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脏腑所合
    合者。相合而成功也。有脏以为体即有腑以为用。脏之气行于腑。腑之精输于脏。二者相合。而后成功。故引灵输本枢篇文以明之。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
    肺为清金。大肠为燥金。肺藏魄。而大肠肛门。即为魄门。肺与大肠交通之路全在肺系膜油之中。由膜油以下达于大肠。而大肠全体。皆是油膜包裹。虽大肠与肺。一上一下。极其悬远。而其气从油膜之中。自相贯注。盖肺极高。大肠极下。其情势自足相临。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又相表里。故相通也。传导之府。谓传导肺气使不逆也。凡大肠之病皆从肺来。故大肠燥结。须润肺大肠痢证。发于秋金之时。亦是肺金。遗热于大肠。然大肠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伤寒论云下痢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不便脓血者。其喉为痹。盖邪热不从大便而泻上壅。于喉宜泻大肠。此大肠。所以为传导肺气之府也。
    \r大肠图\pt31a6.bmp\r宋元后图大肠。折叠一团。不能分出上中三回。惟西医言大肠头。接小肠下之阑门。由右腹而上行。为上回。横绕至胃下。过左畔。为横回。由左腹而下行。为下回。至胯乃转为直肠。凡人泻利腹鸣。可试其回转之路也。仲景云。腹中转夫气者。尚有燥屎。仲景下一个转字。已绘出大肠之形。而宋元后医不之察。反不如西医之踏。实小肠上与胃接为幽门。全体皆与油膜相连。甜肉汁胆汁。皆从油膜中入小肠也。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脉络循行。相为表里。小肠全体。生连油膜。上循肝膈。透入胸中。而为心包络。
    心与小肠交通处。全从包络透出。下行达于油膜。乃与小肠相通。小肠受盛五谷使化精汁以上。奉于心。而化血故小肠为心之府。心火不宣。则小肠之糟粕不化。是飧泄。心火太甚则热移小肠。膜油中为热所蒸。饮水从油膜中过。则被蒸为黄赤色痢证糟粕。不化垢腻脓血。全是心移热于小肠之病。又详下受盛之官注。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
    内经云。脾之与胃。以膜相连耳。谨按各脏腑。远近不一。实皆以膜相连惟胆附于肝。最为切近。西医言肝无能事。
    只是化生胆汁而胆汁循油膜入胃。则饮食之物。得之乃化。是中焦之精气。全赖于胆。故胆者中精之府也。胆属火。肝属木。胆汁为肝所化是木生火也。胆汁化物是木能疏土也。故经云食气。入胃散津于肝。肝寒则胆汁不能化物。肝热则胆汁化物太过。
    而发中消等证。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脾居胃外。以膜相连。西医云。近胃处又有甜肉一条。甜肉汁入胃。则饮食自化。予按经文。甘生脾。是甜肉汁。
    即脾之物也。无庸另立条目。脾主化谷胃主纳谷是胃者。脾之腑也。胃为阳脾为阴。纳谷少者胃阳虚。纳谷多而不化者脾阴虚。如膈食病。粪如羊屎。即是脾。阴虚无濡润之气故燥结。不化知脾阴胃阳乃知健脾胃之法李东垣重脾胃。而方皆温燥。是但知胃阳。而不知脾阴。西医言胃津化物。甜肉汁化物。胆汁化物。则但主阴汁立论。而又不明胃为阳。主纳谷之理皆偏也。
    \r胃图\pt31a7.bmp\r上曰贲门。下曰幽门。后面与肝膜相连前面与膈膜相连。下与脾相曲抱。脾生一物。曰甜肉。医林改错。名为总提。
    即胰子也。胰子能去油。西医但言甜肉汁。化谷。而不知其。化油也。脾又生脂膏。所以利水谷在胃中。又赖脾土之湿升布津液以濡之。然后腐变。故胃但称五谷之府。不言化五谷以见胃。主纳。脾主化一燥一湿互为工用。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之府。凡人饮水。无不化溺。而出于膀胱。自唐以下。皆谓膀胱。有下窍。无上窍。饮入之水。
