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白通加猪胆汁方第九十六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一合味苦寒)猪胆汁(一合味苦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
    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达。而致大益。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张兼善云。白通汤用附子。凡四证。惟真武汤一证熟用。余皆生用。何也。凡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益阳除湿。干姜辛热。故佐生附为用。生姜辛温。少资熟附之功。然白通等汤。以下利为重。其真武汤证。以寒湿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耳。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已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腹痛者。寒湿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
    湿胜而水谷不别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与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真武汤方第九十七
    茯苓(三两味甘平)芍药(三两味酸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白术(二两味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
    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气逆咳者。五味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搏则咳。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芍药之酸泄气。干姜之辛散寒。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论云。真武、北方水神也。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
    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病。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通脉四逆汤方第九十八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后加减法。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葱味辛。以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芍药之酸。通寒。利腹中痛。为气不通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王宇泰云。方与四逆汤同。但此倍干姜耳。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
    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甘草(炙味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味苦寒)柴胡(味苦寒)芍药(味酸微寒)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
    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后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痢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咳下痢。治则颇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若热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
    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泄利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论云。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此汤中发阳气。走散阴寒。温经暖肌。故以四逆名。此奇制之大剂也。四逆属少阴。少阴者肾也。肾肝位远。非大剂不能达。内经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胁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此之谓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气未深入之时。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汤下之。
    以全肾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不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为肝邪乘肾。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邪。以肾蕴实邪。必心下痛。口干燥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实邪。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少阴入腑也。六七日。少阴之邪入腑之时。阳明内热壅甚。腹满不大便也。阳明病。土胜。肾水则干。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救肾水。
    张兼善云。阳明与少阴。皆有急下之条。然而证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是以皆用大承气也。
    王三阳云。少阴病。下利七六日。以下诸条。方是阳证传经之少阴也。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病脉沉。而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证已形见于外。治之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
    未有形证。不知邪气所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表邪传里。至于少阴。少阴之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阳受气于胸中。邪既留于胸中。则阳气不得宣发于外。是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是胸中实。不可下而当吐。其膈上有寒饮。亦使人心中温温而手足寒。吐则物出。呕则物不出。吐与呕别焉。胸中实。则吐而物出。若膈上有寒饮。则但干呕而不吐也。此不可吐。可与四逆汤。以温其膈。
    王三阳云。此少阴寒中阴经者也。俱未入于腑。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虚寒。必数更衣。反少者。温其上。以助其阳也。灸之以消其阴。
    


前一页 ◇ 白通汤方第九十五
后一页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