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调理诸法] 第三节·食物调理法
    伤寒温热之症。多属胃肠伏邪。早已失其消化力。最宜忍饥耐饿。平卧安静。热退舌净无苔。始可渐进粥饮汤。渐进渐浓。不致转复。爰将瘥后进食法。食物之忌宜。食物调补法。胪举于下。
    
    (甲)瘥后进食法
    庞安常曰。凡病瘥后。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任意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若有不谨。便复发热。名曰食复。王士雄云。瘥后必小便清。舌苔净。始可吃粥饭、鲫鱼、台鲞之类。
    油腻酒醴甜食新鲜补滞诸物。必解过坚矢新粪。始可渐渐而进。切勿欲速。以致转病。陈氏云。
    伤寒初瘥。进食最难。如胃中余热未清。进食过早。则邪热必复发。若胃热已清。舌苔亦净。不与饮食。使几微之元气一脱。从何处续命耶。此际全以验舌苔为主。如胃中有积热者。舌必有苔。苔必干燥。重则焦槁。甚则芒刺。在此时期。止可与白滚汤频频调之。禁绝谷气。全要使胃脘空虚。
    则邪热易退。今之为父母者。不知伤寒食复之利害。但狃于平昔之爱好。止记伤寒之不吃粥饭。而床头果品。枕边酸甜。一概不禁。不知此等滋味。一入胃肠。则稠粘胶结。反助胃火里邪。其害甚于谷气。如果看得舌苔渐净。即宜渐进谷气。以扶正胜邪。其法、先用荷叶擦洗杓器。次用青竹叶带水一滚。倾去竹叶。止用净水一碗。次入嫩鲜芦根指大数寸。置汤中一滚。再去芦根。次入陈冬米研磨之粉。法以水搅和粉。澄去沉底粗者。止取上浮细者。入前汤中十数沸后。粉糊已熟。
    芦根、竹叶。气清香入胃。能回清气退浊气。有湿化湿。有火清火。有痰消痰。如有燥粪。自能润下之。此伤寒瘥后进食第一法也。其糊初进最薄。续进逐渐加浓。至后进糜粥软饭。若进米糊数日。
    大便不下。药方中加当归、紫菀、麦冬。大便液足。燥粪自行矣。若误用大黄。多损气血阴液。戒之戒之。
    
    (乙)食物之忌宜
    伤寒温热愈后。虽能食糜粥软饭。正气未复。凡饮食居处。俱不可不慎也。如酒肴、甘脆、肥鲜、生冷等物。皆不可犯。
    少食而频。则易运化。不可过饱。及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也。不但油腻腥发麴炙。薰灼脏腑者。
    固宜禁绝。即瓜果生冷。凡能冰伏脾胃者。亦宜禁不入口。最妙以萝卜汤。陈干菜汤。疏导其胃肠。
    渴则饮清快露。和开水少许。或但饮细芽茶。输运其精液。病势轻减后。佐其点心。可略进流动性之滋养品。如藕粉、燕窝粥。及开水冲鸡蛋等。每次之食量宜少。每日之次数宜多。不过以之略充饥肠而已。病将就痊时。凡各种未熟之果实油类。及一切之固形物而不易消化者。均不宜入口。恐损胃肠。反增病也。
    
    (丙)食物调补法
    程钟龄云。药补不如食补。凡病邪未尽。元气虽虚。而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
    循序渐进。脉症相安。渐为减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故饮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其味。
    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
    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临时虽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久久充养完固。愈无出期矣。庞安常有鉴于此。如所云凡病新瘥。只宜先进白稀粥。次进浓粥汤。又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不得早吃肉食。旨哉言乎。顾松园云。百合麦冬汤。清肺止咳。
    真柿霜消痰解热。人乳为补血神品。童便为降火仙丹。悉尼生食能清火。蒸熟则滋阴。苡仁汤、肺热脾虚。
    服之有益。淡莲子汤、芡实粥、遗精泄泻。最属相宜。扁豆红枣汤。专补脾胃。龙眼肉汤。兼养心脾。
    鳇鲟鳔、线鱼胶、(同猪蹄、燕窝、海参、或鸡、鸭、荤中煮烂、饮汁更佳。)填精益髓。凤头白鸭。
    乌骨白鸡。补阴除热。猪肺蘸白芨末。保肺止血。以上诸物。病患如已食饭多日。行动自如。方可随宜恒食。此食补方法之大要也。
    

