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经别篇第十一
    诸本无篇字。当删。
    
    五位
    志云。五方之定位。
    
    六律建阴阳诸经
    甲乙。建、作主持二字。志云。创建六阴六阳。以合诸经。
    
    十二辰十二节
    周礼簇氏十有二辰注。辰、谓从子至亥。左传成王九年浃辰之间。注、浃辰十二日也。邪客篇云。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又云。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又生气通天论。五脏十二节。
    
    十二经水
    详于经水篇。
    
    十二时
    顾炎武日知录云。古无所谓时。凡言时。若尧典之四时。左氏传之三时。(桓公六年三时不害)皆谓春夏秋冬也。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废。
    
    离合出入奈何
    张云。十二经脉已具前经脉篇。但其上下离合。内外出入之道。犹有未备。故此复明其详。然经脉篇以首尾循环言。故上下起止有别。此以离合言。故但从四末始。虽此略彼详。然义有不同。所当参阅。
    
    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
    张云。过犹经过。谓忽略不察也。息如止息。谓必所留心也。
    
    足太阳之正
    (止)
    皆为正也
    张云。此膀胱与肾为表里。故其经脉相为一合也。足太阳之正。入中。与少阴合而上行。其别一道下尻五寸。当承扶之次。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散于肾。循膂当心入散。上出于项。
    而复属于本经太阳。此内外同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自中合于太阳。内行上至肾。当十四椎旁肾俞之次。
    出属带脉。其直者上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是为六合之一也。然有表必有里。有阳必有阴。故诸阳之正。必成于诸阴之别。此皆正脉相为离合。非旁通交会之谓也。余仿此。志云。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
    非支络也盖从经而别行。复属于太阳之经脉。故名。经别谓经脉之别经也。马氏以正为正经。宜与经脉篇之直行者相合。别者为络。宜与经脉篇之其支者其别者相合。噫。经脉血气之生始出入。头绪纷纭。不易疏也。甲乙无成以以下九字。注云。九墟曰。或以诸阴之别者。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
    (止)
    此为二合也
    张云。此胆肝二经为表里。经脉相为一合也。足少阳绕髀阳入毛际。与足厥阴合。其内行而别者。乃自季胁入胸属胆。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贯心。上挟咽自颐颔中(图翼云颔中为颐颔腮下也虎头燕颔义即此)出。散于面上。系目系。复合少阳本经于目外、瞳子也。足厥阴之正。别足跗内行。上至阴毛之际。合于足少阳。与别者俱行。上布胁肋。是为六合之二也。简案、肝上之上衍。
    
    足阳明之正
    (止)
    此为三合也
    甲乙。太阴之正。下有则别二字。结、作络。舌中、作舌本。额、正脉道藏熊本张本并作。马本志本作额颅。张云。此胃脾二经表里相为一合也。足阳明上至髀关。其内行者。
    由气街入腹里属于胃。散于脾。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上入承泣之次。系目系。为目下纲。以合阳明本经也。足太阴之正。上股内。合于足阳明。与别者俱行。上咽贯舌。是为六合之三也。
    
    手太阳之正
    (止)
    此为四合也
    张云。此小肠与心表里。经脉相为一合也。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
    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经脉篇言交肩上入缺盆络心。此言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盖前后皆有入心之脉。手少阴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阳渊腋之次。行两筋之间。内属于心。与手太阳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挟于咽。出于面。合于目内。是当与足太阳睛明相会矣。
    此六合之四也。
    
    手少阳之正
    (止)
    此为五合也
    张云。此三焦心主表里经脉相为一合也。指天者。天属阳。运于地之外。
    手少阳之正。上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包罗脏腑之外。故曰指天。手厥阴之正。其别面内行者。与少阴之脉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阳渊腋之次。入胸中。属于三焦。乃出循喉咙。行耳后。合手足少阳于完骨之下。此六合之五也。志云。少阳、初阳也。从阳而生。自下而上。故曰指天。曰指地者。谓手合于足也。曰指天者。谓足合于手也。盖分手足于二经。则为六合。论阴阳之气。止三合矣。简案、别下渊液三寸。马云。
    别于腋下之天池穴。考本输篇云。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马似是。
    
    手阳明之正
    (止)
    此六合也
    道藏马志本。大肠作太阳。误也。张云。此大肠与肺为表里。经脉相为一合也。手阳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间。其内行者别于肩。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肠。属于肺。其上者。循喉咙。
    复出缺盆。而合于阳明本经也。手太阳之正。其内行者。自天府别入渊腋。出手少阴心经之前。入内走肺。散之大肠。其上行者。出缺盆。循喉咙。复合于手阳明经。以上共十二经。是为六合也。
    

[卷三] 经水篇第十二
    马云。内论十二经脉。合于十二经水。故名篇。简案、管子水地篇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郦道元水经注。引经脉志。盖其书志经水之流通者。
    
