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脉证并治第十一
    
    凡七条方四
    (一)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
    烧散方上取妇人中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当烧灰。
    少腹之少。去声。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体重。少气。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者。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虚阳生热而上蒸也。膝胫拘急者。脉乱而筋伤也。当近隐处。阴阳二气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归本也。
    (二)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
    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概言也。下仿此。劳。强力房劳。复。重复作病。盖大邪初退。血气新虚。作强劳伤。
    虚而生热。犹之病复发。非实发初病也。枳实宽中破结。栀子散热除烦。香豉能解虚劳之热。清浆则又栀子之监制。故协三物之苦寒。同主劳伤之复热。而与发初病之实热不同伦也。宿食。陈宿之积食也。食能生热。故须去之。大黄者去陈以致新也。
    (三)伤寒瘥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
    此示病后不谨。调理小复之大法。脉浮。有所重感也。脉沉。饮食失节也。
    (四)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牡蛎(熬)泽泻栝蒌根蜀漆(洗去脚)葶苈(熬)商陆根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水气。肌肉肿满而虚浮。盖瘥后新虚。土未强而水无制也。从肿以下而不及上者。水性就下。
    势之初起。故虽泛滥未至于横溢也。牡蛎泽泻海藻。咸以走肾。肾强则水行。葶苈商陆根。苦以利湿。湿去则肿没。蜀漆辛而能散。故为诸品之佐也。栝蒌根苦能彻热。本乃蜀漆之使也。
    (五)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唾。口液也。寒以饮言。不了了。谓无已时也。方见前。
    (六)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羸。音雷。羸。病而瘦也。少气。谓短气不足以息也。气逆欲吐。饮作恶阻也。盖寒伤形。
    故寒解则肌肉消削而羸瘦。热伤气。故热退则气衰耗而不足。病后虚羸。脾胃未强。饮食难化。
    则痰易生。痰涌气逆。故欲吐也。竹叶清热。麦冬除烦。人参益气。甘草生肉。半夏豁痰而止吐。粳米病后之补剂。石膏有彻上彻下之功。故能佐诸品而成补益也。
    (七)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
    损谷则愈。
    脉已解。邪悉去而无遗余也。日暮阳明之王时也。强与谷。谓压其进食也。损。言当节减之也。盖饮食节。则脾胃和。脾胃和。则百体安。此调理病余之要法也。
    上经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盖仲景氏之遗书。而叔和所诠次之者也。传谓世称仲景医圣。良以仲景者。集医哲之大成。而是书者。正医教之大训也。初学之士。舍是则无以为入道之门。而敦进德之基矣。故夫笃志斯道者。亦曰必由是而学焉。则亦庶乎其不瘥。而于人亦不致误。驯是以往。诚能至于仁熟义精。道久化成。不但人无枉命。而己亦无惭德。则帝伯之堂可升。
    有农之神可继。岂不伟哉。
    (三百九十七者。今移六条在第十五篇。)

