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五十营篇第十五
    诸本无篇字。马云。营者运也。脉之营行有五十度。故名篇。
    
    天周二十八宿
    甲乙作周天。简案、详见卫气行篇。
    
    人气行一周
    周、甲乙作。楼氏云。人气行一周之下。当有与十分身之八六字。千八分之上。
    当有宿字。下当有人气行五十周于身八字。盖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八。
    宿三百六十分。人气行一十八周于身。宿千八分。人气行五十周于身也。简案、楼说本于卫气行篇。
    
    千八分
    张云。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相因。共得一千零八分。人之脉气。
    昼夜营运一周。亦合此数。马云。积而推之。十宿得三百六十分。二十宿得七百二十分。八宿三八得二百四十分。
    六八得四十八分。共得一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
    甲乙无此六字。似是。
    
    二十八脉
    马云。十二经有十二脉。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阳跷、阴跷、督脉、任脉。
    共计二十八脉。以应天之二十八宿。以分昼夜之百刻也。
    
    漏水下百刻
    日知录云。周礼壶氏注。漏箭昼夜共百刻。礼记。乐记百度得数而有常。注。百度百刻也。灵枢经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说文。漏以铜受水刻箭昼夜百节。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品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
    
    气行六尺日行二分
    气、甲乙作脉。六尺下。楼补二十七息气行一丈六尺二寸十二字。马云。积至十息。则其脉气行六尺。而天之日其行为七厘五毫。按、正文本云。二分。今细推之。其所谓二分者误也。假如曰二分。则百息当行二十分。千息当行二百分。万息当行二千分。加三千五百息。又当行七百分。原数止得一千八分。今反多得一千六百九十二分。想此经向无明注。遂致误传未正。今考其数。当云日行七厘半。则一万三千五百息。正合日行一千八分之数。张云。其日行之数。当以每日千八分之数为实。以一万三千五百息为法除之。则每十息日行止七厘四毫六丝六忽不尽。此云日行二分者。传久之误也。
    
    二百七十息
    (止)
    日行二十五分
    甲乙。二十五分作二十分有奇。楼以五字为衍。马云。其下水计二刻。日行二十分一厘二毫。按、正文曰。二十五分者。盖误写一厘二毫为五分也。张云。凡一百三十五息。
    水下一刻之度也。人气当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故二百七十息。气行于身一周。水下当二刻。日行当得二十分一厘六毫为正。
    
    五百四十息
    (止)
    日行四十分
    甲乙分下有有奇二字。马云。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厘二毫。正文缺二厘二毫。张云。气行一周。脉行三十二丈四尺。日行当得四十分三厘二毫为正。上文言二十五分者太多。本节言四十分者太少。此其所以有误也。
    
    二千七百息
    (止)
    五宿二十分
    甲乙二十五分作二十分有奇。马云。日行五宿二十一分六厘。正文缺一分六厘。自此以下。当云五千四百息。气行二十周于身。下水四十刻。日行十一宿七分二厘。又当云八千一百息。气行三十周于身。下水六十刻、日行十六宿二十八分八厘。又当云一万八百息。气行四十周于身。下水八十刻。日行二十二宿一十四分四厘。
    
    皆尽脉终矣
    甲乙注王曰。此略而言之也。细言之。则常以一千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也。
    
    并行一数也
    张云。此释上文交通二字之义。并行一数。谓并二十八脉通行一周之数也。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甲乙。凡上有气字。也下有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谓之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三十三字。注云。此段旧在经脉根结之末。今移在此。
    

[卷三] 营气篇第十六
    诸本无篇字。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马云。此言营气之营运。一如宗气之所行也。(宗气所行之次尽见于经脉篇此篇论营气所行与宗气无异辞虽不同而其次同也)宗气者。大气也。大气积于胸中。出喉咙。司呼吸。
    以行经隧。始于手太阴肺经。络于肝经。积至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如前篇五十营之所论者是也。
    营气者。阴气也。由中焦之气。阳中有阴者。随中焦之气以降于下焦。而生此阴气。故谓之清者为营。又谓之营气出于中焦者是也。然此营气者。必成于水谷所化精微之气。故曰营气之道。谷气为宝。非谷气不能生此营气。非营气不能生血也。道者脉气所由行之经隧也。张云。内、纳同。谷不入则营气衰。故云内谷为宝。
    
    精专者
    志云。精专者。中焦之汁。即化而为赤。布散之血。流溢于下焦。水火交济而化赤者也。
    
    故气从太阴出
    甲乙。出下有循臂内上廉五字。张云。此下言营气营运之次。即前十二经脉之序也。
    
    至跗上注大指间
    马上字接下句。恐非。
    
    抵髀
    甲乙。髀、作脾。马云。即阴陵泉、血海、箕门等穴。俱在髀之内廉。属脾经穴。简案、据下文注。肾、从肾注。心外之例。甲乙似是。
    
    出内
    甲乙注。一作项内。马以内字接下句。恐非。马云。目下为颧等处。
    
    从肝上注肺
    甲乙。肺、作膈。
    
    入颃颡之窍
    志云。颃颡鼻之内窍。忧恚章曰。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气失也。
    
    究于畜门
    张云。究、深也。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如评热病论。启玄子有云。气冲突于畜门。而出于鼻。即此谓也。畜、臭同。许救切。志云。畜门鼻之外窍。究、终也。简案、张所谓畜门。即颃颡耳。盖颃颡者。喉屋上通于鼻之窍门。畜门者。鼻孔中通于脑之门户。畜、嗅同。以鼻吸气也。亦作、嗅。
    并许救切。
    