    全凭气化以出。又谓水入小肠。至阑门飞渡入膀胱。无从入之路也。故曰气化。医林改错。深叱其谬。西医云。水入于胃。散走膜膈。胃之四面。全有微丝管出水。水入膜膈。走肝膈。入肾系。肾主沥溺。由肾系出。下走连网。膀胱附着连网。溺入之口。即在连网油膜中也。中国人见牲畜已死。膀胱油膜收缩。不见窍道。遂谓膀胱。有下口无上口。疏漏之至。西医此说。诚足骂尽今医。然持此以薄古圣。则断断不可。盖内经明言。下焦当膀胱上口。又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内经所谓三焦。即西医所谓。连网油膜是也。故焦字。从HT从后人改省作焦。乃不知为何物矣。溺出膀胱实则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者。则在于生津液。肾中之阳蒸动膀胱之水于是水中之气。上升则为津液气着于物仍化为水气出皮毛为汗。气退场门鼻为涕为唾。游溢脏腑内外则统名津液。实由肾阳蒸于下膀胱之水。化而上行。故曰肾合膀胱。而膀胱。为肾生津液之府也。又详下条。
    \r膀胱图\pt31a8.bmp\r膀胱与连网相接处。即是入水道。子宫在膀胱后。男子名为丹田。肾阳入丹田。蒸水则化气上行。膀胱如釜中蓄水。
    丹田如灶里添薪。膀胱下口。曲而斜上。以入阴茎。溺能射出者。则又肺气注射之力也。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也。
    上言肾合膀胱。此言肾又合三焦也。少阳者。水中之阳。是为相火。属肾者。属于肾。中命门也。命门即肾系由肾系下生连网油膜是为下焦中生板油是为中焦上生膈膜。是为上焦其根源。实出于肾系。肾系即命门也。命门为相火之根三焦根。于命门故司相火而属于肾夫肾具水火。合三焦者。是相火所合也。又云肾上连肺者。金水相生。是水阴之所合也。故肾虽一脏。而将为两脏矣。肾主水。而行水之腑实为三焦。三焦即人身膜油。连肠胃及膀胱。食入于胃。由肠而下。饮水入胃。则胃之四面均有微管。将水吸出。散走膜膈此膜即三焦也。水由上焦。历肝膈。透肾系。入下焦油。膜以达。膀胱故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者。谓三焦。与膀胱相联属也。是孤之府。谓五脏各配五腑。而三焦司肾水之决渎。又独成一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句。又总言六腑合五脏。相合而成功也。中国自唐宋后。不知三焦为何物。是以医法多讹。西医为连网。知其物矣。然不知其发源何处。所名同何气是以知犹不知。
    \r三焦图\pt31a9.bmp\r故将五脏之将。当读如将帅之将言少阳三焦。下连属于肾。上连属于肺。肾肺相悬。全赖少阳三焦以联属之。然则少阳一腑。故已统帅两脏。如一将而将两营。也是孤之腑。言少阳三焦。独成一腑。极其广大。故能统两脏。又言属膀胱者。是三焦下出之路足见自肺至膀胱从上而下。统归三焦也。
    

[上卷] 脏腑之官
    官。谓所司之事也。无病则各效其职。有病则自失所司。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人身知觉运动。无一不本于心。故百体皆为之臣而心为君主也。西医言人心。只是顽然一物。不能司知觉运动。其司知觉运动者。全在脑髓。尝割兔脑。剜其脑之后筋。则身缩。可知司运动者。是脑后筋。剜其脑之前筋。则叫号。可知司知觉者。是脑前筋。以此拟人。亦无不然。予谓西医此说。非也。人身破一皮。拔一毛。无不痛缩叫号者。何必剜脑气筋而后身缩叫号哉。盖西医知髓而不知髓是何物。内经云。肾主髓。髓者肾精所生。肾与心。原互为功用。髓筋通于心。乃肾交于心。合为离卦中含坎水之象所以能司神明也。详心藏神注。即如西医所云脑后筋。剜之亦不知叫号。必其筋不与心通故也。西医又言脑有筋。通于心。当是彼所谓脑前筋。司知觉者也。夫因其与心通故司知觉则司知觉者仍是此心。设以知觉为脑所司何以不通心之脑筋。剜之亦不叫号哉。即彼之说。刺彼之谬可不辨而自明矣。盖肾足则髓足。
    髓筋入心以水济火真精内含则真光外发神明于是出焉。盖心属火有光髓属肾水。能收引光。气心神上注于脑髓则光气相照而事物晓。然参看上肾藏志注尤明。
    肺者相傅之官。制节出焉。
    心为君主。肺在心外。以辅相之心火恐其大过。则肺有清气以保护之。如师傅之辅助其君也。故称相傅之官。究其迹象。则因心血回入于肺。得肺气吹出。血中浊气。则复变红而。返入于心。在内经乃营血与卫会于肺中之说又即相傅之官。所司职事也。西医则云。回血返入肺中。吹出血中炭气。则紫色退而变为赤血。复入于心。肺是淘汰心血之物。