[卷之七] 辨痉湿病证第十二
    此篇相传谓为叔和述仲景金匮之文。虽远不可考。观其揭首之辞。信有之也。然既曰以为与伤寒相似而致辨焉。则亦述所当述者。是故后人称之为仲景之徒云。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痉。见太阳上编。。音谒。下同。痉见下。素问诸痉项强。是也。湿。沾润不干也。天之雨露。上湿也。地之水潦。下湿也。人之汗液。身中之湿也。凡着沾润。经久不干。皆能致病。
    伤湿之谓也。。伤暑也。史记羽扇。淮南子武王荫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是也。叔和之意。盖谓三者皆风寒之变证。既成变证。则当别为立论。然自风寒变来。本属太阳。犹有风寒涉似之疑。须当并为辨论。故揭己意而述之如下。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名曰痉。
    此揭痉之状。发热。太阳未除也。沉。寒也。细。湿也。中风伤寒。病犹在太阳。而脉变如此者。则是重感寒湿而变痉。不可仍以中风伤寒称也。详见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此承上条撤消变痉之由。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然则发汗太多者。重感寒湿而变痉之原因也。盖中风自汗。伤寒发汗。汗出过多。衣被必湿。湿胜寒生。过时不更。汗后新虚。易于感受。湿渍寒侵。渗注关节。所以有痉之变也。
    不然。则太阳病而发汗。安得别有所谓寒湿而可以为重感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此以中风而致变言。汗出不恶寒。风伤卫也。柔。风性软缓也。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此以伤寒而致变言。无汗。反恶寒。寒伤荣也。刚。寒性劲急也。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痉病也。
    卒。清勿切。噤。郡轸切。此以痉之具证言。身热头热。面赤。目脉赤。阳邪发于阳也。足寒。
    阴邪逆于阴也。独头面摇者。风行阳而动于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闭也。盖口者脾之窍。
    胃为脾之合。而脉挟口。环唇。脾虚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饮食不通也。背反张者。太阳之脉挟背。故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纵弛也。然刚柔二痉。则各见证之一偏。惟风寒俱有而致变者。则具见也。痉止此。详见痉书。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一身尽疼者。人身之土。内则主脾胃。外则主肌肉。土恶湿。湿自外入。肌肉先伤也。发热。
    湿郁而蒸也。熏黄者。土本黄色。湿则昏滞。故黧暗而不明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塞。心勿切。内。音纳。此以上湿言。亦风湿也。身上疼痛。与上条互词。面黄。喘。烦。脉大者。
    风为阳。而阳受之也。能饮食者。阳能化谷。所以胃和而里无病也。病在头以下。申上文之意。
    寒以湿之性言。鼻气通于天。故邪独甚而专主治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强。上声。此以下湿言。亦寒湿也。但头汗出者。寒为阴。阴邪客于阴。阳上越而不通于下也。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者。太阳之脉挟背。背居北。最为畏寒。寒湿之阴邪。注经络。渗骨髓。
    所以筋脉牵急。而恶寒甚也。哕。胸满者。凡在太阳下早皆然也。丹田。下焦也。胸中。上焦也。
    热在下而寒在上。所以渴欲得水。反逆而不能饮。且又亡津液。所以口干燥而内作烦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此以湿之入里者言。关节疼痛者。寒湿之气。走注内渗。所以脉沉而细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即水。甚则横流。不遵故道。妄逆而暴乱也。利其小便者。导其遵故道而行。禹之治功也。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发热。日晡所剧者。阳明主胃而属土。土主湿。所以热甚于阳明之王时也。然汗出当风而为风湿。则是以身中之湿言。此其所以阳明王而热则剧。与久伤取冷。与夏月伤于冷水之意同。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风湿俱去也。
    此承上条复设问答而喻治。阴雨不止。则湿不除。所以益当发汗也。然风湿本由汗出当风而得。则汗之大出者。必反湿转加甚可知也。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见出。则湿消而风散矣。此固发汗之微机。后之动辄以大汗为言者。其去道奚啻寻常而已哉。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亡于上也。小便利与下利不止者。阴脱于下也。然治湿当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误治而阴阳散亡也。湿止此。
    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然渴为内证。太阳主表而有渴。何也。炎暑之时。阳浮外越。人之津液本少。渴为常事。况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且太阳温病已有渴。又况乎。
    太阳中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身热疼重。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恶湿。水渗土而蒸发也。脉微弱者。热则血干而气耗也。然夏日则饮水。故人之常事。而曰伤。何哉。良由暑迫。饮之过多。或得之澡洗。暑反内入也。然则庸俗以当盛暑时濯流饮泉。而得身热疼重。遽谓为闭水伤寒者。水其暑之讹。而伤寒则浮谣之谬也。
    太阳中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而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数。音速。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总上文具证而言。下乃申其详而致戒也。弦细芤迟。
    亦详微弱之意。小便已。洒洒然毛耸者。阴虚而寒内作也。手足逆冷者。阳热内陷也。小有劳身即热者。阳虚气怯。不胜力任之甚也。口开者热甚也。故反则噤是也。前板齿燥者。阳明热甚而津液干也。恶寒甚者。以虚其表也。发热甚者。以扰其阳而损其阴也。淋甚者。损其阴而津液竭也。言三法皆不可也。然则治之奈何。金匮治以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有啸则生风之能。荐凉解秋之义。人参有益阳补虚之用。生津止渴之功。是故通寒暑而妙应。神矣哉。所谓方而世为万病祖者。此之谓也。
    


前一页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
后一页 ◇ 辨脉法上编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