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卫气失常篇第五十九
    诸本无篇字。
    
    卫气之留于腹中
    (止)
    何以去之
    甲乙腹中作脉中。肢胁作(简案与技同)胁无胃字。马志。
    搐、作。是。张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此卫气之常也。失其常则随邪内陷。留于腹中。积不行。而苑蕴为病。故禁腹篇曰。卫气为百病母也。
    
    大迎天突喉中
    甲乙道藏赵府元本正脉胀本。大、作人。张云。积于上者为喘呼逆息。故当泻之于上。
    人迎、足阳明经穴。大突喉中。俱任脉穴。喉中即廉泉也。
    
    三里与气街
    张云积于腹中者。当泻其下。三里、气街。俱足阳明经穴。马云。对胸中而言。故谓腹为下。
    
    季胁之下一寸
    甲乙云。季胁之下深一寸。马云。即足厥阴肝经章门穴。简案、脉经云。脾以胃合为腑。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与马注符。
    
    鸡足取之
    楼氏云。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如鸡足。足、三爪也。张云。谓攒而刺之也。即官针篇。合谷刺之谓。志云。以足缓伸缓缩。如鸡足之践地。盖以疏阳明之经脉。以通卫气之所出也。简案、志注非是。
    
    大而弦急
    (止)
    不可刺也
    甲乙。弦、作强。腹皮急作腹皮绞。张云。脉大而弦急。阴虚而真脏见也。
    绝不至者。营气脱也。腹皮急甚者。中和气绝。而脾元败也。不宜刺矣。
    
    色起两眉
    张云。两眉者阙中也。其应主肺。故病在皮。
    
    病在肌肉
    张云。脾气通于唇。故病在肌肉。
    
    营气霈然者
    诸本霈、作濡。马云。欲知血气有病。当观之于营气。但营气无形。而濡然多汗。则知病之在血气也。张云。濡、湿也。营本无形。若肤腠之汗。肌肉之胀。二便之泄利。皆濡然之谓。其病在营。
    则气血濡也。(玉篇霈大雨也)
    病在筋
    张云。目为肝之窍。肝主筋也。
    
    病在骨
    张云。耳为肾之窍。肾主骨也。
    
    皮之部输于四末
    张云。病在皮者。在阳分也。阳受气于四末。以其皮浅气浮也。故皮之部。输于四末。
    
    肉之柱
    张云。病在肌肉。当治其柱。柱者之属也。坚浓之肉。多在手足三阳分肉间。以肉主于脾。
    而脾主四肢也。足少阴之经。自足心循内踝。后人足跟以上肉。出内廉。上股肉后廉。会于尻臀贯脊。其肉俱浓。故亦为肉之柱。
    
    血气之输
    张云。病在血气。当治其输。输于诸络。谓诸经之络穴也。气血留居。则经络壅盛。故当取之。
    
    筋部
    (止)
    候病所在
    张云。病在筋者。不必分其阴阳左右。但当随病所在而治之。
    
    骨之属者
    (止)
    益脑髓者也
    甲乙。上益字作液。下益字作溢。是。张云。病在骨之属者。当治骨空。
    以益其髓。髓者骨之充也。故益髓即所以治骨。简案、属者趺属之属。(见骨度篇)两骨相交之处。十二关节皆是。是所以受液而溢脑髓者。故骨病当求其所属而取之。
    
    各在其处
    马云。取穴以刺之者。亦惟于皮肉气血筋骨。各视其处。
    
    间者小之
    (止)
    故曰上工
    甲乙。小、作少。是。张云。间者病轻。故用针宜浅宜小。甚者病重。故用针宜深宜众。病变无穷。能随其变而调治得宜者。故曰上工。
    
    大小寒温
    马云。大小者。身之大小也。寒温者。身寒暖也。
    
    人年五十
    (止)
    为小
    马云。十八以上六岁以上之上字。俱当作下。王弘义云。数始于一。成于三。
    三而两之为六。三而三之成九。十八者。二九之数也。二十者。阴阳之生数始也。五十者。五行之生数终也。
    简案、千金引短剧方云。凡人年六岁以上为小。十六岁以上为少。三十岁以上为壮。五十岁以上为老。由此考之。以上不必以下之误。
    
    肉坚
    (止)
    不相离者肉
    甲乙。、作。肥、作脂。张。、作。注云。肥者。即下文所谓脂也。肉。肉之聚处也。此言伟壮之人。而有脂膏肉三者之异。脂者紧而满。故下文曰。肉紧身小。膏者泽而大。故下文曰。肉淖垂腴。皮肉连实。而上下相应者曰肉。故下文曰。身体容大。志云。腠理者。肌肉之文理。
    如豕之精肉。条分而有理路。理中之白膜曰脂肉。外连皮之肥肉曰肥。膏者。即肥之脂膏。谓如豕肉之红白相间。而有数层者为膏。简案、韵会云。凝者曰脂。泽者曰膏。博雅云。人一月而膏。二月而脂。
    又汉五行志。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经文。皮之满缓。可以证其凝与否也。马云。膏者油也。脂者骨中髓也。误。
    
