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六气变用篇第三(旧经)] 推三阴三阳病证歌
    厥阴所至土当灾,令民交病水不来,心痛胃脘两胁满,咽喉壅闭甚难开。太阴湿土雨时行,民病头痛骨痹生,脱项拔腰并折髀,皆由肾脏未通享。少阴君火热临身,民病心烦干呕频,两胁头痛时咳喘,恶寒瞀闷悸惊人。少阳相火热司天,所胜之年心病先,胸满鼻衄两胁胀,喘咳腹胀火当年。阳明燥胜木为殃,头痛昏昏左胁伤,男子伤筋浮肿胀,妇人腹痛又心狂。太阳寒水心受灾,民病头痛寒热来,腹痛肘挛筋急痛,面黄嗌向口干烦。
    

[卷第三\六气变用篇第三(旧经)] 求癸丑年七十二候(新添)
    \r旧经七十二候之图\pt166a22.bmp\r演纪开元十二年甲子岁正月一日己酉朔,积至今明昌四年,积得四百七十年。减一,乘岁周,分乘之,得一十七万一千二百九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去天纪,命己酉,外得戊申日交司日辰及分,(六十去之。)外有□。置大寒五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加候策五日零七分二十八秒,满六去之。假令癸丑年大寒交司,五十九日二十四分八十四秒,加候策五日零七分二十八秒,得六十四日三十二分一十二秒,命己酉,得癸丑日。鸷鸟厉疾,大寒气下,乃鸡始乳也。此鸷鸟厉疾者,大寒后五日。
    经曰∶何谓气?岐伯曰∶上帝所秘,先师传之。日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岁者谓之期,四期谓一小周,十五小周为一大周,乃六十年也。凡此之数,九六为之纪也,故经曰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生化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者,分纪也。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曲成一岁,积气余而盈润矣。然昼夜日行天之一度,月行十三度零十九分之后也。(后载法在用针补泻内,出八正神明论中。)然五星者,皆属地,体循天而右行也。南面东转,北面西行,故曰天顺地而左旋,地承天而右行矣,是日行迟而月行疾也。
    凡太阳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日行一度,一年行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九日行一周天,日方行二十九度。此之比月,则月已先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外又行天之二十二度,则反少七度,而不及日也。又加半日,则同宫而为一月。《阴阳说》谓∶月之行,月有前后,迟速分等,周天常准,则有大小尽之异也。本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荆朴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故日行天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月二十七日行一周天,更二日半行,乃日与月相会,成一月。计日二十九度半,在人二十九日半,合个二十九度半,共五十九日,故月有大尽有小尽。一岁日共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计三百五十四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成人间一年,今只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计三百五十四日,余却一十一度四分度之一,计一十一日三时辰,故三年一闰,五年而再闰,十九年七闰,方成一章。至八十章,然后盈虚之数尽而复始。
    

[卷第三\六气变用篇第三(旧经)] 求月周天法(旧经)
    置周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分,以二十七日除之,每日得一十三度,余有一十四度二十五分。
    以约法相减,(以二十七减十四度二十五分。)得七十五停,相减停也。三次相减停,以七十五为法,先除母二十七日,乃二千七百也。除之得母,(三十六为母也。)以七十五除子一十四度二十五分,得一十九也,故三十六分度之一十九。一日一十三度三十六分度之一十九,二日二十七度三十六分之二,三日四十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一,四日五十四度三十六分度之四,五日六十七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三,六日八十一度三十六分度之六,七日九十四度三十六分度之二十五。
    直候加至二十七日,乃得三百六十五度三十六分度之九也,故二十七日合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度之一者,乃一百刻中得二十五,四个二十五也,乃百刻也。共合之今法,以三十六分为母,以合三百六十五度三十六分度之九,故四个九,亦三十六也,合四分度之一也。
    (新添)当六岁也,自余岁外之法。别有三百五十四日,而为一岁,通少一十一日五十五刻,乃积气余而盈闰也。凡闰之月,无中气,皆是前后三辰之分也,乃天度之数也。其象应期而有圆缺者,月象非有缺也。然月为太阴,水之精也,日象太阳,火之精也,日月相见,则为明字,乃天之道也。火为阳明之于外,水为阴明之于内,以火大彰,以水鉴形,而可形之也。目之见也,同其太阳,照而象方见也。日光不能照者,其象不彰而缺也,以视其象,而可狂也。故上弦月南,则日乃西见而下之半也,下弦月南,则日乃东见而上之半也,望则日月相对,是故圆明,晦则同宫,是故视之不见矣。又如,冰虽莹,夜悬暗室,非火炳明,而岂鲜见其形矣。是知冰虽内明,非明曜而形无所见,月虽中朗,非日辉其象不能彰。是故月本无缺,盖因日月行之迟速不等,而故有盈亏矣。
    

