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岁露论篇第七十九
    诸本无篇字。马云。末以逢其风而遇其雨者。为遇岁露。故名篇。
    
    经言夏日伤暑
    (止)
    其病稍益至
    甲乙。至、作早。诸本宴、作晏。当改。马云。按此节当与素问疟论第三节参看。张云。疟论云。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与此不同。盖彼兼项骨为言。此则单言脊椎也。伏冲之脉。彼作伏臂之脉。至字误。疟论云。益早者是。简案、马以至字按下节。非。
    
    次日乃积而作焉
    马云。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此节当以疟论参考。宜为间日而发。故云然。否则上下不相蒙矣。
    
    气之所舍节则其腑也
    马云。节字衍。按疟论云云。邪气之所合则其腑也。今此节不若素问之详。
    必与彼参看始明。张云。卫气之所应。疟论作所发。所舍节。言所舍之节也。
    
    夫风之与
    (止)
    疟乃作也
    马本。以时休、作以时根据。注云。根据、当作休。按疟论云云。
    此节不若疟论尤详。当参看。张云。本篇两搏字。疟论俱作薄。
    
    故有寒暑
    甲乙。故、作因。是。
    
    八正虚邪
    甲乙。虚、作风。
    
    贼风邪气之中人也
    (止)
    徐以迟
    甲乙。内极病、作内亟也。其病患也、作疾其病患也。张云。此言贼风邪气。亦能伤人。又有非八正虚邪之谓者。凡四时乖戾不正之气。是为贼风邪气。非如太一所居。八正虚邪之有常候。此则发无定期。亦无定位。故曰不得以时也。然其中人。必因肤腠之开。乃得深入。深则内病极。故其病患也卒暴。若因其闭。虽中必浅。浅而不去。其邪必留。亦致于病。但徐迟耳。
    
    其故常有时也
    甲乙。其故、作固一字。张云。此谓平居无事之时。其腠理之开闭缓急。而致卒病者。亦各有其故。盖因于时气耳。
    
    人与天地相参也
    (止)
    其病患也卒暴
    张云。致、密也。、闭也。纵、宽也。人与天地日月相参应。而此独言月言水者。正以人身之形质属阴。故上应于月。下应于水也。夫地本属阴。而西北则阴中之阴。
    东南则阴中之阳。故地之体。西北高。东南下。月满则海水西盛者。阴得其位。阴之实也。在人应之。则血气亦实。故邪风不能深入。月郭空则海水东盛者。阴失其位。阴之衰也。在人应之。则血气亦虚。故邪风得以深入。而为卒暴之病。烟垢、腻垢如烟也。血实则体肥。故腻垢着于肌肤。表之固也。血虚则肌瘦。故腻垢剥落。
    类乎风消。表之虚也。此所以皆关于卫气。、隙同。志云。理者肌肉之文理。乃三焦通会之处。故曰焦理烟垢者。火土之余也。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则烟垢。落谓肌肉减。腠理开则肌腠之气亦消散也。简案、下编云。上中。故志为三焦。会通之理也。
    
    乘年之衰
    (止)
    工友为粗
    甲乙和下有人气乏少四字。张云。乘年之衰。如阴年岁气不及。邪反胜之。及补遗刺法本病二论。所谓司天失守等义是也。逢月之空。如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及上文月满则海水西盛。月郭空则海水东盛等义是也。失时之和。如春不温。夏不热。秋不凉。冬不寒。客主不和者是也。
    三虚在天。又必因人之虚。气有失守。乃易犯之。故为贼风所伤。而致暴死暴病。使知调摄避忌。则邪不能害。
    故曰乘曰逢曰失者。盖兼人事为言也。简案、乘年之虚。诸家并以运气家之言解之。此恐不然。必别有说。聊记候识者。
    
    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
    张云。冬至中之。立春又中之。此两邪也。邪留而不去。故曰结。当其令而非其气。故曰代。观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此之调也。简案、马云。人之经气相结。而代脉见矣。非也。
    