    膏者
    (止)
    粗理者寒
    甲乙。细理者热之热、作和非。张云。淖柔而润也。膏者肉淖。脂者肉坚。若其寒热。则粗理者皆寒。细理者皆热。志云。粗理者。卫气外泄。故身寒。细理者。卫气收藏。故身热。
    
    膏者多气
    (止)
    其身收小
    张云。纵、宽纵也。腴、脂肥也。膏者纵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是膏肥于脂也。肉为皮肉连实。自与脂膏者有间。志云。卫气盛则腠理肥。是以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腴者。脐下之少腹也。肉者身体容大。此卫气盛而满于分肉也。脂者其身收小。此卫气深沉。不能充乎分肉。
    以致脂膜相连。而肌肉紧密。故其身收小也。简案、说文。腴、腹下肥也。又礼少仪注。腴、腹下也。通雅云。
    凡肉肥软处曰腴。志直为少腹。恐非也。
    
    膏也多气
    (止)
    故不能大
    张云。膏者多气。气为阳。故质热而耐寒也。肉者多血。血养形。故形充而气质平也。脂者血清而气滑少。故不能大。若此三者。虽肥盛皆别于众人。而脂者之气血。似不及乎膏肉也。
    愚按世传肥白之人多气虚。而此云膏者多气。不无相左。若据余闻见之验。则苍瘦之气虚者。固不减于肥白。
    是以不宜胶柱也。
    
    泉人皮肉
    (止)
    命曰众人
    张云。众人者。言三者之外。众多之常人也。其皮肉脂骨血气。各有品格。
    故不能相加。亦不能相多。而形体大小。皆相称而已。余伯荣云。不能相加者。谓血气和平。则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于肥大也。血气之浮沉浅深。各有常所。不能相多于肥肉间也。皮肉筋骨。
    各自称其身。故其形不大不小也。
    
    必先别其三形
    (止)
    不能大也
    甲乙。膏人下有者字。张云。三形既定。血气既明。则宜补宜泻。自可勿失常经矣。是故膏人以下。此重言其详也。
    

[卷五] 玉版篇第六十
    马云。末有着之玉版。以为重宝。故名篇。素问有玉版论。亦着之玉版也。诸本无篇字。
    
    五兵者
    (止)
    其孰小乎
    马云。按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铜。而作五兵。则黄帝时即有五兵。一弓、二、三矛、四戈、五戟。一云东方矛。南方弩。中央剑。西方戈。北方铩也。张云。五兵即五刃。刀剑矛戟矢也。五兵虽大。但备杀戮之用。置之死者也。小针虽小。能疗万民之病。保其生者也。夫天地之间。唯人最重。故为天地之镇。而治人之生。则又唯针最先。盖针之为用。从阳则上合乎天。从阴则下合乎地。从中则变化其间。而动合乎人。此针道之所以合乎三才。功非小补。较之五兵。其孰大孰小。为可知矣。简案、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郑注。五兵者。戈戟酋矛。、音殊。
    
    两热相搏
    甲。乙两、作而。搏、作薄。简案、两热未详。甲乙为是。
    
    圣人不能使化者
    (止)
    遭其已成也
    张云。邪在天下则为乱。邪在人身则为病。及其已成。则虽圣人不能使之化。是以邪不可留也。譬之用兵者。必有夙教。必有定谋。而后可保其无危。人之治身。可素无调养之道乎。故惟圣人。乃能自治于未形。愚者每遭其患矣。余伯荣云。按本经及素问论。所生痈疽。多因于风寒外邪。有伤荣卫。留积而成痈脓。此因内伤喜怒饮食。故曰不从天下。不从地出。
    
    其以形
    (止)
    奈何
    诸本。以、作已。甲乙十六字作其已有形。脓已成。为之奈何。十一字。
    
    故圣人
    (止)
    为其不予遭也
    张云。此言兆庶之多。千古之邈。安得人人遭遇。以救其疾苦。故惟有着之竹帛。以遗教将来。正为人之不予遭也。志云。圣人勿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后学之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而成十死一生之证也。遭、遇也。言其已形而不予遭。脓已成而不予见。
    此痈生于脏腑之间。而不与我见。乃多死少生之候也。
    
    其已有脓血
    (止)
    以小针治乎
    甲乙无而后遭乎不道之七字。以上有可字。简案、据甲乙文义尤通。
    
    以小治小者
    (止)
    铍锋之所取也
    甲乙治大者下。有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八字。害下有大字。铍、作。
    张云。针少者功小。无济于事。针大者多害。恐有所伤。故惟砭石及铍针锋针。皆可以取痈疽之脓血。简案、原文义难通。得甲乙其旨甚晰。盖以大治大。谓以砭石铍针。取大脓血也。
    