    夫经水者
    (止)
    可得闻乎
    张云。经水者。受水而行于地也。人之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化其精微之气。而布扬于内外者也。经脉犹江河也。血犹水也。江河受水而经营于天下。经脉受血而营运于周身。合经水之道以施治。则其源流远近。固自不同。而刺之浅深。灸之壮数。亦当有所辨也。
    
    八尺之士
    简案、周礼考工记。人长八尺。又淮南天文训。人修八尺。而周礼卿大夫国中七尺。
    以及七十七尺谓二十。又淮南修务训。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则与考工记天文训异。荀子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又家语六七尺之体。今据本经骨度篇。人长其实七尺五寸。而泛言其修。或云七尺。或云八尺。举其大概耳。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简案、汉书王莽传云。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大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导其脉。知所络。始云可以治病。宋杨介存真图。欧希范五脏图。盖其遗也。而与本节之旨符矣。
    
    其脏之坚脆
    (止)
    其常有合乎
    张云。如脏之坚脆。则见于本藏篇。腑之大小。谷之多少。则见于平人绝谷篇。脉之长短。则见于脉度篇。血之清浊。则见于根结篇。十二经血气多少。各有大数。则见于血气形志等篇。此其针灸浅深多寡。故各有所宜如下文也。甲乙。大数、作定数。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
    张云。此下以经脉配经水。盖欲因其象。以辨血气之盛衰也。马云。按古今舆地图。清水、遗籍无之。黄河合淮处。谓之清河。今有清河。悬疑是清水也。张云。按清水即大小清河。舆地图志曰。大清河即济水之故道。自兖州府东北流。出长清等县。
    由利津等界入海。小清河一名滦水。源发济南府趵突泉。经章丘受漯河之水。由新城入海。禹贡曰。浮于济漯达于河者。必此河也。今俱属山东省济南府。简案、今考水经无清水。王注离合真邪论。引本节作泾水。盖古本有如此者。书禹贡、泾属渭。诗谷风。泾以渭浊。
    
    通水道焉
    志云。肺属天而主气。膀胱为津液之腑。受气化而出。六腑皆浊。而膀胱之水独清。故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
    张云。足少阳经内属于胆。常少血多气。故外合于渭水。按地志。渭水出陇西郡渭源县西南鸟鼠山。至同州入河。今俱隶陕西省。渭源属临洮府。同州属西安府也。志云。渭水独清。诸阳皆浊。而胆为中精之腑。独受其清。故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简案、张注义未允当。志云。渭水独清。
    与古说乖矣。以渭合胆。必有别所据。今不可得而考也。下节诸水。亦多不可解者。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
    张云。足阳明经内属于胃。常多气多血。为五脏六腑之海。故外合于海水。按海包地外。地在海中。海水周流。实一而已。今云四海者。以东西南北而分言之也。故东曰渤海。南曰涨海。
    西曰青海。北曰瀚海。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
    志云。湖水有五湖。即洞庭、彭泽、震泽之类。脾位中央。而灌溉于四旁。
    故足太阴外合于湖水。而内属于脾。又云。土数五。故合五湖。张云。五湖皆在东南。周礼职方氏。杨州泽薮曰具区。简案、湖水与五湖各异。水经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又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黄湖、上湖、湖。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
    张云。足少阴经内属于肾。常少血多气。故外合于汝水。按汝水源出汝州天息山。
    出西平上蔡汝阳等县入淮。今属河南省汝宁府。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
    志云。渑水出于青州之临淄。而西入于淮。天下之水。皆从东去。渑水自东而来。
    故应足厥阴东方之肝木。简案、渑、史音弥善切。张音免。志音成。广韵食陵切。又泯、湎二音。集韵神陵切。
    音绳。
    
    手太阳外合淮水
    合下诸本有于字。当补。张云。手太阳经内属小肠。常多血少气。故外合于淮水。
    按淮水出唐州桐柏山。绕徐扬之界。东入于海。今属河南省南阳府。改名唐县。
    
    水道出焉
    简案、膀胱通水道。而小肠受盛胃之水液。而济泌于膀胱。故二腑特言及之。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
    张云。手少阳经内属三焦。常少血多气。故外合于漯水。按渭水源出章丘长白山。
    入小清河归海。今属山东省济南府。漯、音磊。又太合切。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
    张云。手阳明经内属大肠。常多血多气。故外合于江水。按江源出西蜀之岷山。
    今属四川省成都府茂州。其长万里。至吴地入海。此即所以限南北也。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
    张云。手太阴经内属于肺。常多气少血。肺为脏腑之盖。其经最高而朝百脉。故外合于河水。按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合流。东注满昌海。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以入中国。一说黄河源出星宿海。在中国西南直四川马湖府之正西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府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合诸流自西而东。行二十日至昆仑。绕昆仑之西南。折而东北。又折而西北。又转而东北。又行二十余日。历云中九原至大宁。始入中国。是为四渎之宗。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
    张云。手少阴经内属于心。常少血多气。故外合于济水。按江源初发王屋山下曰水。既见而伏。复出为济。济截河而流不混其清。故又曰清。济流虽微而独尊。故居四渎之一。今属河南省怀庆府济源县。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
    张云。手厥阴经内属心主。常多血少气。故外合于漳水。按漳水有二。一出上党沽县大黾谷曰清漳。一出上党长子县发鸠山曰浊漳。皆入于河。今俱隶山西省沽县。即乐平县。属太原府。长子县属潞安府。
    
