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呕
    阳明胃络从头走。气上逆行须便呕。少阳呕苦小柴胡。胸中有热黄连候。小停心下茯苓甘。先呕后渴五苓散。汗后虚烦竹叶汤。栀子豆豉尤堪啖。
    有物无声谓之呕。即海藏东垣所谓干呕是也。然干呕症亦不同。有因太阳自汗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有因水气在表而干呕者。小青龙汤主之。有因水气在里而干呕者。十枣汤主之。有因少阴下利而干呕者。姜附汤主之。有因厥阴吐沫而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大抵干呕与呕吐不同。宜分别治之。
    小青龙汤桂麻草。半夏细辛芍药炒。干姜五味可同煎。水停心下斯方好。十枣汤中用大枣。
    芫花大戟甘遂好。干呕胁痛宜煎服。伏饮停痰医莫少。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能解痛皆保。
    

火邪惊狂
    火邪劫夺或惊狂。迫汗烧针更走阳。烦躁不安何药治。柴胡龙骨可煎尝。
    火邪惊狂者。医家用火熏熨迫汗。及烧针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阳躁卧起不安。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盖柴胡龙骨牡蛎能除烦敛气而镇惊也。
    

蛔厥
    胃冷仍加重汗出。因成蛔厥吐长虫。病源本属厥阴症。宜用乌梅与理中。
    蛔厥者。病在厥阴也。蛔入上膈则痛。须臾复止。得食则呕。而又烦。蛔闻食臭复出也。此为脏寒当自吐蛔。与乌梅温脏安蛔。亦有胃冷吐蛔者。此因发汗所致。病在阳明也。宜用理中汤加炒川椒五粒。槟榔五分。吞乌梅丸。盖乌梅丸于辛酸入肝药中微加苦寒。纳上逆之阳邪。而顺之使下也。名曰安蛔。实是安胃。故病主久利。见阴阳不相顺接。而下利之症。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狐惑
    咽干声哑名狐惑。狐则食肛下唇疮。上唇有疮或食脏。黄连犀角可煎尝。
    狐惑者。谓伤寒失汗所致。食少胃虚。虫啮五脏。故唇口生疮。虫食其脏。则上唇生疮为惑。虫食其肛。则下唇生疮为狐。喉咽干。声哑齿燥。恶食、面目乍赤、赤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喜眠。四肢沉重。宜以黄连犀角汤主之。
    

刚痉柔痉
    元来痉病属膀胱。口噤如痫身反张。此是伤风感寒湿。故分两痉有柔刚。无汗为刚须易识。惟有葛根汤第一。有汗为柔见端的。桂枝葛根汤救急。二经皆宜续命汤。刚痉去桂用麻黄。柔痉去麻当用桂。只根据此法最为良。
    痉者。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致也。凡太阳过汗。湿家发汗。产后血虚。以及破伤风。
    皆致发痉。经曰。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背反张、口噤。脉沉细。如发痉状是也。若先受风。复感寒。无汗恶寒。为刚痉。先受风。复感寒。恶风有汗。为柔痉。
    古方通用小续命加减治之。有汗去麻黄。无汗去桂枝。然刚痉属阳。每多急满之症。宜大承气汤下之。柔痉属阴。每多厥逆之症。宜桂心白术散附子防风散温之。大抵刚痉易治。柔痉难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小续命汤防己桂。杏仁黄芩芍药配。甘草参芎与麻黄。附子防风一同会。
    