    此即内经肺为相傅之义。但中国不名炭气。只名浊气也。心火太过。则气有余而上逆下注。心火不足。则下泄。上为饮咳。皆不得其制节之故也。惟肺制心火。使不太过。节心火。不使不及。则上气下便无不合度。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凡人身之阴阳。阴主静。静则有守。阳主动。动则有为。肝为厥阴经。乃阴之尽也。故其性坚忍而有守厥阴中见少阳。阴尽阳生。胆火居于肝中。阴中含阳。阳气发动故能有为谋虑从此而出。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故肝气横者。敢为狂乱。肝气虚者。每存惧怯。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西医言苦胆汁。乃肝血所生中国旧说。皆谓胆司相火。乃肝木所生之气。究之有是气。乃有是汁。二说原不相悖。
    惟西医言人之惧与不惧。不关于胆。而又不能另指一所。实未知胆为中正之官故也。盖以汁论。则胆汁多者。其人不惧。
    以气论。则胆火旺者。其人不惧。太过者不得乎中。则失其正。是以有敢为横暴之人。不及者。每存惧怯。亦不得乎中正也。胆气不刚不柔。则得成为中正之官。而临事自有决断。以肝胆二者合论。肝之阳藏于阴故主谋。胆之阳出于阴。
    故主断。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即胸前膈膜。周回连着胁脊。以遮浊气。膈膜名膻。而居膻之中者。则是心包络。旧注以膈为膻中不知膈遮浊气。
    只是上焦一大膜耳。不能代心宣化何得名臣使之官惟心包络。则相心布令。居于膻膈之中故名膻中属相火。又主血。以血济火。则和而不烈。故主喜乐。心忧者包络之火不宣也。心过喜者包络之火太盛也。西医言心上。半有夹膜裹之。即包络之谓也。但西医不知包络。所司何事。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各脏腑。各名一官。惟脾胃两者。合名一官。何也。盖胃主纳谷脾主消谷。二者相合。而后成功。故脾与胃。统称仓廪之官。言脾胃。主消纳五谷也。而又云。五味出焉者。盖五谷备具五味。一入胃中。即化为汁液从脾之。油膜散走达五脏出焉者。出脾胃而达诸脏腑营卫也。胃不纳谷。则五味不入胃。属阳宜燥之。脾不化谷。则五味不能达于各脏。
    脾属阴宜滋之。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盛音承。贮也。小肠上接于胃。凡胃所纳之物。皆受盛于小肠之中。西医云。小肠通体皆是油膜相连。其油膜中。
    皆有微丝血管。与小肠通胆之苦汁。从微丝血管注入肠中以化食物脾之甜肉汁。亦注入。小肠化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从膜中出小肠而达各脏。故曰化物出焉。王清任医林改错。以附小肠者。为鸡冠油。更名气府。谓为元气所存。主化饮食。而不知内经明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已实指。小肠之气化矣其附小肠之油膜。即中焦也。属之于脾。小肠又系心之腑。其相通之路则从油膜。中之丝管上膈达包络以达于心。心遗热于小肠。则化物不出。为痢为淋。脾阴。
    不足则中焦不能受盛膈食便结。三焦相火不足不能薰。化水谷则为溏泻西医又有小肠发炎之症。即中国之泄痢肠痈等症。
    中国近说。水入小肠。然后从阑门下飞渡入膀胱。西医斥其非也。水从胃已散出。走连网中。详下三焦注。然则小肠中所受盛者。只是食物。乃阴质也。饮主化气。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肠。皆化为液以出于连网遂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肠为心之腑。乃心所取材处也。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变化出三字。谓小肠中物至此。精汁尽化变为糟粕而出其所以能出之故。则赖大肠为之传道。而大肠所以能传道者。
    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道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另详五脏所合条。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西医云。人之才智。均出于脑髓人之筋力。均出于脑气筋究问脑髓何物则西医不知也。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精以生神。详见心藏神注。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西医论髓之法多。而治髓之法少。以不知髓是肾所生是以无从施治。也中国近医。则又知肾不知髓反为西医所笑。不知古圣内经已有髓海论骨空论。又将肾与髓合论之。甚矣。古圣人千。古莫及矣。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焦古作。即人身之膜膈所以行水也。今医皆谓水至小肠下口。乃渗漏入膀胱。非也医林改错。西医。均笑斥之。