    命曰遇岁露
    张云。岁露、即前章淋露之义。岁则兼乎时也。上二节言虚风之伤人。此一节又言贼风邪气之伤人。而岁气之多邪者。尤为民之多病也。志云。风者天之气。雨者天之露。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
    命曰遇岁露焉。简案、志注义长。沈存中笔谈云。十一月中遇东南风。谓之岁露。有大毒。若饥感其气。则开年着温病。盖本于本节之义立说者。
    
    正月朔日
    张云。此下言岁候之占。重在元旦也。元旦为孟春之首。发生之初。志云。正月朔日。
    候四时之岁气者。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人生于寅也。简案、元旦占八风。见汉书天文志。
    
    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
    熊本马本风字下句。马志。病多、作病死。
    
    旱乡
    汉书天文志。南方谓旱乡。
    
    白骨将
    志本将字接下句。
    
    天寒而风
    甲乙作大寒疾风。
    
    HT伤
    马张俱云。HT、残同。简案、检字书HT字无考。史熊亦缺。
    
    二月丑
    (止)
    多暴死
    张云。二三四月。以阳王之时。而丑日不风。戌日不温。巳日不暑。阴气胜而阳不达也。故民多病。十月以阴王之时。而申日不寒。阳气胜而阴不藏也。故民多暴死。
    
    诸所谓风者
    张云。此释上文诸所谓风者。必其异常若是。乃为凶兆。否则不当概论。
    

[卷六] 大惑论篇第八十
    诸本无篇字。
    
    清冷之台
    (止)
    何气使然
    甲乙作青霄之台。自上、作自止。张云。台之高者其气寒。故曰清冷之台。
    凡人登高博望。目见非常之处。无不神魂惊荡。而心生眩惑。故特借此以问其由然也。
    
    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
    甲乙。窠、作裹。马云。精、睛同。张云。为之精、为精明之用也。
    窠者、窝穴之谓。眼者、目之总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眼为精之窠。而五色具焉。志云。精、精明也。窠、藏也。简案、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
    如是则精衰矣。是也。马注误。
    
    瞳子
    张云。眸子也。骨之精主于肾。肾属水。其色玄。故瞳子内明而色正黑。简案、慧琳一切经音义云。睛者、珠子也。纂韵云。眼黑睛也。古人呼为眸子。俗谓之目瞳子。亦曰目瞳人也。论文谓之眼根。银海精微云。瞳人为水轮。属肾水是也。
    
    黑眼
    张云。黑眼、黑珠也。筋之精主于肝。肝色青。故其色浅于瞳子。简案、银海精微云。黑睛为风轮。属肝木是也。
    
    血之精为络其窠
    甲乙。络其窠、作其络。马云。心主血。血之精为络。所以络其窠也。简案、其窠、张志接下句云。窠气者。言目窠之气。非也。银海精微云。大小为血轮。属心火是也。
    
    白眼
    甲乙。白、作睛。马云。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眼。简案、银海精微云。白为气轮。属肺金是也。
    
    为约束
    张云。约束、眼胞也。能开能阖。为肌肉之精。主于脾也。志云。约束者。目之上下纲。肌肉之精为约束。脾之精也。
    
    裹撷
    (止)
    出于项中
    甲乙。撷、作契。张云。撷、爻结切。以衣衽收物谓之撷。脾属土。所以藏物。故裹撷筋骨血气四脏之精。而并为目系。以上出于脑项之闾。简案、撷、韵会。奚结切。音。将取也。又与同。以衣贮物。而报其衽也。张注本于此。今考撷、缬通。缬、说文。结也。一切经音义云。缬、贤结反。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乃退出之义也。银海精微云。上下胞睑为肉轮。属脾土是也。马云。后世五轮之说。似是而不典。当以此义为正。考银海精微等所载。五轮之说。乃与本节之旨不相诡。不可为之典也。但八廓之说。无所见于古经。
    