    凡此五脏六腑
    (止)
    腰以下为地
    张云。夫经水者。河海行于外。而源泉出于地。经脉者。脉络行于表。
    而脏腑主于中。故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也。然经水经脉。各有阴阳之分。如天以轻清在上。故天为阳。地以重浊在下。故地为阴。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人身应天地。故腰以上为天属阳。腰以下为地属阴。而经脉脏腑之应于经水者亦然。
    
    故海以北
    (止)
    此一隅之阴阳也
    阳中之太阳。甲乙作阳中之阳。一隅作一州。张云。如海合于胃。湖合于脾。脾胃居于中州。腰之分也。海以北者为阴。就胃腑言。自胃而下则小肠。胆与膀胱皆属腑。居胃之北而为阴也。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就脾脏言。自脾而下。则肝肾皆属脏。居脾之北。而为阴中之阴也。腰以上者如漳。合于心主。心主之上。惟心与肺。故漳以南者为阳也。河合于肺。肺之下亦惟心与心主。故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也。凡此皆以上南下北。言阴阳耳。然更有其阳者。则脏腑之外为三焦。三焦之外为皮毛。
    本藏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今三焦合于漯水。大肠合于江水。故曰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也。此天地人相合之道。天地至广。而兹所言合者。特举中国之水耳。故曰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简案、自海以北者。至河以北至漳者。则以上南下北言阴阳。其义自明矣。惟至漯以南至江者。则以三焦大肠为阳中之太阳。其义未详。张注似牵强。志云。
    河以北至漳者。谓从上焦而后行于背也。漯以南至江者。谓从中焦而前行于腹也。此以人之面南而背北也。此说亦难据。
    
    足阳明刺
    (止)
    留二呼
    甲乙阳明下有多血气三字。太阳下有多血气刺四字。少阳下有少血气刺四字。
    太阴下有多血少气刺五字。少阴下有少血多气刺五字。厥阴下有多血少气刺五字。张云。此足六经之刺度也。
    出气曰呼。入气曰吸。曰十呼七呼之类。则吸在其中矣。盖一呼即一息也。但刺有补泻之异。呼吸有先后之分。
    故凡用泻者。必候病者之吸而入针。再吸转针。候呼出针。凡用补者。必因其呼而入针。再呼辅针。俟吸出针。
    故针赋曰。补者先呼后吸。泻者先吸后呼。正此义也。后世令病患咳嗽以代呼。收气以代吸。气有出入。亦与呼吸相同耳。
    
    皆无过二分
    张云。手之六经。皆在于上。肌肉薄而溪谷浅。故刺不宜深。经脉短而气易泄。故留不宜久。
    
    肥瘦
    终始篇云。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撩之
    甲乙作料之。史音云。一本作以意料之。马云。撩、料同。张云。撩音辽。又上去二声。通俗文理乱谓之撩理。简案、说文。撩、理也。玉篇。料、理也。知是二字音义并同。
    
    灸之亦然
    (止)
    脱气
    张云。刺有浅深迟速之度。灸有壮数大小之度。刺有补泻。灸亦有补泻。凡以火补者。毋吹其火。以火泻者。疾吹其火。血实气壅。病深肉浓者宜泻。阳衰气怯。元虚体弱者宜补。背腹股髀。道远势缓者。宜大而多。头面臂。羸弱幼小者。宜小而少。
    此其大法也。设不知此。而灸过其度。非惟无益。反以害之。是恶火也。故灸失其宜。则骨枯脉涩。刺失其宜。
    则脱泄元气。均致人之夭殃矣。
    
    之大小
    甲乙。、作。是。
    
    可为度量乎
    马云。度、量俱去声。
    
    若夫度之人
    甲乙。夫作失。是。与中度相反。文脉贯穿。
    
    瘦
    张云。、通作消。
    
    切循扪按
    简案、切谓诊寸口。循谓循尺肤。盖经脉之大小。肤之浓薄。当寸尺度之。如肉之坚脆。
    之大小。非一一扪按。不能知之。故举此四字。以见其义。
    
    因适而为之真也
    张云。因其情。适其宜。必出于心。应于手。斯得病治之真诀矣。志云。适、从也。
    真、正也。是谓适其中。而为度之正也。简案、真、犹知毒药为真之真。言因其各所适而为治法之真也。
    


前一页 ◇ 经脉第十
后一页 ◇ 经筋篇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