证。则气血之虚实。情性之刚柔。形体之劳逸。服食之精粗。病苦之逆顺。皆了然心目矣。(二)辨色。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壅滞浊。病久气虚。只宜瘦削清。若病邪方锐。清白少神。虚羸久困。而妩媚鲜泽。
    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烟煤者。寒痰也。眼黑颊赤者。热痰也。眼黑而行步艰难呻吟者。痰饮入骨。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
    病患见黄色光泽者。为有胃气。不死。干黄者。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黄者。非瘅即衄。目黄大烦为病进。平人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者危。若赤色见于两颧。黑气出于神庭。
    乃火气入于心肾。暴亡之兆也。他如黄属脾胃。若黄而肥盛。胃中有痰湿也。黄而枯。
    胃中有火也。黄而色淡。胃气本虚也。黄而色黯。津液久耗也。黄为中央之色。其虚实寒热之机。又当以饮食便溺消息之。色白属肺。白而淖泽。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绵软。气虚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白而夭然不泽。爪甲色淡。肺胃虚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脉。气虚不能统血。若兼爪甲色青。则为阴寒之证矣。白为气虚之象。纵有失血发热。皆为虚火。断无实热之理。苍黑属肝与肾。苍而理粗。筋骨劳也。苍而枯槁。营血之涸也。黑而肥泽。骨髓之充也。黑而瘦削。阴火内戕也。苍黑为下焦气旺。虽犯客寒。亦必蕴为邪热。绝无虚寒之候也。
    赤属心。主三焦。深赤色坚。素禀多火也。赤而胭坚。营血之充也。微赤而鲜。气虚有火也。赤而索泽。血虚火旺也。赤为火炎之色。只虑津枯血竭。亦无虚寒之患。大抵火形人。从未有肥盛多湿者。即有痰嗽。亦燥气耳。此皆望诊之大要也。(三)辨声。声虽发于肺。实发自丹田。其轻清重浊。虽由基始。要以不异平时为吉。而声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气不病也。始病即气壅声浊者。邪乾清道也。病未久而语声不续者。其人中气本虚也。脉之呻吟者。痛也。言迟者。风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声如从室中言者。
    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正气夺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
    神明之乱也。出言懒怯。先重后轻者。内伤元气也。出言壮厉。先轻后重者。外感客邪也。攒眉呻吟者。头痛也。噫气以手抚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转身。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摇头以手扪腮者。齿颊痛也。吟呻不能行步者。腰脚痛也。诊时吁气者。郁结也。摇头而言者。里痛也。形羸声哑者劳瘵。咽中有肺花疮也。暴哑者。风痰伏火。
    或怒喊哀号所致也。语言蹇涩者。风痰也。诊时独言独语。不知首尾者。思虑伤神也。
    伤寒坏病。声哑唇口有疮者。狐惑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痰火也。此皆闻证之大要也。前清咸同间石芾南先生。于问证颇为扼要。爰为节述其说。以补俞氏之未备。病、藏于中者也。症、形于外者也。工于问者。非徒问其症。殆欲即其症见。以求其病因耳。法当先问其人之平昔。有无宿痰。有无恚怒忧思。饮食喜淡喜浓。喜燥喜润。嗜茶嗜酒。大便为燥为溏。妇人问。其有无胎产。月事先期后期。有无胀痛。再问其病。初起何因。前见何症。后变何症。恶寒恶热。孰重孰轻。有汗无汗。汗多汗少。汗起何处。汗止何处。口淡口苦。渴与不渴。思饮不思饮。饮多饮少。喜热喜凉。(喜热饮不皆属寒、尝有郁遏不通者、亦喜热饮、以热则流通故也。)思食不思食。能食不能食。食多食少。化速化迟。胸心胁腹。有无胀痛。二便通涩。大便为燥为溏。小便为清为浊。色黄色淡。(二便最为紧要、乃病之外见者。)种种详诘。就其见证。审其病因。方得轩岐治病求本之旨。此皆问诊之大要也。他如寇宗曰。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如看妇人病。尤必先问经期。张子和云。凡看妇病。当先问孕。若孕在疑似间。不可轻用破气行血药。彭用光曰。凡看产妇病。须问恶露多少有无。及少腹中有无结块。何西池曰。凡妇人经停四五个月。当问其乳头乳根黑否。乳房升发否。
    若系垢胎。必每月行经。须问其经行多少。及腹中果动否。此皆妇科扼要之问法也。至若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恶露有无产后验。亦属问法之要略。惟赵晴初老医。谓诊病虽须详问。又当色脉合参。不可徇病患之言。为其所惑。
    【荣斋按】木章俞氏所讲和转载喻西昌等八家对于诊察伤寒的各种方法,是很符合现代“调查病史”的要求的。本节所谓“察新久”,就是采取“现下病史”和过去病史”,它不仅能给予诊断上许多佐证,而且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它还可以作为诊断的根据;这就是我们“四诊”中的“问诊”。我认为采取病史的范围,除本章所说各项外,还应该注意到∶(一)起病的时间和情形──时间要愈准确愈好。可以用各种记时的方法,如某日几点几分钟或某日清晨、正午、黄昏或半夜,或起床前后,早饭前后,午饭前后……等。起病情形有骤起的(如大叶肺炎和疟疾),有渐起的(如伤寒),但也有不知不觉中而起病的(如各种慢性疾病)。(二)症状与时间的关系──各种症状的表现都有它一定时间的规律。如果忽略了它的时间性,则症状就失掉了它对诊断上的意义。
    如疟疾病患的发热,有间日一次的,也有三日一次的。每次发热时间有数十分钟的,也有几个钟点以上的。伤寒病患是继续不断的高热,而肺结核病患则是每日下午发微热。
    因此,要注意它发生的时间。(三)症状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各种症状的表现都是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如疟疾病患应该是先发寒、再发热、后出汗,这三个疟疾的主要症状,有它们时间先后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诊断疟疾的标志。又如发热和头痛的关系,一般急性热病都是热度愈高的时候头痛愈厉害,热度降低头痛也减轻了。凭着这个关系就可以知道这个头痛是因为发热而起的,绝不是其他原因。因此,我们的问症状就应注意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而不应把每一个症状孤立起来,否则,就会造成诊断上的错误。
    其他,如症状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症状本身的分析,各个系统详细状症的采取,可能致病的诱因等;都应该加以注意和考虑。至于询问“过去病史”,应根据现下病史的情形而变化,现下病史中那一个系统是最主要的症状,过去病史也应详细询问那个系统。所谓“新病引起旧病”如第九章伤寒夹证中的夹痰、夹血、夹疝、夹痨等,这些病史的早日获得,对诊断和将来的治疗是很有意义的。
    


前一页 ◇ 第四节·按胸腹
后一页 ◇ 第六章·伤寒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