[第十二章·调理诸法] 第四节·气候调理法
    气候调理之法。如冬温夏凉。不失时序。即所以自护其身者也。前贤知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
    兴起有至和之常制。调养筋骨。有偃仰之方法。节宣劳逸。则有予夺之要则。温凉调节合度。百病不生。
    《太素经》云。适寒温者。寒无凄凄。暑无出汗。居处无犯八邪。则身自安矣。不独病后调理如此。
    平时无病摄生。亦当遵此。兹述四时调理各法。分季列后。
    
    春季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卧宴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与而勿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阳初生。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人有宿疾伏热。春气一动。遂即遄发。又兼去冬薰衣。烘炙御寒。积藏余热。至春而发泄。致体热头昏。
    咳嗽脘闷。四肢倦怠。如风温春温稍发。不可使行疏利之药。恐伤肺脏。宜用消风泄热和气。或凉膈化痰之剂。若病后调养。当此春日融和之际。宜处园林宽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久卧。
    以郁生化。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逐渐减服。稍寒莫强忍。即仍加衣。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
    致鼻寒咳嗽。肺俞五脏之表。胃俞经络之长。皆勿失寒热之节。春夜卧时。间或用热水下盐一撮。洗膝上下至足方卧。能消风邪。利香港脚。此春季未病患。及病后调理之法也。
    
    夏季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晏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实。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暑气酷烈。烁石流金于外。心火焚炽于内。即或无病之人。亦应独宿淡味。
    节嗜欲。定心息气。兢兢业业。保身养生。因一岁惟夏为疾病之生死关也。试看草枯木落。其汁液尽消竭于夏季。故夏季之病。较别季为独多。而夏令调养。尤当谨慎。不论无病病后。如平居檐下、过街棚、弄堂、无窗屋内。弗纳凉夜卧。勿露卧。勿有汗当风而卧。勿使人扇风取凉。虽大热。不得吃冰水、凉粉、冰淇淋、冷粥、一切生冷煎炒炙肥腻甜辣诸物。勿用冷水洗面。伏热在身。烈日晒热之衣。及汗透之衣。皆不可便穿。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腹中方受阴气。食凝滞之品。
    多为痞积。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尤宜忌之。此夏季未病患及病后调理之法也。
    
    秋季
    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风虽爽。时主肃杀。万物于此凋伤。顺时调摄。使志安宁。若夏病暑湿将瘥。至立秋后宜善自调摄。秋不宜吐。致脏腑不安。不宜吃炙牛猪各肉。及鸡、生、浊酒、陈臭、咸、醋、粘滑难消之物。若夏月好吃生冷。至秋患痢疟。
    夏月贪凉露卧。非即病霍乱。至秋必成疟疾。勿食新姜。大热损目。勿贪取新凉。(凡人五脏俞穴。
    皆会于背。酷热之后。贪取风凉。此中风之源也。故背宜常暖护之。)凡清晨睡觉。闭目叩齿咽津。
    搓手慰眼。可以明目。此秋季未病及病后调理之法也。
    
    冬季
    冬三月。此谓闭藏。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
    毋泄皮肤。逆之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斯时陷伏在下。于时为冬。
    当闭精养神。以浓敛藏。如植物培护于冬。至来春方得荣茂。此时若戕贼之。春升之际。下无根本。
    枯悴必矣。调理之法。有痰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
    恐泄阳气。宜服药酒滋补。寒极渐加棉衣。不得频用大火烘炙。手足应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
    使人烦躁。冷药勿治热疾。热药勿治冷疾。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
    阳气在内。不宜沐浴。勿加热汤。逼令大汗。毛孔不密易感外邪。不宜早出犯霜。或略饮酒以冲寒气。勿多食葱。亦防发散阳气。此冬季未病及病后调理之法也。
    综观上述。四时应候调理。犹关平时摄生。临病调理。其他病室之气候。亦须寒温适宜。空气流通。
    使清气能进。浊气可出。室中灯火。尤宜少燃也。吾绍病家习惯。凡病伤寒时疫。素重迷信。最怕鬼祟。
    不但夜间红烛高烧。即日中于病室床内。亦必以多燃灯火为阳光。而满屋皆侍病之人。骈肩并足。交头接耳。
    七口八啐。汗雾交流。岂知人气最热。灯火最毒。炭气、汗酸、秽气、密布满室。清气反失流通。即使无病之人。久居此室。亦必头目昏晕。胸膈气闷。况在患时病之人乎。口鼻之所吸受。肺胃之所浸淫。往往轻者重。重者即死。此等恶习惯阶之厉也。凡疫皆然。凡病亦皆然。此皆病家乏卫生常识故也。
    


前一页 ◇ 第二节·瘥后药物调理法
后一页 ◇ 第五节·起居调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