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栀子柏皮汤方第八十一
    栀子(十五个味苦寒)甘草(一两味甘平)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除热散湿。
    

[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第八十二
    麻黄(二两去节味甘温)赤小豆(一升味甘平)连翘(二两连翘根也苦寒)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甘温)大枣(十二枚味甘温)生梓白皮(一升苦寒)生姜(二两切味辛温)甘草(一两炙味甘平)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半日则尽。
    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甘温。佐以甘平。以汗为故。正此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
    娄氏云。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身黄。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谓干黄是也。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治身黄小便利而一身尽痛者。活人所谓中湿是也。
    

[卷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锐。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之脉。起于目。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风壅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壅而热。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
    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
    或云。少阳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
    王宇泰云。误吐气虚者悸。误下血虚者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少阳。为半在表半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少阳之邪因传入胃。
    必发谵语。当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胃和则愈。不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故烦而悸。
    王宇泰云。凡头痛俱为在表。惟此头痛为少阳者何也。以脉弦细。可汗不可汗。当以此为法。
    王海藏云。少阳半表里。用小柴胡。名三禁汤。然亦须辨表里症孰多。假令头痛往来寒热。脉浮。但有其一。即为表也。口失滋味而渴。胁下满。手足温。腹中不和。
    大小便或秘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其一。即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症。余皆虚热也。是病在其中矣。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若已经吐下。脉沉紧者。邪气入腑。为里实。尚未可吐下。而脉沉紧。为传里虽深。未全入腑。外犹未解也。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谵语。若柴胡证不罢者。则不为逆。柴胡证罢者。坏病也。详其因何治之逆以法救之。
    王宇泰云。救坏病。助荣卫。生津液。桂枝汤求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关脉以候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脉浮大。上关上。知三阳合病。胆热则睡。少阴病。但欲眠睡。目合则无汗。以阴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知三阳合病。胆有热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表为阳。里为阴。邪在表。则外有热。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表邪传里也。故曰阳去入阴。
    又云。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也。盖内热曰烦。谓心中郁烦也。外热曰躁。谓气外热躁也。内热为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
    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王之时。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王三阳云。此风寒中于太阴经。非阳邪传里也。若阳邪传里。正当下之。何结硬之有。况痞字与硬字亦自分别。邪之初起。必先入经而后入腑脏。此邪中太阴经。其病犹在上膈。非中脏腑之阴证也。当用辛甘之药温散之。则邪散去而自和矣。今误下之。则邪气乘虚入胸膈间作硬耳。
    黄仲理云。宜理中汤。阴经少有用桂枝者。如此证。若肺浮。即用桂枝汤微汗之。
    若恶寒甚不已者。非理中四逆不可。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故云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王宇泰云。在太阳。则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黄而用桂枝者。以阴病不当更发其阳也。须识无汗亦有用桂枝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
    张兼善云。经言辈字。谓药性同类。惟轻重优劣不同耳。四逆汤。甘辛相合。乃大热之剂。苟轻用之。恐有过度之失。所以仲景不为定拟也。莫若以理中循循而用之。至为稳当。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太阴入腑。传于阳明也。今至七八日。暴烦。下利十余行者。脾家实。腐秽去也。下利烦燥者死。此以脾气和。逐邪下泄。故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而利必自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
    加芍药以和里。
    


前一页 ◇ 麻仁丸方第八十
后一页 ◇ 桂枝加芍药汤方第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