    盖自唐以后。皆不知三焦为何物。西医云。饮水入胃。胃之四面。皆有微丝血管。吸出所饮之水。散走。膈膜达于连网油膜之中而下入膀胱。西医所谓连网。即是膈膜。及俗所谓网油并周身之膜。皆是也网油连着。膀胱水因得从网。油中渗入膀胱即古所名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是矣。三焦之根出于肾中。两肾之间。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名曰命门。是为焦原从此系发生板油。连胸前之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络。连肺系上咽。其外出。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为上焦从板油连及鸡冠油。着于小肠。其外出为腰腹之腠理。是为中焦从板油连及网油。后连大肠前连膀胱。中为胞室。
    其外出为臀胫少腹之腠理。是为下焦。人饮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则决渎通快如三焦不利。则水道闭外为肿胀矣。
    西医知连网之形甚悉。然不名三焦。又不知连网源头。并其气化若何。皆不知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凡人饮食之水。无不入于膀胱。膀胱如人身之洲渚。故曰州都之官。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气上行。
    则为津液。其所剩余质。乃下出而为溺。经文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出津液非出溺也。气化二字。自唐以下。无人知之吾于此特详言曰。火交于水即化为气观西法以火煎水。而取轻气即是火交于水。化气之一证。人身之水火。如何交哉。
    盖人心主火。人鼻吸入之气。乃天阳也。亦属火。西医云。气从鼻入。其管入肺。历心系。循背脊。以下入肾系。又从肾系达连网。以至于脐下。按西医所说。吸入之路推究其理。则知吸入者。是天阳。属火也。历心系则引心火而并下入脐下。即气海也女子名为胞宫。经云膀胱者。胞之室。胞即油膜一大夹室。能伸能缩。实大过于膀胱胞与膀胱只隔一间又全在微丝血管与膀胱。相通凡人吸入之天阳合心火下。至胞中则蒸动膀胱之水化而为气与西法以火煎。水取气无异夫此膀胱之水。既化为气。则透出。膀胱入于胞中上循脐旁。气冲上膈入肺。而还出于口鼻上出之气。着漆石。则为露珠在口舌脏腑之中。则为津液且气之退场门鼻。其显然者也。又外出于皮毛以薰肤润。肌而为汗。所谓气化则津液。能出者此也。老人溺多。化气少而水质多。壮者溺少。化气多而水质少也。西医但言气从肺历心系而至脐下。未言出气之路其意以为仍由原路而出。不知非也。盖气之出路实循气冲上达于膈而出于肺。西医云胸膈乃助肺扇动呼吸之物。不知膈为出气之路。非入气之路不得混言扇动。呼吸也夫吸从脊入。督脉主之。呼从膈出。任脉主之。吸入阳也。火交于水也。
    呼出阴也。气仍可返为水也。呼吸循环。道家以为秘诀。医家昧其指归。惟内经气化则能出矣。一语明明指破。何注家多不识耶。火不足以蒸水。则津液不升。气不得化。水不足以济火。则津液干枯。小水不下。
    按上言脏腑所合。只有五脏六腑。此条出兰台秘典论。又添出膻中一脏。是为六脏六腑。论乃备矣。且肾具水火中系属火为命门故上条云。少阳属肾。谓三焦相。火其根在命门也。肾上连肺谓金水相生。而膀胱为之府也。又曰故将两脏。是肾与命门又可分为两脏而配三焦。膀胱之两腑矣。难经以左为肾。右为命门。自有取义。然则言五脏六腑者。举其要也。言六脏六腑者。备其物也。再加命门。而为七脏六腑。又其零也。盖天地阴阳奇耦。不无零正。参伍错综。以尽其变。人之脏腑应之。所以经有奇经。而脏腑亦有零奇欤。
    


前一页 ◇ 五脏所主
后一页 ◇ 五藏九窍