    故邪中于项
    (止)
    见两物
    甲乙。项、因、作头目。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十一字、作邪中之精。
    则其精所中者不相比。不相比十六字、千金方亦作邪中其睛。则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则睛散。张云。前邪字邪气也。后邪字与斜同。邪气中于风府、天柱之间。乘其虚则入脑连目。目系急则目眩睛斜。故左右之脉。互有缓急。视歧失正。则两睛之所中于物者。不相比类。而各异其见。是以视一为两也。此承帝问而先发邪气之中人者如此。以明下文之目见非常者。亦犹外邪之属耳。志云。比、周密也。邪其精、其精为邪所中。则不相比密而精散矣。简案、经文恐有脱误。注亦似牵强。当以甲乙为正。许氏本事方云。荀牧仲项年常谓予曰。有人视一物为两。医者作肝气有余。故见一为二。教服补肝药。皆不验。此何疾也。
    予曰。孙真人云云。睛散则歧。故见两物也。令服驱风入脑药。得愈。
    
    所常营也
    张本无也字。
    
    阴阳合传而精明也
    甲乙。传、作揣。志云。阴乃肝肾。阳乃心肺。故阴阳相合。传于目而为睛明也。
    
    神精乱而不转
    甲乙作神分精乱而不揣。
    
    东苑
    马云。清冷之台。东苑之所有也。
    
    心有所喜
    (止)
    甚者为惑
    甲乙。感、作惑。张云。偶为游乐。心所喜血。忽逢奇异。神则恶之。夫神有所恶。则志有不随。喜恶相感于卒然。故精气为乱。去之则神移。神移则复矣。间者言其未甚也。亦足相迷。况其甚者。能无惑乎。
    
    上气不足
    (止)
    故善忘也
    张云。下气有余。对上气不足而言。非谓下之真实也。心肺虚于上。营卫留于下。则神气不能相周。故为善忘。阳衰于上之兆也。
    
    精气并于脾
    (止)
    故不嗜食也
    甲乙。寒、作塞。简案、诸注顺文诠释。义殆难通。岂有胃热而胃脘寒之理乎。当以甲乙为正。盖胃热故善饥。胃脘塞故不嗜食。
    
    卫气不得入于阴
    (止)
    故目不瞑矣
    张云。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
    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志云。阴跷、阳跷。并会于足太阳之睛明。卫气行阳行阴。皆从目以出入。故曰目者。
    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
    
    卫气留于阴
    (止)
    故目闭也
    甲乙。留、作行。行、作入。张云。此言因病而目有不能开视。及病而多寐者。以卫气留于阴分。阴跷满而阳气虚耳。观寒热病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即此上文两节之义。
    
    此人肠胃大
    (止)
    故多卧矣
    甲乙。湿、作涩。更有涩则二字。下湿字亦作涩。不精、注一作不清。
    马本。卫气、作胃气。误。张云。解、利也。肠胃大则阴道迂远。肉理湿滞不利。今人有饱食之后。即欲瞑者。
    正以水谷之悍气。暴实于中。则卫气盛于阴分。而精阳之气。有不能胜之耳。世俗但呼为脾倦。而不知其有由然也。
    
    故少瞑焉
    甲乙。瞑、作卧。
    
    其非常经也
    张云。言其变也。盖以明邪气之所致然者。
    
    邪气留于上
    (止)
    卒然多卧焉
    张云。、焦同。邪气居于上焦。而加之饮食。则卫气留闭于中。不能外达阳分。故猝然多卧。然有因病而不能瞑者。盖以邪客于脏。则格拒卫气。不得内归阴分耳。
    
    治此诸邪
    马云。自大惑论善忘以下七项。张云。统言本论八证也。
    
    先其脏腑
    (止)
    定乃取之
    志云。先其脏腑者。先调其五脏六腑之精气神志。诛其小过者。去其微邪也。后调其气者。调其营卫也。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其灸刺熨引。甘药醪醴以取之。盖志者精神魂魄志意也。形者营卫血气之所营也。故志苦则伤神。形劳则伤精气矣。
    


前一页 ◇ 九针论第七十八
后一页 ◇ 痈疽篇第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