    上循腹里入缺盆
    简案、据上文之例。此下当有是任脉也四字。然骨空论。任督互称。以其为一源也。
    故不别着任脉耶。
    
    逆顺之常也
    志云。逆顺者。谓经脉内外之血气。交相逆顺而行也。马云。或逆数。或顺数。皆合常脉。其营运之次。无相失也。张云。前经脉篇。未及任督。而此始全备。是十四经营气之序。楼氏全录此篇。
    末引东垣云。十二经一脉也。略为十二分而已。
    

[卷三] 脉度篇第十七
    诸本无篇字。
    
    手之六阳
    张云。手有三阳。以左右言之。则为六阳。凡后六阴。及足之六阴六阳皆仿此。
    
    五六三丈
    六下甲乙有合字。下文五六三丈。六八四丈八。六六三丈六尺并同。简案、管子云。伏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从足上至头
    甲乙作从头至足。张云。按手足十二经脉。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其起止之度。今云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盖但计其丈尺之数。俱以四末为始而言。非谓其行度如此也。后仿此。
    
    跷脉
    (止)
    合一丈五尺
    马云。跷脉有阳跷、阴跷。阳跷自足申脉行于目。阴跷自足照海行于目。然阳跷左右相同。阴跷亦左右相同。则跷脉宜乎有四。今曰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则止于二脉者何也。观本篇末云。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则知男子之所数者。左右阳跷。女子之所数者。左右阴跷也。
    
    合一十六丈二尺
    潘氏医灯续焰云。据越人二十三难云。脉数总长十六丈二尺。任督二跷在内。其始从中焦注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所谓如环无端者。不知二跷任督。从何处接入。岂附行于足少阴太阳耶。附则不能在循环注接之内。当俟知者。
    
    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
    甲乙。孙下有络孙络之四字。而下有有字。张云。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之孙络也。络脉有血而盛者。不去之则壅而为患。故当疾诛之。诛、除也。
    
    饮药以补之
    张云。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即虚者饮药以补之之谓。
    
    阅于上七窍也
    简案、马训阅为通。本于谢坚白。三十七难注。张云。阅、历也。五脏位次于内。而气达于外。故云云。汉文帝纪注。阅、犹更历也。又车千秋传注。阅、经历也。
    
    五脏不和
    马云。二句结上起下之辞。
    
    阳气太盛则阴不利
    三十七难及甲乙作邪在脏。则阴脉不和。下不利亦作不和。并是。
    
    不能荣也
    张云、本经。荣、营通用。不能荣。谓阴阳乖乱。不能营行。彼此格拒不相通也。
    
    故曰关
    三十七难。关、作格。简案、六节藏象。亦以阴盛为关。
    
    故曰格
    三十七难。格、作关。简案、六节藏象。亦以阳盛为格。终始禁服并同。马云。难经三十七难。误以六阴脉盛为格。六阳脉盛为关。致后世不曰脉体。而指曰鬲症。尤误之误也。汪云。按关格二字。字面虽殊。而意义则一。难经虽颠倒。疑无伤也。如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
    病名曰关格。是明以关格属之病矣。又仲景平脉篇。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又曰。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是仲景亦以关格为病证。而二字之义。内经与仲景均未尝细分也。又难经第三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也。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是亦以溢覆言脉。而以关格言病也。今马氏既訾难经。复以仲景、东垣、丹溪为非是。而指关格为脉体。不亦并背内经乎。又曰。关为阳不得入。格为阴不得出。是两脉共为一病矣。于义亦难分也。
    
    何气荣水
    甲乙。水作也。马云。人身气血。如水之流。帝遂以跷脉起止。何气营水为问。简案、荣水不成义。今从甲乙。
    
    跷脉者少阴之别
    楼氏云。跷脉始终独言阴跷。而不及阳跷者。有脱简。张云。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刺外踝之下半寸所。盖阳跷为太阳之别。故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故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起于照海。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起于申脉。庶得其详也。
    
    濡目
    张云。阴跷阳跷之气。并行回还。而濡润于目。若跷气不荣。则目不能合。故寒热病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此所以目之瞑与不瞑。皆跷脉为之主也。
    
    气独行五脏
    张云。帝以跷脉为少阴之别。因疑其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也。故有此问。
    
    如水之流
    (止)
    外濡腠理
    张云。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皆言不得无行也。阴荣其脏。指阴跷也。阳荣其腑。指阳跷也。言无分脏腑跷脉。皆所必至也。流者流于内。溢者溢于外。故曰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谓其不独在脏也。按此跷脉之义。阴出阳则交于足太阳。阳入阴则交于足少阴。阳盛则目张。阴盛则目瞑。似皆随卫气为言者。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也。简案、马以阴脉阳脉。为手足三阴三阳之义。然考前后章之旨。张注为得矣。
    
    当数者
    楼氏云。当数、为当脉度一十六丈二尺之数也。张云。跷脉阴阳之数。男女各有所属。男属阳。当数其阳。女属阴。当数其阴。故男子以阳跷为经。阴跷为络。女子以阴跷为经。阳跷为络也。
    


前一页 ◇ 骨度篇第十四
后一页 ◇ 营卫生会篇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