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卷囊缩证(二十七)
    句容县豪子李姓。初得伤寒。手足冷。气上冲心。饥不欲食。脉紧而弦。予诊曰。厥阴悉具。
    脉有刑克。最忌舌卷囊缩。翌日卷舌而死。
    论曰。内经云。厥阴者肝也。肝者筋合之。筋者聚于阴器。络于舌本。厥阴之气。故舌卷而囊缩也。
    

循衣摸床证(二十八)
    仪真一妇。病伤寒。八九日。发热。昏闷不识人。手循衣缝。摸床。谵语。不识人事。他医不识。或汗或利。旬日增甚。予诊之曰。此脉涩而小便不利。不可治也。翌日死。
    论曰。华佗云。病患循衣摸床谵语。不可治。仲景云伤寒。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发潮热不识人。循衣。撮空。微喘。直视。脉弦者生。脉涩者死。又云小便利者可治。今脉涩。
    小便不利。见其两死。不见一生。吾莫能为也。
    

邪入大经证(二十九)
    维扬谢康中。任仪真酒官。咽干。烦渴。腰疼。身热。脉细而微急。予诊视之曰。此真少阴证也。
    六经之中。少阴难治。少阴病传之经络。此证有补泻法。仲景泻者用承气。补者用四逆。误之则相去远矣。此证当温。勿以水证为疑也。予适以事出境。后七日归。则为他医汗之矣。经络既虚。
    邪毒流入大经之中。手足螈。如惊痫状。其家野狼狈求救。予曰。不可治也。予验此甚多。是谓邪入大经。不旋踵。其家已哭矣。
    

太阳桂枝证(三十)
    乡人吴德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予曰。此桂枝证也。
    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究耳。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诸苦顿除。公曰仲景法如此径捷。世人何以不用。予应之曰仲景论表证。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则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药对证之妙处。故今之医者多不喜用。无足怪也。且脉浮而缓。中风也。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仲景以桂枝对之。脉浮紧而涩。伤寒也。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皆疼。恶风。无汗而喘。仲景以麻黄对之。至于中风脉紧。伤寒脉浮缓。仲景皆以青龙对之。何也。予尝深究三者。审于证候。
    脉息。相对用之。无不应手而愈。何以言之。风伤卫。卫。气也。寒伤营。营。血也。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风伤卫。则风邪中于阳气。阳气不固。发越而为汗。是以汗出而表虚。故仲景用桂枝以发汗。芍药以利其血。盖中风病在脉之外。其病稍轻。虽同曰发汗。特解肌之药耳。故桂枝证云。令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是知中风不可大发其汗。发其汗。反动营血。邪乘虚而居中。故病不除也。寒伤营。则寒邪干于阴血。而营行脉中者也。寒邪客于脉中。非特营受病也。邪自内作。则并于卫气犯之。久则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热烦冤。仲景以麻黄大发其汗。又以桂枝辛甘助其发散。
    欲捐其内外之邪。营卫之病耳。大抵二药皆发汗。而桂枝则发卫之邪。麻黄并卫与营而治之。仲景桂枝第十九证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又第四十七证云。发热汗出者。此谓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宜桂枝汤。是知中风汗出者。营和而卫不和也。又第一卷云。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也。麻黄汤中。并桂枝而用。此仲景之意欤。至于青龙。虽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然仲景云汗出恶风。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故青龙一证尤难用。须是形证的当。然后可行。王大夫证治中。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代之。盖慎之也夫。
    

桂枝证(三十一)
    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
    一啜而解。
    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
    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
    

少阴证(三十二)
    有人病伤寒数日。自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医作伏气。予诊之曰。此证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阴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气。伏气脉必浮弱。谓非时寒冷。着人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用药。其毙可待。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
    次调之以诸药而愈。
    论曰。仲景论伏气之病。其脉微弱。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实咽中痛。今复下利。仲景少阴云。病患手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证。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证见少阴篇。今人三部脉俱紧。而又自汗。咽痛下利。与伏气异。然毫厘之差。千里之谬。须讲熟此书。精详分别。庶免疑惑矣。
    

少阳证(三十三)
    市人周姓者。同里俱病头痛发热。耳聋目赤。胸中满闷。医中见外证胸满。遂吐之。既吐后病宛然在。又见其目赤发热。复利之。病不除。惴惴然恂栗。予诊视之。曰少阳误吐下之过也。
    仲景少阳中风。两耳无闻。目赤。胸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惊而悸。此当用小柴胡汤。今误吐下。遂成坏证矣。乃以牡蛎四逆汤调于前。继之以桂枝柴胡各半汤。旬日瘥。
    论曰。仲景虽云三阳受病。未入于脏者。可汗。然少阳脉弦细。则不可汗。将入少阴经也。
    若误吐下之。是逆之。且当以救逆。先待惊悸定。后治余证。此所谓急其所当先也。
    

两感证(三十四)
    族弟初得病。头痛口干烦渴。第三日。予往视之。则已耳聋囊缩。昏冒不知人。厥逆。水浆不下矣。予曰。速治后事。是谓两感证。不可治矣。越三日死。
    论曰。仲景论伤寒两感云。凡伤于寒。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又曰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既云必死。又云治有先后。何也。大抵此病。表里双传。脏腑俱病。患此者十无一生。故云必死。然仲景岂以己见而重诬后人哉。故有发表攻里之说。以勉后人。恐万世后遇大圣而得之。不欲绝望于后人。仲景之心仁矣。
    

三阳合病证(三十五)
    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或作中湿治。予曰。非是也。三阳合病证。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白虎加人参汤证(三十六)
    从军王武经病。始呕吐。俄为医者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发热。予诊之曰。当行白虎加人参汤。或云既吐复下。是里虚矣。白虎可行乎。予曰。仲景云见太阳篇二十八证。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相当也。盖吐者为其热在胃脘。而脉致令虚大。三投而愈。
    论曰。仲景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无汗。发热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又云脉滑。为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国朝林亿校正。谓仲景此法必表里字差矣。是大不然。大抵白虎能除伤寒中。表里发热。故前后证或云表里俱热。或云表热里寒。
    皆可服之。宜也。中一证。称表不解不可服者。以其宜汗发热。此全是伤寒麻黄与葛根汤证。安可行白虎。林但见所称表里不同。便谓之差。是亦不思不精之过也。
    


前一页 ◇ 瞪目直视证(二十六)
后一页 ◇ 发热恶寒证(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