霍乱
    呕吐而利名霍乱。四肢逆冷成斯患。寒多不渴理中汤。热多而渴五苓散。暑月忽然心撮痛。两脚转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燥烦。水浸香藿吞数盏。霍乱者。谓挥霍乱也。外有所感。内有所伤。阴阳争膈。邪正交争。故上吐下泻。而腹中痛也。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症轻易治。若上不能吐。下不能泻。则邪不能出。壅塞正气。关格阴阳。此干霍乱。俗名绞肠痧。其死甚速。切勿与谷食。即米汤下咽亦死。然霍乱主治。亦有不同。如热多口渴而吐利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渴而吐利者。理中汤主之。若挟中湿而吐利者。藿香正气散主之。若挟中暑而吐利者。三物香薷饮主之。大抵霍乱有挟外感者。有挟内伤者。主治最难分别。古方通用盐熬热童便调饮。极为得治。近时通用阴阳水最为稳当。服之有神工。
    藿香正风用紫苏。大腹陈皮桔梗咀。甘草云苓半夏曲。浓朴白芷枣姜投。香薷饮内药四般。浓朴相参扁豆攒。加上黄连为绝妙。和中祛暑颇能安。
    

寒热往来
    往来寒热斗阴阳。大小柴胡及桂姜。热结心烦仍喜呕。渴而头汗用之良。
    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相争而作也。盖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客于半表半里。阴出与阳争。阴胜则寒。阳出与阴争。阳胜则热。阳不足则先寒。阴不足则先热。
    是以寒热往来而无定时也。然寒热往来亦有不同。有因热结在里。而寒热往来者。宜大柴胡汤主之。有因汗吐下后。不呕而渴。但头微汗而寒热往来者。宜柴胡桂姜汤主之。
    

发喘
    伤寒喘急最宜详。专论阳明及太阳。太阳无汗麻黄症。阳明潮热小承汤。水停心下喘而咳。加减青龙必可当。阴症喘时肢逆冷。理中四逆用为良。
    夫喘者。肺病也。经曰。肺主气。肺气逆而上行。冲冲而上。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凡伤寒发喘。有因太阳无汗而喘者。此为邪气在表。心腹必濡而不坚。当用麻黄汤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此为即水为邪。宜小青龙汤散之。有因阳明潮湿而喘者。此为邪气在里。心腹必胀而为满。法当用小承气汤下之。若阴症喘则必促。脉浮而厥。宜理中四逆汤温之。大抵诸喘为恶症。以邪气因盛。正气将脱也。他如直视谵语。及汗出如油。喘不休。俱不治也。
    

咳嗽
    太阳咳嗽用青龙。里水还须十枣攻。寒热柴胡加减治。阴邪真武总收功。
    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经曰。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逆而不散。冲击咽膈。今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而咳嗽也。凡伤寒咳嗽。有因太阳水气在表而咳者。宜小青龙汤主之。有因太阳水气在里而咳者。宜十枣汤主之。有因少阳寒热往来而咳者。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有因少阴水气在里而咳者。宜真武汤主之。大抵伤寒以嗽为轻。不与杂症同。须斟酌治之。
    

吐血
    皆因邪热中三焦。当汗医家失审量。热毒入深成吐血。桃仁承气地黄汤。
    吐血者。诸阳受热。其邪在表。当汗不汗。致使热毒入腑。积瘀于内。迫血妄行而吐也。宜以桃仁承气汤主之。亦有服桂枝汤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黄汤主之。大抵吐血衄血。有阳乘阴者。有阴乘阳者。阳乘阴者。血热妄行是也。阴乘阳者。血不归经是也。
    

衄血
    太阳衄血病将瘳。犀角黄芩芍药搜。漱水阳明犀角进。当归四逆少阴授。
    衄血者。经络及服桂枝汤后而衄者。此皆阳气盛长病欲解也。宜犀角地黄汤。及黄芩芍药汤。茜根汤。茅花汤。加减主之。有因少阴发汗而动衄者。此症难治。亦可用当归四逆汤主之。大抵吐血衄血。脉滑小者生。脉实大者死。脉微者易治。若热甚。脉反数急者死也。衄而头汗出。或身上有汗。不至足者。皆难治也。凡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阴阳俱虚。针经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此之谓也。
    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合。直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
    


前一页 ◇ 呕吐
后一页 ◇ 单伏双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