[卷第三\六气变用篇第三(旧经)] 太阳早晚出入(新添)
    经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中者也,然地太虚之中,非谓至下之处也。以观平野之外,目视之极,天圆之际,非谓天之有际,而与地之相接也。凡遐迹山休,皆黄隔而致之然也。物隔之际,是为日月营运道路上下之中也。是故日未出而先晓,日乍入而朗明矣。然日月星象,非谓高下齐等,循天而营运也矣。
    \r新添太阳出入早晚之图\pt166a23.bmp\r然南方阳火,其气炎上,北方阴水,其性下流,故上南也,下北也。北方下而为阴也,子正阴极,而反生阳而上升,日乃上行,循于丑寅,至卯乃晓,以上物隔之际,而乃出也。次乃上循辰巳,至午正阳极,而反生阴而下降,日乃下行。循于未申,至酉乃暮,以下物隔之际,而入之也。次下循于戌亥,至子,周而复始也。
    此乃一日之中,阴阳升降营运之道也。岁中升降,亦如是也。故冬至为子正也,日行之下,循天营运,道路阔远,故日昼行南道,而迟出早入也。乃昼凡四十刻,而夜凡六十刻也。然冬至之后,阳乃始生,日反上行,而渐高也。则循天之营运,道路穿狭,故日昼渐北行,而早出迟入也。凡九日,昼加一刻,而为约也。至为春分,日行中道,故昼夜停而各得五十刻也。至于夏至,为午正也,日行之道,而至高也。高则循天,收而穿行,故日昼行北道,而早出迟入也。
    昼夜一日百刻,二十四节气定时刻也。立春正月节辰KT,手太阴经也,昼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雨水正月中寅KT,手太阴络,肺也,昼四十五刻,夜四十五刻。惊蛰二月节甲KT,手阳明经也,昼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春分二月中卯KT,手阳明络,大肠,昼五十刻,夜五十刻。清明三月节巳KT,足阳明经,昼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谷雨三月中辰KT,足阳明络,胃,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立夏四月节巽KT,足太阴经,昼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小满四月中巳KT,足太阴络,脾,昼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芒种五月节丙KT,手少阴经,昼六十刻,夜四十刻。夏至五月中午KT,手少阴络,心,昼六十刻,夜四十刻。小暑六月节丁KT,手太阳经,昼六十刻,夜四十刻。大暑六月中未KT,手太阳络,小肠,昼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立秋七月节坤,足太阳经,昼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处暑七月中申KT,足太阳络,膀胱,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白露八月节庚KT,足少阴经,昼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秋分八月中酉KT,足少阴络,肾,昼五十刻,夜五十刻。寒露九月节辛,手厥阴经,昼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霜降九月中戌KT,手厥阴络,手心主,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立冬十月节干KT,手少阳经,昼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小雪十月中亥,手少阳络,三焦,昼四十一刻,夜五十九刻。大雪十一月节壬KT,足少阳经,昼四十刻,夜六十刻。冬至十一月中子,足少阳络,胆,昼四十刻,夜六十刻。小寒十二月节癸KT,足厥阴经,昼四十刻,夜六十刻。大寒十二月中丑KT,足厥阴络,肝,昼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乃昼凡六十刻,而夜四十刻也。然夏之后,阴乃始生,日反下行,故日昼渐南,迟出早入。凡九日,昼减一刻,而为约也。至秋分,日行中道,乃昼夜停,而各得五十刻也。至于冬至,周而复始。然日一所行之道路,虽有高下、周圆、大小之异,皆合六度而行,故日高则远,视之小而行迟也,日下则近,视之大而行之疾也。又,日高则阳居阳分,故喧而热也,日下则阳居阴分,故凉而寒也。然一日阴阳升降之小,故寒热温凉异之小也,一岁阴阳升降之大,乃寒热温凉异之大也。又,夏日循天高行,故昼长夜短,是为阴少而阳多,故热也,冬日循天下行,故昼短夜长,是为阳少而阴多,故寒也。
    又,冬至之后阳生,则昼渐长,夏至之后阴生,则夜渐永也。此乃天理自然升降营运之道路也。
    故春秋二分,阴阳两停。春居阳分,故为温也,秋居阴分,故为凉也。分则日月同道而行,余皆日月异道而行,高下而相反也。
    其五星者,岁星十二年行一周天,荧惑星七百四十日行一周天,镇星二十八年行一周天,太白星、辰星常以太阳同宫,而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行一周天矣。各星气运盛衰,而有高下,所行道路之异也。然盛则其星荧然明大,高而上行循天,北越其道也。气运各无盛衰,则不失其常矣,其同天星象,皆顺阴阳升降之理而行也。子正之后,上而行之,午正之后,下而行之,故皆于将隔之际,而为出入之期也。又,星昼伏,明而不见者,盖日光曦辉而然也,故曰大明见则小明不彰矣。凡此之道,照而无惑也。故经曰∶天变代惑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灵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悟其道矣。
    


前一页 ◇ 五脏病证(新添)
后一页 ◇ 五行傍通(新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