    以为伤者
    (止)
    为顺矣
    马云。白眼属肺。今反青。是肝邪侮所不胜。当为肺气衰也。黑眼者。即眼之睛也。属于肝。今反小。乃肝气衰也。纳药而呕。乃脾气衰也。腹痛者邪甚。渴甚者火盛。肩属手之三阳。项属手足六阳及督脉经。今肩项不便。是阳盛阴虚也。音嘶者。肺衰也。色脱者。五脏衰也。志云。太阳为诸阳主气。肩项中不便。阳气伤也。在心主言。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音嘶色脱。心脏伤也。犯此五逆者死。除此五者为顺矣。张云。寒热病篇曰。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脏之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是亦五逆之属也。内、纳同。嘶、音西。声破损也。巢源云。凡破痈溃脓之后。有逆有顺云云。是为五逆。皆死候。
    
    诸病
    志云。谓凡病多生于荣卫血气之不调。非独痈脓也。
    
    腹胀身热
    (止)
    五逆也
    张云。身热脉大。而加以腹胀。表里之邪俱盛也。是为一逆也。腹鸣而满。
    四肢清冷而兼后泄。阴证也。脉不宜大而大者。脉证相反。是为二逆。鼻衄在阴。脉大为阳。阳实阴虚。是为三逆。咳而溲血脱形者。正气已衰。脉小而急者。邪气仍在。邪正不能相当。是为四逆。脱形身热。真阴卫亏。
    而火犹不清也。其脉细小疾数。正邪盛正衰之候。是为五逆。
    
    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张云。一节之更。时移气易。客强主弱。则不能胜。故不过十五日而死。
    
    其腹大胀
    (止)
    是五逆也
    甲乙。脉搏、作喘一字。张云。此下言五逆之急证也。腹大胀者。最忌中虚。若见四肢清冷而脱形泄甚者。脾元败而阳气去也。故为一逆也。腹胀便血。阴病也。脉大时绝。孤阳将脱也。故为二逆。咳而溲血者。气血俱病。形肉脱者败在脾。脉搏者真脏也。败在胃气。故为三逆。呕血胸满引于背者。脏气连乎背也。脉见细小疾数。则真元大亏矣。故为四逆。上为呕咳。中为胀满。下为飧泄。三焦俱病。而脉至于绝者。有邪无正也。故为五逆。
    
    不及一时而死
    马云。一时者一周时也。乃一日之意。张云。不及一时。谓不能周一日之时也。
    
    是谓逆治
    张云。病不可治而强治之。非惟无益。适以资害。是谓逆治。
    
    甚骏
    张云。骏、大也。简案、诗、商颂。为下国骏。毛传。骏、大也。
    
    二十八会
    马云。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跷督任。共为二十八会也。
    
    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简案、外台明堂序云。经脉阴阳。各随其类。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切。过半于汤药矣。其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不可解。经云。针能杀生人。
    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性命。今并不录此。根据本节之义而立言也。玉函经总例云。针能杀生人。亦能起死人。亦同。
    
    其如刀剑
    (止)
    犹可知矣
    张云。言不善用针者。徒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正如以刀剑加人则死。
    以酒饮人则醉。此理之必然。自不待诊而可知者也。
    
    人之所受气者
    (止)
    夺之而已矣
    马云。试观海之行云气者。本于地气上为云。而后云气行于天之下也。胃之有气血。本于谷气所化。而后血气行于十二经之隧也。是经隧者。诚为五脏六腑之大脉络耳。迎其气之来而有以夺之。则能杀生人矣。
    
    上下有数乎
    (止)
    夺其天气者也
    张云。上下、谓手足经也。五里、手阳明经穴。此节指手之五里。
    即经隧之要害。若迎而夺之。则脏气败绝。必致中道而止。且一脏之气。大约五至而已。针凡五往以迎之。则一脏之气已尽。若夺至二十五至。则五脏之输气皆竭。乃杀生人。此所谓夺其天真之气也。气穴论云。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即此之谓。志云。至者迎其气之至也。往者追其气之行也。故五至而迎其五脏之气至即已。若五往而追之。则五脏之气尽泄于外矣。
    
    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张云。不知刺禁。所以杀人。针非绝人之命。倾人之寿者也。志云。
    非由命之自绝。
    寿之自绝。实所以杀生人也。
    
    窥门
    (止)
    死于堂上
    马云。吾窥门而见其刺。其人当死于家中。吾入门而见其刺。其人当死于堂上。死之最易。又如是耶。张云。门即生气。通天等论。所谓气门之门也。门而刺。言犹浅也。浅者害迟。
    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言其深也。深则害速。故死于堂上。志云。者。窥俟其所出也。门首。卫气篇之所谓契绍之门户。乃气血从孙络而出于皮肤之门也。故俟其气之出门而刺之者。稍缓而死于家中。入门而逆刺于络内者。即死于医者之堂上也。夫天气一日一夜。绕地环转一周。逆则不过一周而死。况针刺之伤乎。简案、三家所取义各异。未知孰是。
    


前一页 ◇ 贼风篇第五十八
后一页 ◇ 五禁篇第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